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二次纤维的增强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21)在《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高性能纸张的需求不断提高。由于传统纸张增湿强剂(PAE)在制备时产生的有机氯对人体及环境有害,对中国纸业的出口国际化,造成了很大阻碍,同时PAE对纸张的增干强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效、环保型纸张增强剂成为行业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单体,与丙烯酰胺(AM)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制备得到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G-CPAM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表征,探讨了 DMC及GMA单体用量对G-CPAM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谱(XPS)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对G-CPAM的自身交联与纸张性能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DMC用量为20wt%,GMA用量为13wt%时,制得可交联环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此时聚合物溶液平均粒径为176.90 nm,黏度为143 mPa·s,分子量为63204,能在150℃下稳定存在。G-CPAM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wt%,进行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8.29 N·m/g和17.75 N·m/g,较原纸分别提高了 86.53%,404.86%。环压强度指数为11.10N·m/g,较原纸提高了 77.6%,撕裂指数为12.41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27.15%,表明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不仅具有良好的留着性,与纸纤维具有较强的化学交联和氢键结合力,能够显着提高纸张的湿强度和干强度,同时不含有机氯化合物,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增干/湿强剂。2.采用己二酸(AA)、二乙烯三胺(DETA)作为单体,合成聚酰胺中间体,并使环氧氯丙烷与中间体基链在低温碱性条件下发生环氧化反应。利用高活性聚乙烯亚胺与残留有机氯结合,调至酸性保存,制得P-PAE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测试(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P-PAE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树脂中残余有机氯含量的测定,探讨了 ECH及PEI用量对P-PAE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添加湿强剂前后纸浆的Zeta电位的检测,确定P-PAE最佳添加量。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研究了P-PAE对纸张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当AA、DETA与ECH用量为1:1.05:0.9,PEI与中间体质量比为1:10时,P-PAE溶液的稳定性良好,室温半年内不发生沉淀分层,且在150℃下稳定存在。增湿强剂P-PAE中的有机氯含量为0.56%,符合国家标准。最佳P-PAE添加量为绝干纤维质量的1.6%,将其用于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3.24N·m/g和19.95 N-m/g,较原纸提高了 70.36%,448.88%。环压强度指数为11.35 N·m/g,较原纸提高了 84.48%,撕裂指数为12.84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31.56%,纸张物理性能增强明显。3.通过调整G-CPAM与P-PAE树脂的共混配比,制得G-CPAM/P-PAE复合湿强剂,检测共混产物的黏度以及稳定性,将其用于纸张浆内施胶,对所得纸张的物理性能进行测定,确定其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G-CPAM与P-PAE的共混比例为4:6时,G-CPAM/P-PAE复合湿强剂对纸张增湿强效果为最佳,纸张的干抗张指数为57.69 N·m/g,较单组分P-PAE施胶纸张的干抗张指数增长了 8.36%,湿抗张指数为20.64 N·m/g,增长5%,撕裂指数为12.96 mN·m2/g,增长了 0.9%,环压指数为11.28 N·m/g。此时纸张不仅具备优良的增湿强性能,同时增干强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复合型纸张增干/湿强剂。
张华,沈一丁,杨凯,段望望[2](2020)在《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单体,与丙烯酰胺(AM)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并采用分子量调节剂和活性基团保护剂,本文制备得到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对G-CPAM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DMC及GMA单体用量对G-CPAM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谱(XPS)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对G-CPAM的自身交联与纸张性能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DMC用量为质量分数20%,GMA用量为质量分数13%时,制备得可交联环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此时聚合物溶液平均粒径为176.9nm,黏度为143mPa·s,分子量为63204,且在150℃下稳定存在。G-CPAM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进行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8.29N·m/g和17.75N·m/g,环压强度指数为11.10N·m/g,撕裂指数为12.41mN·m2/g,纸张物理性能增强明显。
王丽娟[3](2020)在《阳离子及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用于制备抗菌纸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人们保护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各类抗菌制品涌入市场。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问题,研发环境友好、纸张性能良好的抗菌纸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半乳甘露聚糖(GM)为原料,采用液体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或H2O2对其进行修饰制备纸张增强剂,加入乳酸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制备抗菌纸并根据纸张性能检测和抑菌效果评价,优化反应条件,使用红外光谱对修饰后的半乳甘露聚糖与抗菌剂结合发挥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H2O2氧化半乳甘露聚糖,并将修饰后的氧化半乳甘露聚糖和PDADMAC一起加入纸浆中制备抗菌纸,通过对纸张性能的检测和抗菌性能的评价,优化反应条件。研究表明,添加氧化半乳甘露聚糖能提高纸张物理性能及抗菌性能,最佳条件为:1.5%氧化半乳甘露聚糖(H2O2浓度为0.7%),1.5%PDADMAC,添加PDADMAC时纸浆p H值为5,该条件下制备的纸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纸张耐折度、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高了58.7%、24.3%、18.2%,纸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比添加未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的纸张相比分别增大了1.6%和6.7%,纸张经回收后,回收纸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性。添加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和乳酸钠可以提高纸页物理强度及抑菌效果。当加入1.5%的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阳离子醚化剂用量为20%),添加乳酸钠时纸浆p H值为5,乳酸钠用量为1.5%时,纸张耐折度、抗张指数、耐破指数相对于不添加任何试剂的纸张分别增大了147.9%、11.2%、12.7%,纸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与添加未阳离子化半乳甘露聚糖的纸张相比分别增大了24.2%和12.7%,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纸张经回收后其耐折度、抗张指数及耐破指数与空白回收纸相比分别增大了34.9%、21.5%、19.4%,回收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抗菌性。采用不同比值复配的乳酸钠、PDADMAC分别与1.5%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阳离子醚化剂用量为20%)或氧化半乳甘露聚糖(H2O2浓度为0.7%)一起加入纸浆中,调节添加半乳甘露聚糖时纸浆p H值为5并抄纸,通过对纸张性能的检测以及抗菌性能的评价,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添加的乳酸钠和PDADMAC比值相同时,以阳离子化半乳甘露聚糖为增强剂的纸张比添加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的纸张物理强度与抑菌效果更好。在添加同种改性半乳甘露聚糖的纸张中,相较于乳酸钠,PDADMAC用量对纸张性能、抗菌性能的影响更大。在以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为增强剂,当乳酸钠用量为0.3%,PDADMAC用量为1.2%时,所抄的纸张其耐折度、抗张指数及耐破指数与不添加任何试剂的纸张相比,分别提高了61.8%、13.1%、35.2%,纸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4.73mm和10.62mm。当乳酸钠与PDADMAC复配,以氧化半乳甘露聚糖为增强剂时,制备的纸张对大肠杆菌没有抑菌作用。
梁帅博,姚春丽,符庆金,刘倩,袁涛[4](2020)在《纸张二元增强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纸张二元增强体系的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以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阳离子淀粉(CS)为阳离子增强剂的纸张二元增强体系,并对其增强机理作了阐述。
林凌蕊[5](2020)在《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快递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旧纸箱(OCC)的循环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由于OCC废纸反复循环利用后力学性能难以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现已普遍采用酶解淀粉(表面施胶淀粉)对瓦楞原纸和包装纸进行表面施胶。然而,在废纸回收过程中,酶解淀粉极易从纤维表面溶出形成二次淀粉污染物。二次淀粉会促进系统中微生物繁殖,还会严重影响生产系统和产品质量,并造成宝贵淀粉资源的浪费。因此,掌握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对其进行化学处理,使其重新回用到造纸系统有利于减少淀粉资源的浪费与污染问题,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模拟瓦楞原纸淀粉表面施胶及OCC废纸制浆生产过程,将酶解淀粉糊经表面施胶-干燥-溶解的基本工艺步骤,分析与掌握OCC废纸制浆过程中二次淀粉溶解规律及其理化特性;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研究分析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前后的湿部化学特性,掌握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的最佳工艺;考察改性二次淀粉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和留着历程,实现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次淀粉溶解过程中,随着温度提高、作用时间延长以及剪切力作用的增强,二次淀粉的溶解率不断增加,且呈现前期溶解速度较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点。当溶解条件达到1500r/min机械剪切力,在90℃、30min时二次淀粉几乎可以实现完全溶出。由于造纸系统中95%以上的白水作为OCC废纸的碎解用水循环回用,如此反复使得二次淀粉在循环水中的浓度不断累积,浓缩机废水中的淀粉含量为4.5 g/L~4.8 g/L。溶出的二次淀粉由于其非离子特性无法离开造纸系统变成污染物并造成系统负担。二次淀粉经阴、阳离子化改性后其留着效果均可提高3倍以上。二次淀粉在羟基间氢键和机械拦截作用下有14.8%左右可留着在纤维表面,但此过程为可逆吸附,与纤维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淀粉容易再次流失到造纸湿部系统。经H2O2改性后的阴离子淀粉在CPAM的“架桥”作用下可以留着到纤维上,其中8%H2O2改性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羧基含量较高为0.15%,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50s,CPAM用量为0.10%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2.4%;经CTA阳离子醚化剂改性后的阳离子淀粉可以直接留着在纤维上,其中10%CTA用量改性条件下的阳离子淀粉取代度最高为0.086,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为50s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6.7%。将改性后的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系统,结果表明:助留助滤体系的构建均对细小纤维的留着、纸张物理性能有一定积极作用。其中H2O2用量为4%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对纸张强度性能提高最为显着。在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助留助滤体系中,凹凸棒土用量高于1.0%时,对纸张物理性能产生不利影响。CPAM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完善阳离子淀粉单组分助留助滤体系,进一步改善湿部特性及纸张物理性能。对比二次淀粉的阴阳离子化改性,阴离子淀粉在纤维表面的留着率及对纸性的增强稍有逊色,但在经济效益及减少二次污染方面占有的优势。此外,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湿部并将其转移出造纸系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也是解决二次淀粉污染浪费问题的最优方式。
王军[6](2020)在《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用助剂的研究》文中指出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优异,断裂强度可以达到6.4 Gpa,耐高温、低温性能优良,初始分解温度大于500℃,在液氦中能不被淬断,同时热膨胀系数小,介电性能突出。但聚酰亚胺纤维刚性大、表面光滑、缺少活性基团,纤维间结合强度低,因此有单独使用制备纸基材料强度低的缺点。芳纶纤维同样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热稳定性,经原纤化处理后能大大提升纤维间的交织力,与聚酰亚胺纤维配抄后可以提升纸张的初始强度。但由于聚酰亚胺纤维亲水性差、长度大,原纤化处理的芳纶纤维卷曲率高,抄造时有成纸匀度差、结构疏松的缺点。因此,本课题针对聚酰亚胺纤维间结合强度低、配抄的芳纶纤维卷曲率高等缺点,重点研究通过选用合适的成型助剂来改善浆料的分散特性,提升纸张的匀度;通过使用浸渍加工助剂来进一步提升纸张的强度及阻隔性能。首先,通过纤维形态观察及纸张性能分析,研究了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的成纸工序,从而确定助剂使用的必要性、方式及顺序。结果表明:(1)聚酰亚胺短切纤维通过槽式打浆机处理后可以去除纤维束并将纤维处理至合适长度(4 mm左右);(2)未经配抄的聚酰亚胺纤维纸阻隔性能差、成型困难,配抄植物纤维纸张的耐热性较差;芳纶纤维长度在0.7 mm左右,宽度大于20μm,分丝多,交织力好,耐热性能好,适合与聚酰亚胺纤维配抄成纸,配抄30%(纤维总质量计)成纸性能较好,但会使浆料的絮聚增加,需加入分散助剂改善;(3)湿压榨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湿强度和干强度没有明显提升,后续需要使用増湿强剂和增干强剂来进一步提升纸张的初始强度;(4)浆内添加胶黏剂留着较差、成型难度增加;(5)在高温下进行热压可以明显改善纸张的机械性能,但热压时间和速度较难控制;(6)纸张浸渍后再进行热压处理会极大的改善纸张的性能,选择合适的高性能浸渍树脂尤为关键。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研究了湿部化学调控助剂对成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PEO(聚氧化乙烯,60W分子量)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明显改善成纸匀度和强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不明显。PEO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雷米邦A复配效果较好,浓度分别为:0.1 g/L、0.8 x10-3 mol/L、0.1 x10-3 mol/L,纸张的抗张指数为3.17 N·m/g,撕裂指数为21.25 m N·m2/g,整体达到较优水平;(2)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増湿强效果较为显着,并能同时提升纸张干强度,但纸张匀度会明显下降,使用时需要增加分散剂用量;(3)水溶性环氧树脂能明显提升纸张干强度,利于纸张后续加工处理,但不适合浆内添加使用。再次,通过化学结构分析、热力学性能分析、形貌分析对比了几种树脂的性能,研究了使用工艺,并对树脂进行了合成、改性。结果表明:(1)几种树脂原料中,聚酰亚胺树脂耐热性能最为优异,环氧树脂黏附力强,甲基苯基硅树脂和乙烯基硅树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2)合成的酚醛树脂中,甲基三氯硅烷改性酚醛树脂的5%质量损失温度升至295℃,残炭率提高到73%;(3)未改性环氧树脂固化后脆性明显,甲基苯基硅树脂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差,利用乙烯基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后整体的韧性和交联密度均有所改善,乙烯基硅树脂用量为30%综合性能较优;(4)在乙烯基硅树脂改性的环氧树脂添加5%的聚酰亚胺树脂制备成合金树脂,5%质量损失温度提升至339.2℃。最后,用上述树脂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浸渍处理,对纸张的力学性能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树脂原料中,环氧树脂浸渍纸张(浸渍量30%)的抗张指数可以达到46.6 N·m/g,但随着温度升高,三种树脂浸渍纸张的强度性能都有明显下降,当200℃时,强度普遍只有室温时的30%左右;(2)合成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固化性能,酚醛1#浸渍量30%时抗张指数可以达到52.1 N·m/g,200℃时抗张指数在35 N·m/g左右;(3)乙烯基硅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浸渍的纸张,浸渍量30%、200℃抗张指数可以达到30.24 N·m/g,合金树脂浸渍的纸张200℃抗张指数能达到33.91 N·m/g,乙烯基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浸渍的纸张纤维结合紧密,纸张表面有良好的疏水特性。
韩俊[7](2020)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纸和纸板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与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近年来,二次纤维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应用的比重逐年增长,二次纤维的回收利用是解决制浆造纸行业面临的原材料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减少生态破坏的有效措施。此外,二次纤维制浆造纸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次纤维废水具有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含量较高等特点,本文在混凝沉淀预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的基础上,利用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上流式厌氧生物膜反应器)、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序批式反应器)和两个SBBR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组成UASB-SBR、UASB-SBBR1和SBBR2工艺流程,通过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BOD5(Biological Oxygen Demand,生物需氧量)、色度和SS(Suspended Solids,悬浮物)等参数评估UASB-SBBR1工艺对二次纤维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UASB-SBR工艺的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单独使用SBBR2反应器处理二次纤维废水,探究SBBR2反应器单独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的可行性。对经混凝预处理后的二次纤维废水分别用UASB-SBR、UASB-SBBR1和SBBR2工艺流程进行处理,对出水水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BBR2工艺对二次纤维废水中的色度和SS去除率最高,对废水COD的去除率介于UASB-SBR和UASB-SBBR1工艺之间,因此SBBR2反应器对二次纤维废水处理效果显着。对SBR、SBBR1和SBBR2反应器中污泥粒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SBBR2反应器污泥粒径分布在0~2500μm之间,SBBR1反应器污泥粒径分布在0~2000μm之间,SBR污泥粒径分布在0~500μm,且SBBR1和SBBR2反应器中均有颗粒污泥的生成。采用FT-IR、UV和GC-MS分析技术对混凝后出水和三个流程处理出水中有机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工艺流程均能有效降解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处理后出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大大减少且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混凝后出水检测到66种主要污染物,其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烃类化合物,UASB-SBBR1、SBBR2和UASB-SBR工艺出水分别检出14种、20种和23种主要有机物,UASB-SBBR1工艺出水残余污染物种类最少。然而,二次纤维废水经过处理后出水中仍残留酯类、酚类和各种烷烃类长链化合物,需要对废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对SBR、SBBR1和SBBR2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进行高通测序,结果发现,SBBR1反应器中微生物丰富度最高,SBBR2反应器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且SBBR2反应器含有较多的独有OTU,与SBBR反应器生物膜相关。此外,SBBR1和SBBR2反应器中具有脱氮、除磷和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较高,对二次纤维废水处理有明显优势。
闫宁[8](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李世伟[9](2020)在《环保型湿强剂的制备及其在纸浆纤维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造纸原料多以草类纤维为主,导致纸产品强度不足。抄纸中加入湿强剂,可使纸产品强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可湿强剂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分子量小、含有致癌物质等。针对此不足,本文做了以下研究。(1)采用己二酸、二乙烯三胺作为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作为交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改性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助留剂,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氯高支化的湿强剂PAET。研究了 PAET加入量与Zeta电位的关系及其吸附行为;通过红外、分子量、稳定性、粘度等测试,得到了结构、分子量、稳定性及粘度等指标;将其纸张做了抗张、耐折、抗水、热稳定性等测试,讨论了合成PAET最佳中间体粘度、温度及TMP和KH560用量,比较了细小纤维含量,并观察了纤维分布情况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PAET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粒径为9376和921.4 nm。PAET加入量与纤维表面Zeta电位呈正相关,与PAET加入量呈负相关。当中间体粘度为330 mPa·s,反应温度为70℃,制得的PAET抗湿抗张保留率达到最佳,达到25.3%,TMP和KH560分别加入0.7%和0.2%时,纸页干湿抗张强度达到最佳,提高了 46.7%、38.2%,湿强剂加入量为0.9%时,纸页耐折性能达到最佳,提高了 78.6%,经PAET处理过的纸样热残渣量提高了74.44%,SEM电子扫描结果表明,纤维抽丝情况减少,纤维粘合程度得到改善,其断裂面较为平整,纸样接触角由7°上升至34°,纸张抗水性能有所提高。以长度计,细小纤维的含量提高了 133.55%,以面积计,细小纤维的含量提高了 177.37%。(2)采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为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改性剂、乙二醛为交联剂,与PAET树脂共混复配制备了一种高分子量复合湿强剂GPAM-PAET。通过红外、黏度,稳定性测试,得到了结构、黏度和稳定性等指标,将其纸张做了抗张、耐折、耐破、撕裂性能测试等,分别探讨了湿强剂加入量对纸样抗张、耐折、耐破、撕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 PAET含量与其Zeta电位、Cobb值、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观察了不同湿强剂纸样内部纤维的形态及细小纤维分布。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添加量为0.3%,温度为70℃时,合成了性能最佳的样品GPAM-PAET,加入量为1%,PAET含量为43%时,干、湿抗张指数达最大值43.08 N·m/g、13.96N·m/g,提高了 153.8%、65.7%,耐折、耐破、撕裂指数分别在添加量 1.3%、1%、1.25%时,出现最大值 1116 次、7.34kPa ·m2/g、14.5 mN·m2/g,分别提高了 36.4%、5.7%、9.8%。由SEM知,其纸张表面空隙较小,断面抽丝情况较少,且纤维间粘合程度得到了改善,PAET含量为43%时,纸样抗水性最佳,达到52.7 g/m2。以长度计,细小纤维的含量提高了 128.12%,以面积计,细小纤维的含量提高了 176.46%。
许桂彬[10](2019)在《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纸浆以草浆和二次回收纤维为主,但是存在纤维较短、成纸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造纸行业的发展。造纸助剂可以提高纸浆纤维的分散性和提高纸浆纤维间结合,从而提高纸张强度等各种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造纸行业中。然而我国的造纸助剂存在品种单一、产品老、性能不佳等问题。天然聚合物类造纸增强剂由于具有价格低、可降解性和可再生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半纤维素是一种含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而木聚糖作为半纤维素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糖单元链上含有许多活性羟基,可以作为化学改性的位点,从而可以赋予木聚糖各种化学性能。为了赋予木聚糖造纸助剂的特性,本文采用接枝共聚手段将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到木聚糖上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不同特性的木聚糖聚合物,并将它们作为造纸助剂应用于造纸中,探究它们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木聚糖为原料,以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利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通过控制反应条件的变量,制备出不同接枝率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并研究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性能提升的影响,以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分别与细小纤维和阳离子细小纤维结合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引发剂浓度为0.015 mol/L,单体浓度为0.40 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时,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接枝率达14.7%和接枝效率达61%。该聚合物对废纸浆的纸张性能提升显着,添加量为1 wt%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纸张性能提高最好,相比于空白样,抗张指数提高了35.54%,撕裂指数提高了49.17%,耐破指数提高了46.67%。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阳离子细小纤维共同加入可以显着提高纸浆的一些性能,特别是抗张指数,与空白样相比,提高了49.09%。以上表明,木聚糖接枝丙烯酰胺可作为造纸增强剂应用于纸张强度的提升。2、借助胍盐聚合物的抗菌性,以水溶性好的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技术,制备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废纸浆机械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4 mmol/L,单体浓度为0.039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木聚糖接枝聚合物最大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18.45%、58.45%。该聚合物能有效提高废纸浆纸张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相比于空白样,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0.07%,撕裂指数提高了25.31%,耐破指数提高了30.20%,耐折度提高了77.78%。在木聚糖和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纸张抗菌测试中,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纸张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以上表明,纸浆中添加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可以赋予纸张较好的强度和抗菌性能。3、以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疏水性能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率的影响,还探讨了该聚合物通过涂布方式对滤纸的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为7 mmol/L,单体浓度为0.018 mol/L,温度为50 oC,时间为4 h,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最大的接枝率为30.39%。该产物对滤纸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提升显着。当涂布量为10 g/m2,接枝率为30.39%,对纸张机械性能提高最大。相比于原纸张,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4%,撕裂指数提高了18.01%,耐破指数提高了30%,耐折度提高了300%。将涂布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纸张用于疏水测试,能有效地提高纸张的疏水性,且当涂布量为12g/m2,接枝率为30.39%时,纸张的疏水效果最好(接触角大于145 o)。该产物可以作为表面施胶剂用于提高纸张强度和疏水性能。本论文根据木聚糖的羟基活性,结合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功能特性,通过接枝共聚技术,设计和制备了系列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木聚糖接枝产物,作为纸张增强剂、抗菌剂、疏水剂可应用于造纸、食品包装、防水/防霉纸等领域。
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二次纤维的增强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二次纤维的增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纸张强度影响因素 |
1.2 纸张增强剂分类 |
1.3 纸张增强剂研究进展 |
1.3.1 干强剂 |
1.3.2 增湿强剂 |
1.4 增强剂作用机理 |
1.4.1 增干强剂作用机理 |
1.4.2 增湿强剂作用机理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的制备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2 热重测试(TGA) |
2.3.3 溶液粒径测试(TGA) |
2.3.4 溶液稳定性测试 |
2.3.5 溶液黏度测试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2.3.7 手抄纸制备 |
2.3.8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
2.3.9 纸张接触角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G-CPAM结构分析 |
2.4.2 DMC用量对G-CPAM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3 DMC用量对G-CPAM粒径的影响 |
2.4.4 GMA的用量对G-CPAM乳液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5 GMA的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2.4.6 GMA的用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
2.4.7 G-CPAM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
2.4.8 纸张的微观形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环保型P-PAE的合成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环保型P-PAE的制备 |
3.3 分析与测试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3.3.2 热重测试(TGA) |
3.3.3 乳液稳定性测试 |
3.3.4 黏度测试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3.3.6 手抄纸制备 |
3.3.7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
3.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
3.3.9 有机氯含量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溶液稳定性分析 |
3.4.3 P-PAE溶液黏度分析 |
3.4.4 反应温度对P-PAE树脂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5 PEI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6 ECH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7 ECH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3.4.8 ECH的用量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
3.4.9 P-PAE添加量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
3.4.10 P-PAE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复合型湿强剂G-CPAM/P-PAE的制备及对纸张增强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内容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分析与测试 |
4.3.1 溶液稳定性测试 |
4.3.2 溶液黏度测试 |
4.3.3 手抄纸制备 |
4.3.4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
4.3.5 纸张接触角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聚合物的稳定性分析 |
4.4.2 复合增强剂G-CPAM/P-PAE的黏度分析 |
4.4.3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4.4.4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1.4.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1.4.2 热重测试(TGA) |
1.4.3 乳液粒径(DLS)测试 |
1.4.4 乳液稳定性测试 |
1.4.5 黏度测试 |
1.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1.4.7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G-CPAM的结构分析 |
2.2 DMC用量对G-CPAM粒径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2.3 GMA的用量对G-CPAM乳液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 GMA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2.5 GMA的用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
2.6 G-CPAM对纸张增强的机理 |
2.7 纸张的微观形貌分析 |
3 结论 |
(3)阳离子及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用于制备抗菌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抗菌纸研究现状 |
1.2 抗菌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抗菌剂 |
1.2.2 无机抗菌剂 |
1.2.3 有机抗菌剂 |
1.2.4 乳酸钠 |
1.2.5 季铵盐 |
1.3 造纸增强剂 |
1.3.1 淀粉及其改性物 |
1.3.2 聚丙烯酰胺类 |
1.3.3 乳液聚合物类 |
1.3.4 壳聚糖类 |
1.3.5 植物胶类 |
1.4 半乳甘露聚糖 |
1.4.1 半乳甘露聚糖结构与性质 |
1.4.2 半乳甘露聚糖改性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1.5.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2 氧化半乳甘露聚糖和聚季铵盐制备抗菌纸研究 |
2.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的制备 |
2.2.2 纸张抄造及纸张性能测定 |
2.2.3 抗菌纸抗菌性能评价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纸张性能分析 |
2.3.3 回收纸纸张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2.3.4 抗菌性能分析 |
2.3.5 回收纸抗菌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与乳酸钠制备抗菌纸研究 |
3.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阳离子半乳甘露聚糖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纸张性能分析 |
3.3.3 回收纸性能分析 |
3.3.4 抗菌性分析 |
3.3.5 回收纸抗菌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改性半乳甘露聚糖与两种抗菌剂复配制备抗菌纸研究 |
4.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4.3.2 以阳离子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3 以氧化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4 以阳离子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4.3.5 以氧化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4.3.6 以阳离子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4.3.7 以氧化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4.3.8 以阳离子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回收纸抗菌效果的影响 |
4.3.9 以氧化多糖为增强剂,两种抗菌剂用量对回收纸抗菌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创新点 |
5.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致谢 |
(4)纸张二元增强体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PAM二元增强体系 |
2 PAE二元增强体系 |
3 CS二元增强体系 |
4 其他二元增强体系 |
5 二元增强体系作用机理 |
6 结语 |
(5)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OCC废纸浆 |
1.1.1 OCC废纸浆利用现状 |
1.1.2 OCC废纸制浆中淀粉污染问题 |
1.2 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 |
1.3 淀粉污染控制技术现状 |
1.3.1 气浮处理法 |
1.3.2 絮凝沉淀法 |
1.3.3 生物处理法 |
1.3.4 造纸处理新技术 |
1.4 淀粉改性方法 |
1.4.1 物理改性 |
1.4.2 生物改性 |
1.4.3 化学改性 |
1.5 淀粉基吸附材料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OCC废纸制浆中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测定 |
2.2.3.2 纸张抄片 |
2.2.3.3 表面施胶淀粉的制备 |
2.2.3.4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与制备 |
2.2.3.5 自制二次淀粉制备 |
2.2.3.6 二次淀粉的表征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的分析 |
2.3.2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 |
2.3.3 二次淀粉的粘均分子量分析 |
2.3.4 二次淀粉的FT-IR与 XRD分析 |
2.3.5 二次淀粉的TG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次淀粉的阴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阴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
3.2.3.2 淀粉的FT-IR分析 |
3.2.3.3 电荷需求量 |
3.2.3.4 羧基含量及分子量测试 |
3.2.3.5 纤维浆料的制备 |
3.2.3.6 动态滤水实验 |
3.2.3.7 淀粉留着性能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阴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
3.3.2 阴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
3.3.2.1 CPAM基本特性研究 |
3.3.2.2 CPAM用量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3.3.2.3 浆料温度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3.3.2.4 浆料pH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3.3.2.5 接触时间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次淀粉的阳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阳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
4.2.3.2 阳离子取代度的测试 |
4.2.3.3 淀粉的FT-IR分析与电荷需求量 |
4.2.3.4 动态滤水实验 |
4.2.3.5 淀粉留着性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
4.3.2 阳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
4.3.2.1 浆料温度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4.3.2.2 浆料pH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4.3.2.3 时间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3.1 纤维浆料的制备 |
5.2.3.2 阴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
5.2.3.3 阳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
5.2.3.4 细小纤维留着率 |
5.2.3.5 纸张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阴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
5.3.1.1 阴离子淀粉/CPAM |
5.3.1.2 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 |
5.3.2 阳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
5.3.2.1 阳离子淀粉 |
5.3.2.2 CPAM/阳离子淀粉 |
5.3.3 二次淀粉的改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6)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用助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功能化聚酰亚胺及纸基材料 |
1.1.1 聚酰亚胺材料特点 |
1.1.2 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
1.1.3 功能化聚酰亚胺纸基材料 |
1.1.4 功能化聚酰亚胺纸基材料的展望 |
1.2 高强度芳纶纸基阻隔材料 |
1.2.1 芳纶纤维及纸基材料 |
1.2.2 芳纶纸基材料研究热点 |
1.2.3 对位芳纶纸基阻隔材料的吸附性能 |
1.3 高性能纸用浸渍树脂 |
1.3.1 传统型耐高温环氧树脂 |
1.3.2 有机硅树脂 |
1.3.3 聚酰亚胺树脂研究进展 |
1.3.4 聚芳醚类树脂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聚酰亚胺纤维纸成纸工序及工艺的探索研究 |
2.1 实验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聚酰亚胺纤维形态分析 |
2.2.2 不同长度聚酰亚胺纤维成纸性能的影响 |
2.2.3 聚酰亚胺纤维的磨打浆处理 |
2.2.4 槽式打浆机的短切效果 |
2.2.5 纤维配抄 |
2.2.6 湿压榨 |
2.2.7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加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湿部化学调控助剂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分散剂作用效果对比 |
3.2.2 分散剂的复配 |
3.2.3 湿强剂配方 |
3.2.4 干强剂的使用 |
3.2.5 助剂添加对纸张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高性能浸渍树脂的研究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制备工艺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未改性耐高温树脂的结构、性能及固化实验 |
4.2.2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 |
4.2.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4.2.4 合金树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性能浸渍树脂的应用 |
5.1 实验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未改性树脂的浸渍 |
5.2.2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对纸张的浸渍 |
5.2.3 甲基苯基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对纸张的浸渍 |
5.2.4 合金树脂浸渍对纸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7)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次纤维废水概述 |
1.2.1 二次纤维废水来源 |
1.2.2 二次纤维废水污染特性 |
1.3 国内外二次纤维废水处理技术 |
1.3.1 物化处理技术 |
1.3.2 生物处理法 |
1.3.3 深度处理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沉淀-UASB-SBR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废水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水质检测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混凝沉淀实验 |
2.3.2 生物处理实验 |
2.3.3 活性污泥粒径分布 |
2.4 实验装置及反应器启动 |
2.4.1 UASB |
2.4.2 SBR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混凝预处理 |
2.5.2 UASB厌氧处理 |
2.5.3 SBR好氧处理 |
2.5.4 UASB-SBR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2.5.5 污泥粒径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ASB-SBBR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废水 |
3.2.2 实验药品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装置及反应器启动 |
3.2.1 UASB |
3.2.2 SBBR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BBR反应器的启动 |
3.4.2 UASB-SBBR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3.4.3 粒径分析 |
3.4.4 微生物群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BBR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废水 |
4.2.2 实验药品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4 SBBR反应器 |
4.3 SBBR反应器的启动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SBBR反应器启动 |
4.4.2 SBBR反应器的运行 |
4.4.3 微生物群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水中污染物降解及微生物种群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废水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5.3.2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
5.3.3 气相色谱一质谱法(GC-MS) |
5.3.4 微生物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FT-IR |
5.4.2 UV |
5.4.3 GC-MS |
5.4.4 微生物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
1.3.3 聚丙烯酰胺 |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
1.6 顶空分析技术 |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本节小结 |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本节小结 |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
2.3.1 前言 |
2.3.2 实验部分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本节小结 |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
2.4.1 前言 |
2.4.2 实验部分 |
2.4.3 结果与讨论 |
2.4.4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本节小结 |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本节小结 |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本节小结 |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
3.4.1 前言 |
3.4.2 实验部分 |
3.4.3 结果与讨论 |
3.4.4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本节小结 |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
4.2.1 前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本节小结 |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与讨论 |
5.1.4 本节小结 |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4 本节小结 |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
5.3.1 前言 |
5.3.2 实验部分 |
5.3.3 结果与讨论 |
5.3.4 本节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环保型湿强剂的制备及其在纸浆纤维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造纸助剂分类 |
1.2 纸张增强剂研究进展 |
1.2.1 干强剂 |
1.2.2 湿强剂 |
1.2.3 湿强剂的作用机理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增湿强剂PAST的制备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2.2.2 实验仪表与仪器 |
2.2.3 PAET的制备 |
2.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2.3.2 GPC测试 |
2.3.3 分散液粒径及分布测试 |
2.3.4 溶液稳定性测试 |
2.3.5 粘度测试 |
2.3.6 手抄纸制备 |
2.3.7 抗张强度测试 |
2.3.8 耐折度测试 |
2.3.9 吸附量测试 |
2.3.10 纸浆Zeta电位测试 |
2.3.11 接触角测试 |
2.3.12 SEM测试 |
2.3.13 热稳定性测试 |
2.3.14 细小纤维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分子量分析 |
2.4.3 粒径及分布分析 |
2.4.4 溶液稳定性及粘度分析 |
2.4.5 胺酸比对中间体表观粘度的影响 |
2.4.6 反应温度对中间体表观粘度的影响 |
2.4.7 反应时间对中间体表观粘度的影响 |
2.4.8 中间体粘度对PAET性能的影响 |
2.4.9 反应温度对PAET性能的影响 |
2.4.10 TMP用量对纸张干湿抗张强度的影响 |
2.4.11 KH560用量对纸张干湿抗张强度的影响 |
2.4.12 吸附量分析 |
2.4.13 Zeta电位分析 |
2.4.14 润湿性分析 |
2.4.15 纸张耐折性能及SEM图谱分析 |
2.4.16 热稳定性分析 |
2.4.17 样品中的细小纤维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GPAM-PAET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GPAM-PAET的制备 |
3.3 分析与测试 |
3.3.1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3.3.2 黏度测试 |
3.3.3 溶液稳定性测试 |
3.3.4 手抄纸制备 |
3.3.5 抗张强度测试 |
3.3.6 耐折度测试 |
3.3.7 耐破指数测试 |
3.3.8 撕裂指数测试 |
3.3.9 纸浆Zeta电位测试 |
3.3.10 Cobb值测试 |
3.3.11 SEM测试 |
3.3.12 热稳定性测试 |
3.3.13 细小纤维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分散液稳定性分析 |
3.4.3 稳定性分析 |
3.4.4 反应温度对GPAM-PAET性能的影响 |
3.4.5 引发剂添加量对GPAM-PAET性能的影响 |
3.4.6 不同PAET含量对纸张干湿抗张指数的影响 |
3.4.7 湿强剂添加量对纸张耐折性能的影响 |
3.4.8 湿强剂添加量对纸张耐破性能的影响 |
3.4.9 湿强剂添加量对纸张撕裂指数的影响 |
3.4.10 不同PAET含量GPAM-PAET的纸浆Zeta电位吸附图分析 |
3.4.11 不同PAET含量GPAM-PAET的纸张Cobb值分析 |
3.4.12 纸张SEM图谱分析 |
3.4.13 热稳定分析 |
3.4.14 样品中的细小纤维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湿强剂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半纤维素概述 |
1.2.1 半纤维素的结构 |
1.2.2 半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
1.2.2.1 半纤维素醚化 |
1.2.2.2 半纤维素的酯化 |
1.2.2.3 半纤维素接枝共聚 |
1.3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造纸的应用 |
1.4 造纸化学品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2.2.3 阳离子细小纤维的制备 |
2.2.4 木聚糖及其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2.2.5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影响 |
2.3.2 红外光谱 |
2.3.3 热重分析 |
2.3.4 核磁碳谱 |
2.3.5 流变 |
2.3.6 木聚糖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7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细小纤维或阳离子细小纤维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胍盐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抗菌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制备 |
3.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
3.2.2.2 功能化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
3.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
3.2.3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表征 |
3.2.4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3.2.5 纸张抗菌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影响 |
3.3.2 红外光谱 |
3.3.3 核磁碳谱 |
3.3.4 热重分析 |
3.3.5 流变性能 |
3.3.6 元素分析 |
3.3.7 分子量 |
3.3.8 纸张的机械性能 |
3.3.9 抗菌性能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疏水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制备 |
4.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
4.2.2.2 阳离子木聚糖基生物大分子的制备 |
4.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
4.2.3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表征 |
4.2.4 纸张涂布及纸张性能测试 |
4.2.5 纸张疏水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
4.3.2 红外图谱 |
4.3.3 XPS分析 |
4.3.4 核磁碳谱 |
4.3.5 热重分析 |
4.3.6 涂布纸的形貌分析 |
4.3.7 纸张性能测试 |
4.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二次纤维的增强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D]. 张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合成及应用[J]. 张华,沈一丁,杨凯,段望望. 化工进展, 2020(11)
- [3]阳离子及氧化半乳甘露聚糖用于制备抗菌纸的研究[D]. 王丽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纸张二元增强体系的研究进展[J]. 梁帅博,姚春丽,符庆金,刘倩,袁涛. 中国造纸学报, 2020(02)
- [5]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林凌蕊.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6]聚酰亚胺/芳纶纤维纸用助剂的研究[D]. 王军.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7]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二次纤维废水研究[D]. 韩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环保型湿强剂的制备及其在纸浆纤维中的性能研究[D]. 李世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10]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D]. 许桂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论文; 造纸原料论文; 造纸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