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实验研究

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工艺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多项计算模型及理论。20世纪后期,伴随着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分析工具的发展,混凝工艺在现代非线性科学领域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将分形理论引入混凝技术的研究领域,运用分形维数进行絮凝形态学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以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聚合硫酸铁(PFS)为混凝剂,在不同混凝投加量、不同原水pH值单因素实验中均得出,沉后出水浊度与絮体分形维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即沉后出水浊度越低,其对应的絮凝体分形维数则越高。则可以通过在线监测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来反映混凝效果的好坏。2.在混凝单因素确定的最佳投加量和最佳pH值范围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十三因素三水平的混凝正交实验,得出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剂投加量C、慢速搅拌第Ⅱ档搅拌速度n2、混凝剂的类型A、慢速搅拌第Ⅰ档搅拌速度n1等。最优工况条件为:原水pH值为7、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混凝剂、混凝剂投加量为12mg/L、(0,T0)=(455.38s-1,0.5min)、(G1,T1)=(137.46s-1,0.5min)、(G2,T2)=(84.37s-1,3min)、(G3,T3)=(40.73s-1,4min)和(G4,T4)=(14.40s-1,2min)。3.对絮凝体分形特征的研究,得出絮凝体沉降速度u与其二维分形维数D2、特征长度L(絮凝体粒径)三者存在幂指数关系,结合实验测得的(u,D2、L)数据组,编写出适用于实验的运行程序,借助matlab数据分析软件得出了适合实验的u与L、D2的数学模型为: u = 8.1477 L0.3608D2(单位:mm/s)式中u为絮凝体沉降速度,单位为mm/s,L为絮体粒径,单位为mm,D2为絮体二维分形维数。实际工程中可依据此公式实时监测絮凝体粒径及分形维数,从而做到最终控制出水浊度的要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混凝技术与混凝理论
  • 2.1 混凝的基本概念
  • 2.1.1 混凝理论的发展
  • 2.1.2 凝聚絮凝作用机理
  • 2.1.3 混凝动力学
  • 2.1.4 混凝控制指标
  • 2.2 混凝剂
  • 2.2.1 混凝剂的分类
  • 2.2.2 混凝剂的发展历程
  • 2.2.3 课题选用的混凝剂
  • 第三章 分形理论及其发展
  • 3.1 分形的基本概念
  • 3.1.1 分形的由来
  • 3.1.2 分形的发展
  • 3.1.3 分形几何学与欧氏几何学的对比
  • 3.2 絮凝体形态学及其分形构造
  • 3.2.1 絮凝形态学
  • 3.2.2 絮凝体的分形构造模型
  • 3.2.3 絮凝体的分形维数与计算方法
  • 3.2.4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参数
  • 第四章 絮凝体分形维数单因素实验研究
  • 4.1 实验基础
  • 4.1.1 实验药剂
  • 4.1.2 实验器材
  • 4.1.3 实验装置
  • 4.1.4 实验方法
  • 4.2 课题絮凝体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计算
  • 4.2.1 絮凝体平均粒径计算
  • 4.2.2 絮凝体分形维数计算
  • 4.3 絮体分形维数的单因素实验
  • 4.3.1 改变混凝剂投加量的单因素实验
  • 4.3.2 改变pH条件下的单因素实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絮体分形维数的混凝正交与成长过程实验研究
  • 5.1 混凝正交实验设计
  • 5.2 混凝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正交实验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能耗计算与分配
  • 5.4 最优工况条件下絮凝体的动态成长过程实验
  • 5.4.1 絮体沉降速度的测定
  • 5.4.2 絮体沉降速度结果与分析
  • 5.4.3 絮体沉降速度与其分形维数的数学模型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然沉降藻-菌共生絮凝体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18)
    • [2].絮凝体沉降速度在线测量方法研究[J]. 自动化与仪表 2010(05)
    • [3].藻类絮凝体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气浮的关系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03)
    • [4].悬浮絮凝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以长江口内河槽和口门最大浑浊带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5].煤泥水絮凝处理中絮凝体的分形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8)
    • [6].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及絮凝体类型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4)
    • [7].基于絮凝体分形控制的絮凝动力学指标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8].絮凝体沉速在线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供水技术 2010(01)
    • [9].基于光谱特征的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体投影表面积和沉速分析[J]. 水利学报 2011(10)
    • [10].发酵液絮凝过程絮凝体微尺度与分离性能[J]. 化工学报 2009(05)
    • [11].静流场中赤铁矿絮凝体-气泡碰撞概率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6)
    • [12].长江口徐六泾洪季泥沙沉降速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3].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态学特征和混凝化学条件[J]. 腐植酸 2008(01)
    • [14].搅拌流场对微细粒赤铁矿絮凝体特性的影响[J]. 矿产综合利用 2018(01)
    • [15].纤维-絮凝体二元堵水体系阻力计算方法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02)
    • [16].聚丙烯酰胺对煤泥絮凝体脱水性能的影响[J]. 山东工业技术 2014(15)
    • [17].动水条件下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分析实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1)
    • [18].Image-pro plus软件在泥沙絮凝体结构特征分析中的应用[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4)
    • [19].基于絮凝体粒径分布的混凝控制研究[J]. 供水技术 2014(01)
    • [20].典型pH条件下水中离子对腐殖酸絮凝体构造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13(06)
    • [21].斜管沉淀池絮凝体上浮成因及对策[J]. 山东水利 2011(07)
    • [22].波流联合作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絮凝问题研究[J]. 泥沙研究 2017(06)
    • [23].钴基磷酸盐微电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价值工程 2020(07)
    • [24].高岭土絮凝体粒径变化实验研究[J]. 水道港口 2018(06)
    • [25].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J]. 泥沙研究 2011(03)
    • [26].基于动力学与分形分析的絮凝控制新指标[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10)
    • [27].不同搅拌条件对微细粒赤铁矿絮凝粒径的影响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7(10)
    • [28].2009年春季九龙江口水体沉降颗粒物组分的类型与分布[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03)
    • [29].分形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07)
    • [30].引入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J]. 环境科学 2008(08)

    标签:;  ;  ;  ;  

    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