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蚀锈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Cr耐候钢,文昌海洋大气,锈层特征,耐蚀性
耐蚀锈层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陈小平,王向东,黄涛,陈钰鑫[1](2019)在《Q235B钢和含Cr耐候钢在文昌海洋大气暴露的锈层特征与耐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腐蚀失重法、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MPA)等技术研究了暴露在文昌海洋大气环境中的Q235B钢和3Cr钢的锈层特征和耐蚀性。结果表明:Q235B钢的腐蚀深度大于3Cr钢的;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两种钢的腐蚀深度均增大,大气暴露时间为1.5a时,3Cr钢的相对腐蚀率明显下降。Q235B钢锈层存在较多裂纹,3Cr钢锈层致密,耐蚀性好。Q235B钢中Cl元素的富集降低了材料的耐蚀性,而3Cr钢中合金元素Cr富集在内锈层,Cl元素基本被阻滞在外锈层,提高了耐蚀性。(本文来源于《腐蚀与防护》期刊2019年09期)
贾松[2](2017)在《汉代含“银灰亮”钱币锈层结构形成机理及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钱币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达3000多年的流通时间使其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荣辱兴衰。中国古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的铜钱共有半两、五铢、宝文钱叁大类,汉代钱币囊括了前两类,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关于汉代钱币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都是关于钱币本体成分的分析研究,对于含“银灰亮”这种特殊锈层的钱币则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基于此本论文对汉代含“银灰亮”钱币本体合金成分及表面锈蚀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合参考文献及测试结果对钱币锈层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其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含此类锈蚀物的青铜器的保护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通过超景深叁维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含“银灰亮”的汉代钱币表面锈蚀物进行了显微观察,采用X射线荧光谱法(XRF)对钱币本体合金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能谱(EDS)、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钱币表面锈蚀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离子色谱法对钱币的包裹土中各种阴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pH值测定按照GB NY-T 1377-2007方法进行,结果表明:钱币表面锈蚀物一般有银灰亮锈、红锈、绿锈叁种,钱币内部部分区域遭遇到较严重的腐蚀;所有钱币样品均为Cu-Sn-Pb叁元合金;钱币表面绿锈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碳酸铅(PbCO3),红锈层主要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和碳酸铅(PbCO3),银灰亮层主要成分为硫化亚铜(Cu2S),钱币内部主要锈蚀物为氧化亚铜(Cu2O);钱币包裹土中主要存在的阴离子为SCO42-、Cl-、HCO3-,包裹土 pH值为7.13。2、结合各种分析测试所得结果及参考文献,对钱币表面锈层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如下:钱币表面的红锈层即氧化亚铜(Cu2O)层主要是在钱币埋藏腐蚀初期由于电化学腐蚀而产生的;钱币表面的银灰亮锈(Cu2S)是在埋藏腐蚀后期氧化亚铜(Cu2O)或铜本体被硫酸盐还原菌(SRB)硫化之后产生的;钱币表面的绿锈(Cu2(OH)2CO3)是其表面的Cu2O与空气中O2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钱币内部为较为严重的腐蚀是青铜的小孔腐蚀引发的。3、采用硝酸点滴试验、浸泡腐蚀试验、气体腐蚀试验对含银灰亮钱币、普通锈层钱币、模拟古代青铜样片叁种样品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通过表面观察法及失重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含“银灰亮”五铢钱具有很好的耐HNO3、NaOH、H2SO4、NH3、SO2腐蚀性能,其表面的银灰亮层可以有效的减缓这几种化学物质对钱币本体的腐蚀,但对C1-的缓蚀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黄桂桥,杨海洋,张万灵[3](2017)在《海水飞溅区含镍钢的锈层及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海水飞溅区暴露实验,获得了两种含镍钢和碳钢3 a的腐蚀结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研究了含镍钢飞溅区锈层的特性,讨论了Ni对钢飞溅区锈层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3%Ni,使钢锈层中的裂纹和孔洞减小,锈层的致密度提高;外锈层中的α-FeOOH的含量增加。2%~3%Ni的加入有利于盐分中的Na~+和Mg~(2+)向锈层和钢基体界面渗透,对Cl~-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添加3%Ni,使钢的蚀孔中的Cl~-富集程度显着降低。加入2%~3%Ni能大幅度提高钢在飞溅区的耐蚀性。(本文来源于《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历纪正[4](2016)在《免涂装耐候桥梁钢的耐蚀性能及锈层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周浸腐蚀试验和室外锈层加速稳定试验,研究了新研发的免涂装耐候钢与普碳钢的耐腐蚀性能的差异,并对其锈层稳定性做了一定研究。设计耐大气腐蚀指数(I指数)大于6.5的耐候钢,与普碳钢进行对比,研究其耐腐蚀性能。并对喷砂后的耐候钢和普碳钢进行室外锈层稳定性试验,研究经过加速稳定的锈层的截面金相、微观形貌、锈层结构以及电化学特性等,探索锈层的形成过程,评价耐候钢锈层的稳定性。先在实验室内进行耐候钢与普碳钢的周期浸润腐蚀试验,分别测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和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性能,试验条件参考TB/T 2375-1993和ISO 11130-2010(GB/T 19746-2005)。对比试验后的腐蚀失重、宏观形貌、锈层物相组成等,在本文的试验条件下,耐候钢的抗腐蚀性能约是普碳钢的2倍,说明设计的耐候钢具有良好的抗大气腐蚀性能。对经过喷砂后的耐候钢和普碳钢试样进行室外加速稳定,并将耐候钢锈层和普碳钢锈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锈层未达到稳定之前耐候钢和普碳钢的锈层厚度接近,且都有裂纹存在,电化学特性接近;后期由于耐候钢锈层中合金元素促进致密尖晶石氧化物的生成,使裂纹逐渐愈合,电化学活性降低。且喷砂后的锈层并无明显的内外锈层之分,且短期内不存在锈层脱落现象,耐候钢锈层在经过12周加速并生长后达到稳定,锈层无明显裂纹,锈层厚度约30μm。以上试验证明,设计的耐候钢的锈层抗腐蚀性能良好,锈层稳定性良好,可以免涂装使用。(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12-01)
于东云,高立军,杨建炜,郝玉林,许静[5](2016)在《模拟工业环境下耐候钢水性锈层稳定剂耐蚀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以丙烯酸树脂、铁氧化物颜料、促进剂、分散剂等制成的水性锈层稳定剂处理耐候钢表面(涂覆试样),然后将裸耐候钢和涂覆试样浸入用于模拟工业环境的0.01 mol/L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周期性腐蚀试验。72 h后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它们的形貌、成分和物相,用失重速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评价了它们的耐蚀性。结果表明,腐蚀试验后,裸耐候钢表面产生了疏松锈层,生成了α–FeOOH,基体中的Cr元素有向表面富集的倾向。而涂覆试样未生成锈层,物相未发生明显变化,耐蚀性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6年18期)
黄桂桥,杨海洋,张万灵[6](2016)在《海水飞溅区含镍钢的锈层及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海水飞溅区暴露试验,获得了2种含镍钢和碳钢3a的腐蚀结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研究了含镍钢飞溅区锈层的特性,讨论了Ni对钢飞溅区锈层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3%Ni,使钢锈层中的裂纹和孔洞减小,锈层的致密度提高;外锈层中的a-FeOOH的含量增加。2%~3%Ni的加入有利于盐分中的Na~+和Mg~(++)向锈层和钢基体界面渗透,对Cl~-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添加3%Ni,使钢的蚀孔中的Cl~-富集程度显着降低。加入2%~3%Ni能大幅度提高钢在飞溅区的耐蚀性。(本文来源于《2016第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海洋新材料及防护新技术展览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王玉[7](2016)在《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型建筑设施已经进入维护期,为达到防腐蚀的目的,传统的防腐蚀涂料需要繁琐的、彻底的表面预处理。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也处理不彻底,残留的铁锈和漆膜将在造成膜下腐蚀。为控制这种腐蚀人们采用含单宁酸,磷酸的成分的转锈剂抑制涂层腐蚀,但是这些关键材料不能满足长效防腐的需要,为此人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先后发现了一些对抑制锈层腐蚀有效的物质,但是,这些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所发现的物质多半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本文基于分子结构与抑制锈层腐蚀的关系,结合分子自组装膜技术,合成及选用了一系列具有结构系统性变化的特殊的分子沉积在铁锈表面,探索转锈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首先,1)合成了叁组具有不同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A_3C_2、A_3C_6、A_3C_(12)、A_3C_(18)、A_2C_2、A_2C_6、A_2C_(12)、A_2C_(18)、A_1C_2、A_1C_6、A_1C_(12)、A_1C_(18)),是以叁聚氰胺(A_3)、2-氨基嘧啶(A_2)、2-氨基吡啶(A_1)、乙酸(C_2)、己酸(C_6)、月桂酸(C_(12))和硬脂酸(C_(18))为原料来制备;2)合成了叁种环上氮原子个数不等但侧基均有偶联功能的功能小分子(A_3KH560、A_2KH560、A_1KH560),是以A_3、A_2、A_1和硅烷偶联剂KH-560为原料来制备;3)选用侧基官能团不同分子:2-甲酸吡啶、2-羟基吡啶、2-氨基吡啶;4)选用环上杂原子类型不同的分子:吡啶、呋喃、噻吩。其次,利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技术、硫酸铜点滴实验、分子碎片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研究了功能小分子结构系统性的变化带来的对带锈A_3钢的耐蚀性和锈层界面形貌的影响,证实了:1)合理的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A(3、2、1)C_(12)对锈层耐蚀性的提高较其他侧基链长的分子要显着,环上含1个氮杂原子数的A_1KH560处理过的锈层表面比A_2KH560、A_3KH560更耐蚀,含有羧基和羟基官能团的2-甲酸吡啶和2-羟基吡啶比含氨基官能团的2-氨基吡啶对提高锈层的耐蚀性更显着,环上杂原子为N和O的吡啶和呋喃比杂原子为S的噻吩对提高锈层的耐蚀性更显着;2)分子碎片法预估的这些功能分子的疏水参数与缓蚀能力的密切联系,其规律变化与1)中的规律大致相同;3)这些功能分子能够吸附在锈层界面,填充锈层孔洞,使铁锈的生长形貌改变,1)中优选的功能分子与锈层反应形成更致密的膜,使界面变得更平整。最后,将所有经分子处理过的带锈A_3钢表面涂刷上自制的环氧/PVB复合涂料,耐腐蚀性测试的结果表明:1)A_1C_(12)/环氧和A_2C_(12)/环氧涂层分别比同组的其他涂层的耐蚀性更佳;2)A_1KH560/环氧涂层相对于A_2KH560/环氧和A_3KH560/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3)2-甲酸吡啶/环氧和2-羟基吡啶/环氧涂层相对于2-氨基吡啶/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4)吡啶/环氧涂层和呋喃/环氧涂层相对于噻吩/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5)涂层基本性能测试结果也表明A_1C_(12)/环氧和A_2C_(12)/环氧涂层、A_1KH560/环氧涂层、2-甲酸吡啶/环氧和2-羟基吡啶/环氧涂层、吡啶/环氧和呋喃/环氧涂层的综合性能相对于同系列的涂层也是优良的;涂层耐蚀性的规律性变化是与功能小分子单纯的与锈层作用带来的耐蚀性的变化是相一致的。综上所述,在养护生锈的大型设备时,考虑到长效防腐,选取转锈功能分子时,更应该系统性地考虑分子的支链长度,环上的杂原子个数及类型、官能团类型等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我们选取转锈的功能分子结构提供了系统的、规律的、有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6)
黄桂桥,韩冰,张万灵[8](2014)在《Cr,Ni对钢在海水飞溅区的锈层及耐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Cr,Ni对钢在海水飞溅区的耐蚀性、锈层物相组成和性质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研究了含Cr钢和含Ni钢在飞溅区锈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获得了含Cr钢和含Ni钢在海水飞溅区的腐蚀速率;讨论了Cr,Ni对钢在飞溅区的锈层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2%Cr对飞溅区钢锈层的物相组成及其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内锈层的致密度,使钢在飞溅区的耐蚀性略有提高。添加2%~3%Ni使钢锈层中α-FeOOH的含量明显增加,使锈层的非晶化程度提高,致密度提高,从而使钢在飞溅区的耐蚀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4年03期)
董俊华,刘国超,韩恩厚,柯伟[9](2007)在《Mn-Cu耐候钢耐蚀性能与锈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 Mn-Cu 耐候钢在模拟干湿交替环境下的腐蚀行为,采用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方法研究了裸板电极和带锈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锈层截面形貌,采用 X 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 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手段对锈层进行结构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耐候钢表面锈层抑制阳极溶解,锈层很致密。铁锈由 Fe_3O_4,α-FeOOH,β-FeOOH,γ-FeOOH 和大量的 X 射线无定形相组成。XPS 结果表明,Cu 在耐候钢锈层中以 CuFeO_2形式存在;Mn 在钢锈蚀初期的存在形式是 MnO,在后期为 Mn_3O_4。Mn、Cu 在锈层内部协同作用,使其表面锈层有良好的阳离子选择性,提高了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岳丽杰,王龙妹,朴秀玉,徐成海,朱京希[10](2005)在《10PCuRE耐候钢耐蚀锈层的电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干湿周浸实验室加速腐蚀方法获得了不同稀土含量10PCuRE耐候钢和碳钢的腐蚀率,采用测定带锈试样阳极极化曲线、弱极化区线性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的方法评价了耐候钢和碳钢生成锈层的性能,从电化学角度解释了钢样耐蚀能力的差别,并且得出稀土在一定的含量范围内可以减小腐蚀驱动力,促进锈层稳定致密化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05年05期)
耐蚀锈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铜钱币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达3000多年的流通时间使其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荣辱兴衰。中国古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的铜钱共有半两、五铢、宝文钱叁大类,汉代钱币囊括了前两类,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关于汉代钱币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都是关于钱币本体成分的分析研究,对于含“银灰亮”这种特殊锈层的钱币则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基于此本论文对汉代含“银灰亮”钱币本体合金成分及表面锈蚀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合参考文献及测试结果对钱币锈层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其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含此类锈蚀物的青铜器的保护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通过超景深叁维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含“银灰亮”的汉代钱币表面锈蚀物进行了显微观察,采用X射线荧光谱法(XRF)对钱币本体合金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能谱(EDS)、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钱币表面锈蚀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离子色谱法对钱币的包裹土中各种阴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pH值测定按照GB NY-T 1377-2007方法进行,结果表明:钱币表面锈蚀物一般有银灰亮锈、红锈、绿锈叁种,钱币内部部分区域遭遇到较严重的腐蚀;所有钱币样品均为Cu-Sn-Pb叁元合金;钱币表面绿锈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碳酸铅(PbCO3),红锈层主要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和碳酸铅(PbCO3),银灰亮层主要成分为硫化亚铜(Cu2S),钱币内部主要锈蚀物为氧化亚铜(Cu2O);钱币包裹土中主要存在的阴离子为SCO42-、Cl-、HCO3-,包裹土 pH值为7.13。2、结合各种分析测试所得结果及参考文献,对钱币表面锈层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如下:钱币表面的红锈层即氧化亚铜(Cu2O)层主要是在钱币埋藏腐蚀初期由于电化学腐蚀而产生的;钱币表面的银灰亮锈(Cu2S)是在埋藏腐蚀后期氧化亚铜(Cu2O)或铜本体被硫酸盐还原菌(SRB)硫化之后产生的;钱币表面的绿锈(Cu2(OH)2CO3)是其表面的Cu2O与空气中O2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钱币内部为较为严重的腐蚀是青铜的小孔腐蚀引发的。3、采用硝酸点滴试验、浸泡腐蚀试验、气体腐蚀试验对含银灰亮钱币、普通锈层钱币、模拟古代青铜样片叁种样品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通过表面观察法及失重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含“银灰亮”五铢钱具有很好的耐HNO3、NaOH、H2SO4、NH3、SO2腐蚀性能,其表面的银灰亮层可以有效的减缓这几种化学物质对钱币本体的腐蚀,但对C1-的缓蚀效果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蚀锈层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陈小平,王向东,黄涛,陈钰鑫.Q235B钢和含Cr耐候钢在文昌海洋大气暴露的锈层特征与耐蚀性[J].腐蚀与防护.2019
[2].贾松.汉代含“银灰亮”钱币锈层结构形成机理及耐蚀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黄桂桥,杨海洋,张万灵.海水飞溅区含镍钢的锈层及耐蚀性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7
[4].历纪正.免涂装耐候桥梁钢的耐蚀性能及锈层稳定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
[5].于东云,高立军,杨建炜,郝玉林,许静.模拟工业环境下耐候钢水性锈层稳定剂耐蚀性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6
[6].黄桂桥,杨海洋,张万灵.海水飞溅区含镍钢的锈层及耐蚀性研究[C].2016第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海洋新材料及防护新技术展览会论文集.2016
[7].王玉.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
[8].黄桂桥,韩冰,张万灵.Cr,Ni对钢在海水飞溅区的锈层及耐蚀性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4
[9].董俊华,刘国超,韩恩厚,柯伟.Mn-Cu耐候钢耐蚀性能与锈层特征[C].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7
[10].岳丽杰,王龙妹,朴秀玉,徐成海,朱京希.10PCuRE耐候钢耐蚀锈层的电化学特征[J].稀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