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学中女生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乐[1](2021)在《“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运动教育模式是由西登托普教授于20世纪提出的,该模式强调培养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和运动激情的运动者。两者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实践研究却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是套用该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在超长教学时间下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本文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不足,借助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运动动机,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运动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优化高校网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网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并丰富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普修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班(22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22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实验前对微信线上教学和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的研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专家建议对实验测试指标、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16周,32次课(64课时)的教学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创建的团队氛围和比赛的平台更能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网球的动机更强烈,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动机的内化,使学生网球学习动机更加的稳定。2)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网球兴趣的效果更加显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并且学生在网球学习中的自主性更强,对网球运动关注度更强。在学生消极兴趣维度的提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该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没有导致学生对网球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3)传统教学模式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专项身素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10米折返跑上没有显着的差异。4)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网球相关游戏的穿插以及真实比赛情景的创建,有助于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正手击球的稳定性和深度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正、反手击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要略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但在反手击球深度方面的提升弱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虽然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发球技术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实验班学生更追求发球的角度,有更强的战术意识。两个班级在发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上差异很小。
陈高鑫[2](2021)在《动-静态肩胛带训练对传统射箭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动-静态肩胛带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探究动态肩胛带训练与静态肩胛带训练对普通大学生传统射箭准确性的影响效果,为提高普通大学生射箭准确性提供科学训练方法新角度。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所需要的期刊、书籍等资料进行文献梳理。运用专家访谈法就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测试内容与指标等问题询问专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研究。运用实验法,以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射箭选修班的9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动态组30名(男女各15名),静态组30名(男女各15名),对照组30名(男女各15名)。在三组学生都正常进行射箭课教学的同等条件下,对动态组进行动态肩胛带训练干预,对静态组进行静态肩胛带训练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干预。进行12周的实验,对三组进行10米、15米、20米射箭测试以及对身体各项形态指标进行测试与测量,详细记录所得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研究结果:(1)实验后动态组、静态组以及对照组在10米、15米、20米处的射箭成绩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距离上看,三组在不同距离下的射箭成绩为:10米>15米>20米;从组别上看,在各个距离上的射箭成绩为:动态组>静态组>对照组。(2)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组男生在不同距离下的射箭成绩均优于女生;静态组男生在不同距离下的射箭成绩优于女生。(3)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对照组男生10米处的射箭成绩优于女生;对照组男生15米处的射箭成绩在前、中期优于女生,在后期女生射箭成绩优于男生;对照组男生20米处的射箭成绩在前、中期优于女生,在后期女生20米射箭成绩优于男生。(4)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组、静态组、对照组女生的射箭成绩提升幅度均高于男生。(5)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组与静态组在肩胛喙突距、肩胛骨内侧缘距、大小臂夹角、大臂与身体夹角四项身体形态指标都与实验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只有大臂与身体夹角这一项身体形态指标与实验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6)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从组别上看,四项身体形态指标综合变化幅度为:动态组>静态组>对照组;从性别上看,四项身体形态指标综合变化幅度为:男生>女生;从单项身体形态指标上看,除了大小臂夹角这一项,静态组与对照组女生的变化幅度大于男生,其它的变化幅度均为男生>女生。研究结论:(1)不同距离下,距离越近,射箭的准确性越高;距离越远,射箭的准确性越低。(2)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肩胛带训练与静态肩胛带训练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射箭的准确性。(3)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肩胛带训练对男生射箭成绩在不同距离下的提高效果均高于女生,静态肩胛带训练对男生的射箭成绩在不同距离下的提高效果均高于女生。(4)经过12周肩胛带训练实验后,动态肩胛带训练对射箭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优于静态肩胛带训练对射箭准确性的提高效果,静态肩胛带训练对射箭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优于对照组对射箭准确性的提高效果。(5)动态肩胛带训练与静态肩胛带训练可以通过提高肌肉力量以及改变射箭的动作姿势提高射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射箭的准确性。(6)动态肩胛带训练通过改变身体形态提高射箭成绩的效果优于静态肩胛带训练产生的效果,静态肩胛带训练通过改变身体形态提高射箭成绩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产生的效果。
田聪[3](2021)在《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高考生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体育高考生来说高中阶段是学习文化知识与提升运动水平的重要阶段,那么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中,怎样使体育高考生的学习与训练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以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高考生的学训现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男生多女生少,由于考试要求的不同,普通体育高考生比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生多。2.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文化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游,在校的学习方式为分散到平行班和单独编班两种,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参加体育高考的目的多为考大学,学习主动性低,缺乏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3.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中一半左右是自己报名参加体育训练,训练中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训练年限短,训练强度安排合理,大部分训练场地能够满足正常训练需求,体育高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运动损伤。4.被调查的体育教师多为男性,学历多为本科,部分体育教师无运动等级,带队经验丰富,多数体育教师缺少外出进修的机会,对薪资待遇感到不满意。5.被调查的文化课教师女性多于男性,课堂计划的制定因学习方式的不同有所差异,多数文化课教师对课堂氛围不满意,忽视体育高考生,管理松懈。6.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学训认知良好,对学训关系的看法因为角色的不同有所差异,体育高考生表示学训压力大。针对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转变传统思想,重视体育高考生选材。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加大投入与管理,建构体育高考生学训工作保障。科学实施训练,避免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完善学训方法,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效率。
史一飞[4](2021)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跨栏教学中,“跳栏”是跨栏初学者常出现的错误动作,而这一错误动作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起跨点过近、栏上身体重心过高和落地的重心不稳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据研究表明,产生“跳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跨栏产生了“恐惧”心理,即在教学训练中最常见的“惧栏”现象。而跨栏项目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跨栏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心理技能的训练。本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改善跨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跨栏时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现象,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跨栏技术。本文首先对学生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等基础上,总结出学生练习跨栏时容易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减少“跳栏”现象的心理干预教学方法,然后以河北师范大学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跳栏”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实验干预后,分析学生跨栏技术的变化及心理变化的总体数据,表明通过“心理干预”,不仅降低了学生在跨栏学习中的“跳栏”现象,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栏教学技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学生在“跳栏”指标的各项角度上优于对照组,并且在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和自我效能感的问卷测试结果中发现,实验组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明显的提高。(2)实验前通过SIMI MOTTON三维摄像对学生跨栏动作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起跨角度大于标准角度66°、栏上前倾角度大于标准角度42°、落地支撑角度小于标准角度78°,因此造成学生跨栏时身体向前位移速度较慢和栏上重心较高等问题,形成“跳栏”现象。(3)实验后,实验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训练是有效可行的;对照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经过8周的常规训练,学生心理恐惧现象的克服也是明显的,但相比于实验组,在“较为恐惧”和“严重恐惧”的现象上,下降幅度较小。此结果只限于本次实验的结果,还未在其它实验研究中证明。(4)实验后,实验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各项分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P>0.05,呈无显着差异。将两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呈显着性差异;在身体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对比P>0.05,呈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跨栏教学中,运用心理干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5)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跨栏角度分析得出:实验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经与前测对比,P值均<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与前测对比,P值均>0.05,呈无显着差异,说明心理干预能够对跨栏教学中出现的“跳栏”现象起到改善作用。
徐杰[5](2021)在《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暑期是儿童学习游泳运动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游泳教练都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儿童学不会、学不好游泳技能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将系统脱敏法应用于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以探求在儿童游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找出一条可行的,能帮助儿童更好的学习游泳技能,并降低其学习游泳焦虑程度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研究。经过12次课的实验教学后,实验组的焦虑等级平均标准分从32.42分,下降至28.15分;对照组从33.87分,上涨至34.52分;两组受试者对运动焦虑等级标准分全部呈现出显着性(p=0.000<0.01<0.05,t=-4.688);在游泳距离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游距从0米,逐渐上升至45.65米;对照组则从0米,逐渐上涨至40.65米;两组受试者在游距上呈现出0.01水平显着性(p=0.000<0.01<0.05,t=3.75)。在蛙泳技术评价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技术等级为4.26级,对照组为4.10级;在游泳综合成绩方面,由于前几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的游泳综合成绩依然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方面,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81.10分,总体评定为很满意;对照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73.87分,总体评定为比较满意。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优于对照组。经实验验证,将系统脱敏法应用到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显着改善游泳初学者的心理焦虑问题,还能帮助游泳初学者建立良好的水感、更快更好的学习游泳运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
刘向伟[6](2021)在《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表象训练法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进行研究,诣在通过实验教学探究提高大学生足球技能的学习效果。实验对象选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2021第一学期公共体育足球必修课的64名大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选取32名大学生)进行掷界外球、额前正面头顶球、脚内侧传接球、运球过杆射门4项技术实验教学,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掷界外球技能学习实验班整体理解和掌握技能动作时效比对照班整体效果好,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但实验班与对照班掷界外球技能学习在性别上没有差异性(P>0.05)。(2)额前正面头顶球技能教学实验后实验班整体成绩优于对照班整体成绩,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额前正面头顶球技术学习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P<0.05)。(3)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学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整体技术学习效果与对照班整体相比较好,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学习在性别上也具有差异性(P<0.05)。(4)运球过杆射门技术实验教学后实验班整体水平要高于对照班整体,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球过杆射门技术学习在性别上也具有差异性(P<0.05)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足球课堂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实验教学与传统常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表象训练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但对简单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组合,学习效果更为明显。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建议:表象训练法对大学生足球技术学习掌握有较好的效果,建议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利用简短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良好的动作表象,加快学生理解和掌握足球基本技术动作环节,提高自我对动作的理解、表象记忆和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动作。另外,表象训练教学法丰富了足球课堂效果,教学形式新颖学生动作记忆效率高,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李君璞[7](2021)在《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篮协重启“小篮球”计划,同时,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小学推广小篮球运动,并遴选“少儿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现如今小篮球运动已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小篮球规则指出小篮球运动的适用对象为8-12岁少儿,而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儿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要对其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把握少儿身心发育规律是小篮球运动员针对性训练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训练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少儿身体素质的有益发展,还能为下一阶段少儿的篮球专项运动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与调查探索,帮助广大基层教练员在之后对小篮球运动员实施针对性教学与训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8-12岁少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向,以山东省的小篮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评估当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统计与整理小篮球运动员各项测试所收集到的数据,对身心发展规律下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进行探讨,深入发掘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结论:1.U8组别运动员,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初阶段,机体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技术运用也不够娴熟,心理与智能认知度较低。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安排小负荷量无负重体能训练,其柔韧与协调能力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期,应重点发展。在训练中应多以引导、鼓励、培养兴趣为主。2.U10组别运动员相对于U8组别运动员来说,身体发育稍微完备,但训练还应以小负荷无负重训练为主,在发展柔韧、协调素质时,可适当增加难度。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基本技术的巩固练习,加强自身训练记忆能力。此阶段的儿童心理与智能认知水平有一定提高,训练中应多以讲解、示范为主。3.U12组别运动员总体来说技术整体提升,基础技术稳定,应进一步提升技术难度。此阶段运动员身体机能相对成熟,进入发育快速期,速度素质正处于敏感期,应着重发展。运动员此时心理与智能已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自我认识,因为,训练时应综合结合,多方位训练。4.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应遵循小篮球身心发育的规律下进行科学训练。5.根据各年龄阶段小篮球运动员的素质测试结果,结合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出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帮助小篮球运动员得到科学提高与有益发展。
杨媛媛[8](2020)在《模块教学法在青少年自由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游泳运动项目历年来都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对游泳运动项目的参与和喜爱逐渐增温,游泳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强化体质,更是人们在生活中一门重要的求生技能,学习游泳项目的人群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无论是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以及残疾人士都可以学习,其中青少年人群在游泳运动项目学习中占领主体位置,而游泳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但目前自由泳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法较多,教学方法枯燥单一,难以适应现代游泳教学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自由泳教学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将模块教学法在青少年自由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研究方法,从青少年学习自由泳时的学习兴趣、身体素质指标、肺活量数据、自由泳技术动作掌握程度和25米自由泳成绩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将模块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采用的模块教学法与对照组采用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在50米立定跳远和1分钟俯卧撑的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其它项目的测试指标成绩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2)采用模块教学法能够实现学生对自由泳学习动力的激发,对自由泳的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有效的帮助青少年进行自由泳的学习和训练。(3)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自由泳技术动作测试评定可知,实验组腿部动作评分成绩、手部动作评分成绩、呼吸换气评分成绩和自由泳配合评分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模块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学习自由泳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有效的降低自由泳技术动作难度,使学生对自由泳动作技术得到全面、快速的掌握。(4)通过对自由泳25m的测试结果可知: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法男生和女生的25m自由泳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着。
刘婉嫕[9](2020)在《高校高尔夫球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正式的课程知识以外,习得的非预期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第一,隐性课程有助于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机制,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体育隐性课程可以丰富体育显性课程的内容,并更加注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第三,体育课程中内含有隐性元素的校园体育课程,潜移默化的将学校特有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竞争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真正地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的课程目标,体育课程不仅具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作用,还需要具备立德树人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高尔夫球教学发展,文章从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高尔夫球体育课隐性课程的开发设计,对高校高尔夫球课程的发展做出可行性的参考依据。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隐性课程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根据基础理论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将隐性课程应用到体育院系高尔夫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的设计相关教学实验,以高尔夫球公共体育课的隐性课程设计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高尔夫球公共体育课学生为实验对象,将教学设计中引入隐性课程设计为唯一变量进行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焦虑情况、学习兴趣、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的调查量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为本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初步分类和整理,采用SPSS 22.0等统计学应用程序进行深层分析处理。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情境动机,隐性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掌握高尔夫球技能,隐性课程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提升集体凝聚力。教师要注意对高尔夫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人格与仪态,注意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学氛围,要保证有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李文娟[10](2020)在《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心理压力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身心紧张的状态,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过高或过低的心理压力都会给自身或外界带来消极的影响。乒乓球课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在乒乓球课上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选取辽宁师范大学54名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一学期的乒乓球课的教学实验,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普通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心理压力进行测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的心理压力值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后的心理压力值进行对比分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压力值以及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压力值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在实验前,运用传统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的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总分分别为125.19分和122.96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普通女大学生在进行传统式乒乓球教学前后的心理压力总分分别为125.19分和119.23分,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普通女大学生在进行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前后的心理压力总分分别为122.96分和109.96分,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运用传统式乒乓球教学和开放式乒乓球教学的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总分分别为119.23分和109.96分,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传统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积极的影响。2.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积极的影响。3.开放式乒乓球教学比传统式乒乓球教学对于普通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更显着的缓解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女生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中女生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要求 |
1.1.2 帮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学校体育的关键任务 |
1.1.3 促进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需要 |
1.1.4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信 |
2.1.2 传统教学模式 |
2.1.3 运动教育模式 |
2.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2.3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
2.3.1 运动教育模式对个人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影响 |
2.3.2 运动教育模式对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
2.3.3 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包容性研究 |
2.3.4 混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4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
2.4.1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的系列研究 |
2.4.2 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设计对比 |
3.3.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
3.3.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对比 |
3.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比 |
3.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3.4.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设计 |
3.4.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与微观结构设计 |
3.4.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赛季设计 |
3.4.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3.4.5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
3.4.6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计划表设计 |
3.4.7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评价设计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正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反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发球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动-静态肩胛带训练对传统射箭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 |
1.1.2 肩胛带在射箭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肩胛带训练概述 |
2.1.1 肩胛带研究概述 |
2.1.2 肩胛带训练方法研究概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传统射箭研究概述 |
2.2.1 传统射箭的演变 |
2.2.2 射箭准确性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10 米射箭成绩测试结果 |
4.2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15 米射箭成绩测试结果 |
4.3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20 米射箭成绩测试结果 |
4.4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专项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10 米射箭成绩对比分析 |
5.2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15 米射箭成绩对比分析 |
5.3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20 米射箭成绩对比分析 |
5.4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射箭成绩对比分析 |
5.5 动态组、静态组与对照组专项形态指标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C 训练周计划 |
附件D 实验数据统计表 |
附件E 实验过程中部分图片 |
致谢 |
(3)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优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
1.1.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体育高考生培养现状的研究 |
1.3.2 体育高考生文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
1.3.3 体育高考生训练方面的研究 |
1.3.4 体育高考生学习与训练之间关系的研究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基本情况 |
3.1.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性别情况 |
3.1.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年龄结构情况 |
3.1.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类别情况 |
3.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现状 |
3.2.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文化成绩情况 |
3.2.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动机情况 |
3.2.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态度情况 |
3.2.4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情况 |
3.2.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计划情况 |
3.2.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文化成绩的主要因素 |
3.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现状 |
3.3.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动机情况 |
3.3.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途径情况 |
3.3.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年限情况 |
3.3.4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态度情况 |
3.3.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强度情况 |
3.3.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训练成绩提升的主要因素 |
3.4 保定市体育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影响 |
3.4.1 保定市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3.4.2 保定市体育教师的训练动机情况 |
3.4.3 保定市体育教师提升执教水平方法的情况 |
3.4.4 保定市体育教师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
3.4.5 保定市体育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关心程度情况 |
3.5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影响 |
3.5.1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
3.5.2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情况 |
3.5.3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态度情况 |
3.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的其他因素 |
3.6.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训关系情况 |
3.6.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压力与心理辅导情况 |
3.6.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
3.6.4 保定市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家长间的沟通情况 |
3.6.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外界支持情况 |
3.6.6 教师薪资待遇满意度情况 |
3.6.7 学校运动场地与器材满意度情况 |
3.7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的优化策略 |
3.7.1 转变传统思想,重视体育高考生选材 |
3.7.2 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 |
3.7.3 加大投入与管理,建构体育高考生学训工作保障 |
3.7.4 科学实施训练,避免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 |
3.7.5 完善学训方法,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效率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
1.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 |
1.1.2 跨栏跑运动的发展 |
1.2 国内跨栏相关研究 |
1.2.1 关于跨栏跑项目特征与专项训练结合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高校跨栏跑训练中“跳栏”现象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心理干预在跨栏教学中的表述 |
1.2.4 关于高校跨栏教学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
1.2.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
1.2.6 关于“跳栏”现象相关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跨栏项目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运动员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教学中出现“跳栏”的频率及致因的分析 |
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
3.2.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
3.3 实验中期实验组与对照组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
3.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
3.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
3.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系统脱敏法 |
2.1.2 儿童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假设 |
3.3.2 实验步骤 |
3.3.3 实验教学计划 |
3.3.4 实验控制 |
3.3.5 实验测量指标 |
3.3.6 实验测试时间 |
3.3.7 游泳成绩评价标准 |
3.3.8 教学效果评价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心理情况分析 |
4.1.1 受试者实验前运动心理情况分析 |
4.1.2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
4.1.3 受试者实验后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
4.1.4 对照组、实验组不同实验期间心理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4.2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4.2.1 受试者实验中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4.2.2 受试者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4.2.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和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4.3 受试者对实验课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
4.3.1 对照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
4.3.2 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
4.3.3 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儿童游泳运动背景调查表 |
附件-2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前与实验后(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
附件-3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中-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 |
附件-4 游泳实验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
附件-5 专家访谈题纲 |
附件-6 部分实验数据 |
个人简历 |
(6)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相关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相关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运动技能项目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教学法 |
3.2.3 表象训练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表象训练实验教学内容的构成 |
3.3.1 实验主试人员 |
3.3.2 实验被试人员 |
3.3.3 实验时间 |
3.3.4 实验地点 |
3.3.5 实验内容 |
3.4 表象训练实验过程的设计环节 |
3.5 表象训练实验实施过程 |
3.5.1 实验过程实施第一阶段 |
3.5.2 实验过程实施第二阶段 |
3.6 教学实验结果考核与评价 |
3.6.1 考核人员的组成 |
3.6.2 考核内容 |
3.6.3 考核的时间安排 |
3.6.4 实验内容考核技术评定标准 |
3.6.5 考核的实验过程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脚内侧传接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 头顶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4 掷界外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5 过杆射门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少儿篮球运动的研究概况 |
2.1.2 小篮球运动开展的背景研究概况 |
2.1.3 有关小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概况 |
2.1.4 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概况 |
2.1.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少儿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少儿篮球身心发育规律的研究 |
2.2.3 少儿篮球的训练与教学方法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与推广现状 |
4.1.1 影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 |
4.1.2 小篮球推广现状 |
4.2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
4.2.1 促进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4.2.2 为小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打基础 |
4.3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 |
4.3.1 顺序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2 阶段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3 不平衡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4 互补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5 个别差异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4 身心发展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分析 |
4.4.1 身心发育规律下体能特征分析 |
4.4.2 身心发育规律下技术特征分析 |
4.4.3 身心发育规律下战术特征分析 |
4.4.4 身心发育规律下心理特征分析 |
4.4.5 身心发育规律下智能特征分析 |
4.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方法探析 |
4.5.1 体能训练方法探析 |
4.5.2 技术训练方法探析 |
4.5.3 战术训练方法探析 |
4.5.4 心理训练方法探析 |
4.5.5 智能训练方法探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致谢 |
(8)模块教学法在青少年自由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青少年年龄界定 |
2.1.2 模块教学法概念相关界定 |
2.1.3 模块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
2.1.4 自由泳模块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2 国内对模块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模块教学法在其它学科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模块教学法在体育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模块教学法理论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青少年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
2.4.1 国内青少年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
2.4.2 国外青少年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和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和分析 |
4.1.2 对照组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身体素质的比较和分析 |
4.1.3 实验组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身体素质的比较和分析 |
4.1.4 两组实验后测身体素质的比较和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自由泳学习兴趣比较和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自由泳技术动作评定比较分析 |
4.3.1 自由泳腿部技术比较分析 |
4.3.2 自由泳手部技术比较分析 |
4.3.3 自由泳呼吸换气比较分析 |
4.3.4 自由泳配合比较分析 |
4.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25m自由泳成绩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校高尔夫球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隐性课程的应用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
1.1.2 体育隐性课程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根本办法 |
1.1.3 体育隐性课程是高校高尔夫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概念 |
2.1.2 隐性课程概念 |
2.1.3 体育隐性课程概念 |
2.2 体育隐性课程 |
2.2.1 体育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
2.2.2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
2.2.3 体育隐性课程的应用现状 |
2.2.4 体育隐性课程设计的实践途径 |
2.3 高尔夫球 |
2.3.1 高尔夫球简介 |
2.3.2 高尔夫球课程开展现状 |
2.3.3 高尔夫球课程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考察法 |
3.2.7 专家论证法 |
4 高尔夫球公共体育课隐性课程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预期 |
4.3 实验设计 |
4.3.1 高尔夫球隐性课程因素 |
4.3.2 实验控制 |
4.3.3 实验对象 |
4.3.4 实验时间 |
4.3.5 教学实验设计 |
4.3.6 实验检测指标 |
4.3.7 实验数据的收集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前学生测量指标 |
5.1.1 一般身体素质对比 |
5.1.2 学习能力对比 |
5.1.3 心理能力对比 |
5.1.4 高尔夫球技能对比 |
5.2 实验中监测情况 |
5.2.1 教师听课记录情况 |
5.2.2 运动情境动机对比 |
5.3 实验后学生指标对比 |
5.3.1 推杆成绩 |
5.3.2 短杆成绩 |
5.3.3 平时成绩 |
5.3.4 心理测试量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情境动机 |
6.1.2 隐性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掌握高尔夫球技能 |
6.1.3 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 |
6.1.4 隐性课程设计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
6.1.5 隐性课程设计可以提升集体凝聚力 |
6.2 建议 |
6.2.1 教师要注意对高尔夫球教学活动的设计 |
6.2.2 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
6.2.3 教师要注重人格与仪态 |
6.2.4 教师要注意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学氛围 |
6.2.5 教师要保证有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细则 |
附录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19 年阳光体育节高尔夫球竞赛规程 |
附录3 高尔夫球技能赛照片 |
附录4 特征—焦虑量表 |
附录5 学生运动情境动机量表 |
附录6 学生学习满意感量表 |
附录7 学习自信心量表 |
附录8 学生群体凝聚力量表 |
附录9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领导干部听课记录 |
个人简介 |
(10)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 |
2.1.1 关于心理压力概念的讨论 |
2.1.2 心理压力的测量 |
2.1.3 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 |
2.1.4 运动项目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
2.2 兵乓球运动及课程的相关研究 |
2.2.1 乒乓球运动价值的研究 |
2.2.2 乒乓球课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
2.3 开放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1 开放式教学法的概念 |
2.3.2 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3 开放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的对比 |
2.3.4 开放式教学运用到体育课程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同质性检验 |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
4.2.1 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压力水平的变化 |
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习维度的变化 |
4.2.3 对照组实验前后生活维度的变化 |
4.2.4 对照组实验前后社交维度的变化 |
4.2.5 对照组实验前后发展维度的变化 |
4.2.6 对照组实验前后家庭维度的变化 |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
4.3.1 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压力水平的变化 |
4.3.2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习维度的变化 |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生活维度的变化 |
4.3.4 实验组实验前后社交维度的变化 |
4.3.5 实验组实验前后发展维度的变化 |
4.3.6 实验组实验前后家庭维度的变化 |
4.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测试结果的差异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压力的影响 |
5.2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
5.3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生活压力的影响 |
5.4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社交压力的影响 |
5.5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发展压力的影响 |
5.6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家庭压力的影响 |
5.7 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和传统式乒乓球教学的比较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
附录B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进度表 |
附录C 对照班第5次课教案 |
附录D 实验班第5次课教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体育教学中女生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康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动-静态肩胛带训练对传统射箭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高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D]. 田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D]. 史一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徐杰.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6]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 刘向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D]. 李君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模块教学法在青少年自由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杨媛媛.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 [9]高校高尔夫球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为例[D]. 刘婉嫕.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10]开放式乒乓球教学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D]. 李文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