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

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

论文摘要

歧义被看作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歧义覆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层面。但是,国内外的许多实验调查表明,语言的使用人(尤其是以一种特定语言为母语的人)在实际使用该语言的过程中,一般感觉不到其各种歧义的存在,只有在缺乏化解歧义的条件时,歧义才会凸显。什么是歧义?歧义消解的条件是什么?不同的语言学派各有不同的回答。本论文对比了一些主要的不同理论对歧义的识别和消解方法,揭示了传统的歧义识别和消解法具有明显的机械性和呆板性,并认为歧义的识别和消解本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论文将认知解释机制(包括概念化、范畴化、典型范畴化、基模化、图形/背景、框架语境、视角选择等识解机制)引入了语言各层面的歧义识别和消解过程。这样做是基于一种认识,即由于人类的歧义识别和消解能力是认知所获的经验和知识组成,而这种经验和知识是以“模块”形式获取、储存、激活和提取的,语言是这种模块化的知识和经验的表现形式。受助于这些认知释解机制,歧义自动和快速消解才有了生理和心理的解释基础。本论文引用了Fillmore等人的“框架”理论(F.Ungerer and H.J.Schmid, 1996:205-249)参考了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王寅, 2005:17-26),将语言的三个层面的歧义置于同一个认知框架中来解释和处理,这改变了以往分级封闭式处理和输出结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同时结合了“模块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的信息处理方式,采取双向激活链接,减少了工作记忆的负担。在该模型中,把典型范畴概念化和图式化认知解释机制用于语境建构分析,解释了人类不对歧义敏感及快速消解歧义能力的心理及认知的原因。本论文认为,我们可利用这基于认知的歧义消解模型,把人类快速自动消解歧义的能力迁移到其它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去,譬如迁移到智能语言研究领域中去,这样可减少其在语言信息处理中的机械性和呆板性,使人工智能语言能力更接近于人类的语言能力。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 二、传统语言歧义研究方法之不足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 四、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内容
  • 第二章 歧义研究的语言哲学视角
  • 一、“二元”指称论与结构歧义研究
  • 二、语言“天赋论”和语言“自治论”
  • 三、语言的“思想注入”
  • 第三章 表层结构歧义
  • 一、词汇类型歧义
  • 二、语法类型歧义
  • 1. 联系动词兼及物动词歧义
  • 2. 单宾语及物兼不及物动词歧义
  • 3. 单及物和双及物动词歧义
  • 4. 单及物和复杂及物动词歧义
  • 5. 互联歧义
  • 6. 修饰歧义
  • 三、指称关系歧义
  • 第四章 深层句法结构歧义
  • 一、语言之共性
  • 二、句子“投射原则”
  • 三、双层结构”句歧义
  • 四、转换生成X-界标理论的局限
  • 五、TSVO 主述位嵌套结构歧义分析
  • 第五章 功能主义歧义分析
  • 一、话语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
  • 二、话语结构的信息值分布
  • 三、信息值分布歧义分析和消解
  • 四、信息焦点与预设的关系
  • 五、语义预设歧义
  • 六、语用预设歧义
  • 1. 双重信息焦点
  • 2. 语用预设歧义消解条件
  • 3. 语用预设歧义消解的方式的缺陷
  • 4. 话语的命题意义与语用意义分离的局限
  • 第六章 建构语境的解歧方式
  • 一、建构语境的理论基础
  • 二、建构语境的解歧心理空间
  • 三、穷尽式激活歧义解释模型
  • 四、语境敏感歧义解释模型
  • 第七章 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
  • 一、歧义的“概念范畴化”和“基模化”
  • 二、原型概念范畴化语境
  • 三、图形/背景的解释模型
  • 1. 图形/背景的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
  • 2. 图形/背景句式歧义
  • 3. 动静态对图形/背景互换
  • 4. 图形/背景的可及性和歧义性
  • 5. 认知“框架理论”歧义消解
  • 四、认知解释机制对语境建构的作用
  • 1. “关联理论”与歧义消解
  • 2. 建构语境的趋简性
  • 3. 语用预设语境与构建语境
  • 五、歧义建构认知解释模型
  • 1. 事件域解释模型
  • 2. 典型范畴化事件域解释模型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的产生原因[J]. 青春岁月 2014(03)
    • [2].编读往来[J]. 百科知识 2014(16)
    • [3].歧义的幽默效果分析[J]. 大家 2012(04)
    • [4].歧义[J]. 当代工人 2020(21)
    • [5].谈“歧义双关”[J]. 中学语文 2020(29)
    • [6].从“扶贫‘送’老婆”新闻看报道如何避免歧义[J]. 新闻潮 2019(03)
    • [7].模糊限制语歧义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9)
    • [8].谈试题歧义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1)
    • [9].爱的歧义[J]. 视野 2020(10)
    • [10].歧义语的意义优选浅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01)
    • [11].歧义的语用探析[J]. 大家 2012(03)
    • [12].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歧义的产生情况[J]. 小学时代(教师版) 2009(02)
    • [13].歧义产生的七种情况[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1(06)
    • [14].歧义的修饰和逻辑教养[J]. 青苹果 2008(11)
    • [15].英语无意歧义及消解模型研究[J]. 海外英语 2014(12)
    • [16].论否定范围与否定歧义及歧义消除[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11)
    • [17].“复旦大学前一站”为什么会产生歧义?[J]. 汉语学习 2011(02)
    • [18].歧义结构的翻译及其教学[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19].对中文分词歧义消除算法的研究[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5(04)
    • [20].分化歧义中语音特征的作用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21].从认知心理看歧义结构的成因[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22].俄语形态潜在歧义分类描写[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2)
    • [23].从“小心碰头”看歧义结构的潜性特征[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4)
    • [24].怎样判别文言文模糊词句歧义[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7)
    • [25].如此编排、制题酿歧义[J]. 新闻与写作 2011(12)
    • [26].英语归属歧义的成因与消解[J]. 中外企业家 2010(04)
    • [27].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 [28].造成歧义的原因与消除方法[J]. 语文教学之友 2013(08)
    • [29].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J]. 语文教学之友 2009(02)
    • [30].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机制[J]. 心理科学 2013(02)

    标签:;  ;  ;  ;  ;  ;  

    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