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依托《1:5万热那错地区四幅区调联测》项目,对西藏改则热那错北地区的下—中侏罗统沉积相及遗迹化石进行研究。通过野外详细的地层剖面测制、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区原中、下侏罗统色哇组划分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和中侏罗统莎巧木组,并详细讨论了各组的基本特征、区域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二组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划分。根据色哇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组合研究表明,该组为一套浊积岩沉积序列。主要由灰黑色—灰绿色粗-细粒不同粒度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局部夹砾岩,中下部还见塌积岩;其沉积构造类型包括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及底部的沟模槽模;塌积岩为不同大小的三叠系垮塌灰岩块体,沿东西向断续分布。浊积岩不同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在剖面上的有序叠加可进一步划分为A-G(除F)亚相,它们分属于海底扇沉积的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不同的沉积环境。在中扇和内扇环境中,发育大量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内扇砂岩的遗迹化石虽数量丰富,但类型单调,主要为Chondrites、Circulichnis等形态较简单的进食迹和觅食迹,是化石群落演替早期机会种生物的产物,而中扇砂岩中的遗迹化石则具有高丰富度和高分异度的特点,包括如Paleodictyon、Nereites、Helminthoida等众多形态复杂的蛇曲形、螺旋形和网格形为代表的耕作迹和牧食迹化石,是化石群落演替中期的平衡种生物的活动遗迹。从内扇到中扇遗迹化石形态类型和觅食手段的复杂化及属种类型的多样化,证明随水动能由高到低、沉积速率由快到慢的转变,基底稳定性逐渐变好,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下,沉积物内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多。整体反映了水深1000米左右的半深海环境。根据莎巧木组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交互发育的特点,结合剖面岩性与沉积构造特点,认为属于混积陆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局限浅海与开阔浅海两种亚相。根据剖面相序结构分析,认为改则地区早、中侏罗世经历了海水由浅变深再变浅的海水进退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