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关系分句论文-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

英汉关系分句论文-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汉关系分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路径,机制

英汉关系分句论文文献综述

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1](2015)在《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以及各历史时期的语料,对英汉关系分句的语法化路径进行细致的描述,并通过对比两者在句法、语义等不同层面上的共性和差异,解析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路径出现差异的深层理据,发现英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概念隐喻,而汉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则是对称类推。(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曹新竹[2](2014)在《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型的分句类型,英汉关系分句有着各自的语法化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共性和差异。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以及各时期的语料,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语法化过程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事实:(1)根据关系词的不同,英语可以分为that-关系分句和wh-关系分句。汉语则分为:“底”(“的”)-型、“之”-型和“者”-型。其中,基于使用频率统计,英语that-关系分句和汉语“底”(“的”)-关系分句作为各自的主要关系分句类型。(2)在英语关系分句方面,关系词that呈现出“指示代词>从属连词>关系代词>零标记”叁个语法化阶段。并且that-关系分句结构在这叁个阶段中呈现出从意合性到主从性的演变过程。古英语时期的意合结构为“NP+(人称代词)+[(?)t/(?)e指示代词*(人称代词)]+S关联句]]。此时的T?t/Te (that)在其前或其后有一个人称代词,共同回指要修饰的名词。中古英语时期,随着人称代词的消失,that-关系结构的形式得到简化,关系词历经重新分析,该结构的形合性增强,演变成“NP+[that从属连词+S]”,这是其语法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随着分句与主句嵌入程度的加深,经过边界转移之后的结构,其主从性增强,被重新分析为"NP+[that关系代词*Srel]”,这是语法化的第二阶段。现代英语时期,由于关系代词省略现象的大量增加,这是语法化的第叁阶段。另外,论文讨论了以which为例的wh-关系分句的语法化。它的语法化路径为“疑问代词>模糊连接词>关系代词”,这其中包含两个语法化阶段。受到在中世纪英语时期已经存在的that-关系分句结构的类推影响,wh-关系分句结构的语法化路径为“wh-疑问代词+S2﹥S1/NP+wh-模糊连接词词+S2﹥S1/NP+wh-关系代词+S2”。(3)在汉语关系分句方面,结构助词“底(的)”呈现出“底实义>底指示代词>底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叁个语法化阶段。随着“底-结构”语法功能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底(的)-关系分句结构”实现语法化。早期中古汉语时期,随着该结构从名词修饰语到动词修饰语的功能扩展,它呈现出语法化的第一阶段:“[NP+[底指示代词*N]>[VP+[底指示代词*NP]]”。在晚期中古汉语时期受语法环境变化的作用,“底”虚化为结构助词,此时的关系结构经历语法化的第二阶段,演变为“[[VP修饰语*底结构助词]+NP中心语]”。早期现代汉语时期,由于语音弱化,“底”被“的”取代,并且,“的”同样作为结构助词引导关系分句结构,并且结构固化为“[[VP修饰语*的结构助词]+NP中心语]”,这是语法化的第叁阶段。另外,古代早期的“之”关系分句结构的语法化同样是随着边界转移和“之”的重新分析,其语法化路径如下:[NP1+[之指示代词*NP2]]﹥[NP1*之结构助词*NP2]﹥[VP*之结构助词*NP]﹥[VP*(空缺)*NP]。“者”-关系分句结构随着“VP+者”结构修饰功能的泛化,表示为“[VP+者结构助词]>[VP+者结构助词+VP]﹥[VP+者结构助词+NP]﹥[(VP+者结构助词)关系结构+NP中心语]”。(4)英汉主要关系分句结构在语法化过程中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语法化特征方面,英汉关系词标记都由代词虚化而来,句法约束性都加强,都出现了语音弱化;英汉关系分句结构都大致经历了从意合到形合到主从的过程。在语法化机制方面,二者都体现了明显的重新分析和类推。在关系化策略方面,二者都大致符合名词可及性等级,分句中基本位置的名词短语都能被关系化。隐喻和转喻是英汉关系分句产生语法化共性的认知动因。在语法化过程中英汉关系分句都体现出从具体范畴到抽象范畴的概念映射。并且,提取主语的英汉关系分句都呈现出‘动作代动作主体’的转喻机制。(5)英汉关系分句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语法化阶段特征上,二者的结构特征不能逐一对应。其次,英汉关系分句还有着各自的语法化机制。英语wh-关系分句受主观化机制的作用,汉语则受到量词类推机制的作用。另外,经过语料库频率统计,英汉关系分句的语法化程度不同,与汉语相比,英语关系分句经历了更加明显的语法化过程。并且,在关系化策略上,英语关系化策略比汉语更加灵活。顺序象似性用以解释英汉关系分句,特别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在句法特征上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语法化理论在句式层面的研究,并对英汉关系分句的语言学习和其他句式的学习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邵惟韺[3](2009)在《英汉关系分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比英汉关系分句:(1)英汉关系分句标记与位置;(2)作为定语化的结果,英语NP的关系代词与汉语NP的接应代词的使用是可比的;(3)通过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量化统计,进一步证实了Kuno有关英语关系分句难度排列顺序的假设,为EFL中国学生在关系分句的教与学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4)现代英语句法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移向前位的趋向,大量前置句子型修饰语应运而生,在形式上与汉语包孕句趋同。(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张春芳[4](2008)在《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论英语关系分句的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关系分句在语义、语法和语用层面与汉语定语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中西思维模式在分析与综合、直线与曲线两个层次的差异,概括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主要区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多为扩展型,汉语多为紧缩型。英语关系分句汉译的四种方法是前置法、后置法、融合法及状译法,剖析了每种方法的使用条件且辅以实例。正确理解和翻译英语关系分句的关键是区分英汉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弄清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适当调整句子结构。(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邓云华[5](2008)在《英汉关系分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的关系分句,对比了英汉语中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各种特征、句法作用、结构类型、可及性程度和英汉关系分句的类型,同时也对比分析了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各种特征、句法作用和位置结构,最后分析了英汉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认知理据和语义结构。这些分析有助于人们从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的角度,比较清晰地了解英汉关系分句之间的各种共性和个性。(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08年06期)

蒋玮[6](2008)在《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分析——以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对比分析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关系分句在词序、关系词、关系分句出现的频率等方面有差异。这些方面的不同会对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关系分句造成一定的干扰,就此可以提出叁条假设: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中介语产出中对关系分句使用不足;他们对关系分句限制性/非限制性的区分模糊;对关系词的正确选用会出现困难。中介语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了这叁条假设。(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胡晓良[7](2008)在《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系分句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目前,对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还只是停留在对语言现象的粗线条的描写和例举式的介绍上,没有将两者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比研究。鉴于已有的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不完备,本文对关系分句这一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作详细的对比和描述,包括其历史演变、分支方向、关系词、限定性及关系化等,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两种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做出尝试性的解释。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1,历史演变:英、汉语中的复句形成经研究发现都经历了漫长的“意合连接>形合连接>主从关系”的演变过程。关系分句被视为为复句的一种。英语关系分句的结合方式经历了明显的语法化过程,而汉语的关系分句则不那么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英汉两种语言的自身特点有关,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2,分支方向:英汉关系分句呈现出不同的分支方向,在英语中关系分句紧跟中心名词之后,而汉语的关系分句主要位于中心名词之前。本文分析这种位置上的差异是由于两个民族的认知方式不同造成的。英民族语言体现了从图形到背景的认知顺序,而汉民族则体现了从背景到图形的认知顺序。3,关系词:英汉关系分句中的关系词在数量、语义及用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也有共同之处。文章对关系词作了详细的对比,并指出英汉关系分句的关系词都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4,限定性:本文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英语中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分句区分较多,包括语音(对比重音)、书写(逗号),而汉语中两者的区分不甚明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当关系分句在其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能够确认某一具体成员时,它是限定性的,反之则是非限定性的。5,关系化:简单句子中并不是每个名词都能充当中心名词被关系分句修饰。本文根据语义特征把关英汉系分句的中心名词分为七类,然后利用可及性等级规律重点探讨了句子中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及比较宾语的关系化顺序,并指出汉语中的关系化顺序与英语中大致相同。此外,汉语中的关系化与主题化紧密相关,两者都是信息凸显即形成图形的过程。通过以上对比,我们认为尽管两种语言中关系分句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语言结构与认知的紧密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表现,关系分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而不是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由同一深层结构通过位移等手段推导生成的不同表层结构。此外通过对比,我们能对英汉关系分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两种语言学习者习得语言,进行英汉互译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蒋玮[8](2006)在《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采用对比分析与中介语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关系结构。根据S.Granger所提出的综合对比模型,对比分析与中介语对比分析二者互为补充;前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关于中介语的假设依据,后者则可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将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系分句的类型学研究,指出虽然汉语语法中极少见到“关系分句”这个术语,但是这种结构在汉语中还是客观存在的。接着,本文对比关系分句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对结构分支方向、限制性/非限制性的区别、关系词、关系分句的频率等问题进行了一一阐释。这些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可以被视为对中介语的潜在干扰因素。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并且针对中国学习者使用关系分句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叁条假设。本研究中的中介语对比分析采用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了学习者语料与本族人语料的对比和统计分析,以及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子语料库中的关系分句的使用错误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假设,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中介语产出中对关系分旬使用不足,对关系分句限制性/非限制性的区分模糊,对关系词的正确选用出现困难。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对于关系分句的使用不足或误用可以从关系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现中得到解释。另外,本文也指出除母语负迁移外,其他因素如语内迁移、训练迁移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余玲丽[9](2005)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后景信息是和预设、已知信息、关系分句联系在一起,而图形则是和断言、新信息相关。事实上,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中心名词的定指关系比较模糊;而英语关系分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汉语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分句可蕴涵图形信息,而汉语关系分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7期)

英汉关系分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典型的分句类型,英汉关系分句有着各自的语法化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共性和差异。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以及各时期的语料,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语法化过程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事实:(1)根据关系词的不同,英语可以分为that-关系分句和wh-关系分句。汉语则分为:“底”(“的”)-型、“之”-型和“者”-型。其中,基于使用频率统计,英语that-关系分句和汉语“底”(“的”)-关系分句作为各自的主要关系分句类型。(2)在英语关系分句方面,关系词that呈现出“指示代词>从属连词>关系代词>零标记”叁个语法化阶段。并且that-关系分句结构在这叁个阶段中呈现出从意合性到主从性的演变过程。古英语时期的意合结构为“NP+(人称代词)+[(?)t/(?)e指示代词*(人称代词)]+S关联句]]。此时的T?t/Te (that)在其前或其后有一个人称代词,共同回指要修饰的名词。中古英语时期,随着人称代词的消失,that-关系结构的形式得到简化,关系词历经重新分析,该结构的形合性增强,演变成“NP+[that从属连词+S]”,这是其语法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随着分句与主句嵌入程度的加深,经过边界转移之后的结构,其主从性增强,被重新分析为"NP+[that关系代词*Srel]”,这是语法化的第二阶段。现代英语时期,由于关系代词省略现象的大量增加,这是语法化的第叁阶段。另外,论文讨论了以which为例的wh-关系分句的语法化。它的语法化路径为“疑问代词>模糊连接词>关系代词”,这其中包含两个语法化阶段。受到在中世纪英语时期已经存在的that-关系分句结构的类推影响,wh-关系分句结构的语法化路径为“wh-疑问代词+S2﹥S1/NP+wh-模糊连接词词+S2﹥S1/NP+wh-关系代词+S2”。(3)在汉语关系分句方面,结构助词“底(的)”呈现出“底实义>底指示代词>底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叁个语法化阶段。随着“底-结构”语法功能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底(的)-关系分句结构”实现语法化。早期中古汉语时期,随着该结构从名词修饰语到动词修饰语的功能扩展,它呈现出语法化的第一阶段:“[NP+[底指示代词*N]>[VP+[底指示代词*NP]]”。在晚期中古汉语时期受语法环境变化的作用,“底”虚化为结构助词,此时的关系结构经历语法化的第二阶段,演变为“[[VP修饰语*底结构助词]+NP中心语]”。早期现代汉语时期,由于语音弱化,“底”被“的”取代,并且,“的”同样作为结构助词引导关系分句结构,并且结构固化为“[[VP修饰语*的结构助词]+NP中心语]”,这是语法化的第叁阶段。另外,古代早期的“之”关系分句结构的语法化同样是随着边界转移和“之”的重新分析,其语法化路径如下:[NP1+[之指示代词*NP2]]﹥[NP1*之结构助词*NP2]﹥[VP*之结构助词*NP]﹥[VP*(空缺)*NP]。“者”-关系分句结构随着“VP+者”结构修饰功能的泛化,表示为“[VP+者结构助词]>[VP+者结构助词+VP]﹥[VP+者结构助词+NP]﹥[(VP+者结构助词)关系结构+NP中心语]”。(4)英汉主要关系分句结构在语法化过程中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语法化特征方面,英汉关系词标记都由代词虚化而来,句法约束性都加强,都出现了语音弱化;英汉关系分句结构都大致经历了从意合到形合到主从的过程。在语法化机制方面,二者都体现了明显的重新分析和类推。在关系化策略方面,二者都大致符合名词可及性等级,分句中基本位置的名词短语都能被关系化。隐喻和转喻是英汉关系分句产生语法化共性的认知动因。在语法化过程中英汉关系分句都体现出从具体范畴到抽象范畴的概念映射。并且,提取主语的英汉关系分句都呈现出‘动作代动作主体’的转喻机制。(5)英汉关系分句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语法化阶段特征上,二者的结构特征不能逐一对应。其次,英汉关系分句还有着各自的语法化机制。英语wh-关系分句受主观化机制的作用,汉语则受到量词类推机制的作用。另外,经过语料库频率统计,英汉关系分句的语法化程度不同,与汉语相比,英语关系分句经历了更加明显的语法化过程。并且,在关系化策略上,英语关系化策略比汉语更加灵活。顺序象似性用以解释英汉关系分句,特别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在句法特征上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语法化理论在句式层面的研究,并对英汉关系分句的语言学习和其他句式的学习有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汉关系分句论文参考文献

[1].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2].曹新竹.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邵惟韺.英汉关系分句对比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张春芳.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论英语关系分句的汉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5].邓云华.英汉关系分句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6].蒋玮.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分析——以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对比分析为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7].胡晓良.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蒋玮.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

[9].余玲丽.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英汉关系分句论文-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