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1)在《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银屑病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障碍及其共患病的调查,提高临床医生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障碍等方面的关注度,加深临床医生对银屑病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更重要的是,对银屑病治疗的选择、监测、评估和管理起到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意识清晰、年龄18~80岁且愿意参加问卷调查的银屑病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并排除以下患者:首次诊断银屑病之前患有抑郁、焦虑和共患病的患者;合并由其它疾病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意识不清的患者;合并重大精神疾病的患者、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通过自己设计的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评定银屑病患者是否合并抑郁或焦虑。收集并整理患者填写的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设计银屑病患者相关数据的表格,采用SPSS 20.0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184例银屑病患者中,男100例,女84例,平均年龄41.64岁(18-74岁),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银屑病患者占61.41%。2.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与不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相比,年龄较大、未婚、离异或丧偶、银屑病反复次数多、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损受歧视的患者占比重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出生地、是否经历过重大事件的打击、皮疹的瘙痒程度、教育水平、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肥胖、饮酒、吸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银屑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52.2%vs.15.5%)、脑血管疾病(43.4%vs.8.5%)、糖尿病(37.2%vs.8.5%)、高血压(53.1%vs.8.5%)、高脂血症(48.7%vs.19.7%)。4.分层分析各因素与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发生终点事件的关系后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下,病情反复次数在1次及以上,未婚、离异或丧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疹受到歧视的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均增加(P<0.05)。结论:1.银屑病患者常合并抑郁或焦虑,皮肤科医师应重视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临床上应对年龄在50岁以下,未婚、离异或丧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疹受歧视,病情常反复的银屑病患者进行抑郁和焦虑的筛查。2.抑郁或焦虑是银屑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序超[2](2021)在《婚姻状况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心脑血管疾病伴发症状多,病因复杂,免疫力、耐受力低并易复发。到2018年,我国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达到2.9亿,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患脑血管疾病达到1.8亿,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为了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需积极对症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对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传统风险(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身体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大气污染)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的风险,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婚姻)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然而目前关于婚姻状况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不明确,特别是婚姻状况的特定状态(单身,离异,丧偶)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拟通过荟萃分析,对所有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评价,以明确婚姻状况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更好地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为获取系统且全面有关婚姻状况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文献,我们对Cochrane Lia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到2020年12月,检索策略运用主题词加自由词,英文检索词为:marital status,married,unmarried,widowed,divorced,seperate,single,motability,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death,cardi-ovascular disease,stroke,heart attack,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中文检索词为:婚姻状态,结婚,未婚,单身,离婚,丧偶,冠心病,中风,心脑血管疾病,全因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结局指标:冠心病死亡,中风死亡,全因死亡,冠心病,中风,心血管疾病。通过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的置信区间(95%C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系统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9篇文献,共有2244739患者。荟萃分析表明:相比已婚患者,未婚与如下终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死亡(RR 1.32,95%CI 1.24-1.40,P<0.00001,I2=0%),中风死亡(RR1.21,95%CI 1.10-1.32,P<0.0001,I2=0%),全因死亡(RR 1.23,95%CI 1.11-1.36,P<0.0001,I2=62%),冠心病(RR 1.31,95%CI 1.20-1.42,P<0.00001,I2=25%),中风(RR 1.56,95%CI 1.47-1.66,P<0.00001,I2=0%)。单身增加冠心病发生率(RR 1.20,95%CI 1.05-1.37,P=0.008,I2=39%)有统计学意义。离婚增加冠心病死亡发生率(RR 1.13,95%CI 1.02-1.25,P=0.02,I2=0%)有统计学意义。丧偶增加中风发生率(RR 2.18,95%CI 1.98-2.41,P<0.00001,I2=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婚姻状况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在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应考虑婚姻状况。今后需要更多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婚姻状况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张金[3](2021)在《医患共同决策在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文明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患者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自主自发要求参与临床医疗的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大疾病,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还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利益损害,如何有效的防控、诊疗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复杂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医生在面对选择时需要科学有效的医患沟通和共同决策。因此,本研究旨在检验医患共同决策量表在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和医生中的信效度、探究医患共同决策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临床数据资料,为提升医疗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医患共同决策量表在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和医生中的信效度,为推动医患共同决策的发展提供测量工具支持;从医生和患者角度分析影响医患共同决策的因素,探究患者和医生的人口学特征与SDM的关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资料来源与方法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和医生,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共调查患者和医生647名。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共同决策问卷患者版(SDM-Q-9)、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HO-5)、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医生一般资料、共同决策问卷医生版(SDM-Q-Doc)和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SQ)。分析方法及指标主要包括:1、描述性分析:均数、中位数、四分位数等统计指标;2、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分析、克朗巴哈系数、探索性因子分析;3、单因素分析: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非参数检验;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样本人群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门诊患者514例,其中6例患者拒绝参与调查,共纳入有效问卷508份。其中女性318例,占比61.90%;平均年龄45±16.72岁;共收集医生有效问卷81份,其中男性40名,占比49.38%;平均年龄33.48±1.06 岁。2、量表信效度检验情况 门诊心脑血管患者SDM-Q-9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是0.971,Spear-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不等长)为0.970。检验统计量KMO(Kaiser-Meyer-Olkin)系数 0.947,Bartlett 检验的卡方值为 5905.254(df=36,P<0.001);医生 SDM-Q-doc 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是 0.912,Spear-Brown 分半信度系数(不等长)为0.893。检验统计量KMO(Kaiser-Meyer-Olkin)系数是0.887,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608.093(df=36,P<0.001)。这表明共同决策问卷患者版(SDM-Q-9)和共同决策问卷医生版(SDM-Q-Doc)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HO-5)、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SQ)均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3、医患共同决策影响因素 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SDM-Q-9量表得分结果与文化程度、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医疗服务满意度、交流方式、医患关系所持态度、平均问诊时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文化程度、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交流方式、医患关系所持态度、平均问诊时间、医疗服务满意度的β标准值较高(β标准>0.1)。除工作年限之外,医生的其他人口学特征与SDM-Q-doc量表得分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论SDM-Q-9量表和SDM-Q-doc量表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和临床医生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检验医患共同决策结果的测量工具。文化程度、医患关系所持态度、平均问诊时间、医疗服务满意度以及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进行医患共同决策的重要因素。

彭丽霞[4](2021)在《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有关研究发现,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价的指标,与人群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旨在检查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探讨体适能指标能否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风险,为降低体检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风险以及提高体检人群健康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重庆市某医院30~65岁的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前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体检者,测量其体适能指标(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反应力和平衡能力5个指标),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包括血压、尿酸、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餐前血糖等)通过医院体检系统查询患者体检结果获得,并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基本信息、疾病史和健康行为等信息。考虑到体适能5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我们还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体适能5个指标中提取出主成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体适能5个指标和体适能主成分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年龄、性别、久坐行为和运动习惯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整。研究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等相关因素后,体检人群的心肺耐力与舒张压和空腹血糖呈负相关关系(P<0.05);体检人群的相对握力与低密度脂蛋白和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5);体检人群的柔韧性与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等指标没有相关关系;体检人群的选择反应时与胆固醇呈负相关关系(P<0.05);体检人群的平衡力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关系(P<0.05)。依据特征值大于1,从5个体适能指标中提取出了2个主成分,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等体适能相关因素后,体适能主成分1与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体适能主成分2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而与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体检人群的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体检人群较低的体适能水平与血脂异常、血压和空腹血糖偏高有关。未来有望应用体适能来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指标,应用体适能指标来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通过增强体适能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沈琳[5](2021)在《抑郁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抑郁状态、心脑血管事件(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s,CVE)的发生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可影响MHD患者发生CVE的危险因素。希望为今后MHD患者CVE的防治措施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256例MHD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为期1年的前瞻性观察随访,记录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体重指数、心脑血管病史及部分实验室指标;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分别对患者抑郁状态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1年的随访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MHD患者纳入CVE组,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MHD患者纳入无CVE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然后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MHD患者CV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56例MHD患者中失访15人,待随访结束时共有241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在完成随访的241例MHD患者中,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143例(占63.9%),其中中、重度抑郁患者44例(占18.3%),轻度抑郁患者110例(占45.6%)。在1年的随访中,有48例(占19.9%)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间比较显示CVE组与无CVE组的MHD患者在年龄、SGA营养评估、抑郁状态、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Ur)、尿酸(UA)、甲状旁腺激素(i PT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性别、高血压病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钙(Ca++)、磷(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二元Logj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D患者CVE的发生与心脑血管病史(OR=5.407,95%CI:1.631~17.924,P=0.006)及BMI值升高(OR=1.179,95%CI:1.033~1.345,P=0.015)呈显着正相关,与患者白蛋白(ALb)(OR=0.872,95%CI:0.801~0.949,P=0.002)呈显着负相关,而与SGA营养评估、抑郁状态、糖尿病病史、血肌酐(Scr)、尿素氮(Ur)、尿酸(UA)、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因素可能没有显着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提示心脑血管病史、体重指数及白蛋白对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心脑血管病史及体重指数是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是该类事件的保护性因素。

周亚青[6](2021)在《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很大,但国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较低,如此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准确评估高血压患病率才能明确人群的患病情况、制定合理的疾病方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是目前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动、筛查方式及测量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对高血压的患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不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的筛查方式及血压测量方式的角度评估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探讨传统的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可逆的高血压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一部分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更新了《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该指南将140/90mm 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130/80mm Hg。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不同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并评估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国人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同时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和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吸烟、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患病率进行普查,分别按照不同的诊断标准计算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评估2017ACC/AHA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影响。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以140/90mm 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得出其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30.54%、44.33%、32.52%和13.04%;根据2017年ACC/AHA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人数由20453人增至34460人,高血压患病率从30.54%增加到51.45%,知晓率从44.33%降低到26.31%,治疗率从32.52%降低到19.30%,控制率从13.04%下降到2.72%。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发现男性、高龄、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是2018ESC/ESH指南及2017ACC/AHA指南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但2017ACC/AHA指南增加诊断的高血压人群多为既往无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的年轻低风险群体(P<0.01)。结论:如果采用130/80mm Hg的诊断标准将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显着增加,这将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2017ACC/AHA美国指南增加诊断人群多为无高危病史的年轻低风险人群,因此是否采用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值得深思。第二部分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主要以单次访问的方式进行普查,使用单次访问重复测量的血压平均值代表真实的血压状态,但血压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以单次访问的方式可能会使高血压患病率被高估,但究竟被高估多少以及被高估人群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而目前指南推荐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筛查及诊断高血压,本研究诣在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连续对11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负责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有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脏病等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并记录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化验。本研究同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单次访问的方式对血压进行监测,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与此同时,对单次访问被高估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探讨了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血压测量的平均值高8mm Hg左右,而单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9.84%,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4.07%,单次访问较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而被高估人群的危险因素是女性、BMI<24.00 kg/m2及DBP<100mm Hg(OR=2.42,95%CI:1.33-4.41,P<0.01;OR=2.55,95%CI:1.37-4.77,P<0.01;OR=20.11,95%CI:4.32-93.64,P<0.01)。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单次访问诊断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为36.34%。进一步在单次访问的高血压群体中使用ROC分析评估单次访问的血压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在男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5(0.58-0.73),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47.50mm Hg(灵敏度为49.43%,特异度为81.08%);单次访问的舒张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74-0.86),最佳诊断临界值为95.50mm Hg(灵敏度为68.97%,特异度为81.98%);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测量的血压平均值高8mm Hg左右,目前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一倍之多,而被高估的人群多为DBP<100mm Hg、BMI正常的女性群体。除此之外,单次访问的高血压阳性预测值较低,单次访问普查高血压阳性的男性群体中,应该将高血压的阈值提升到148/96mm Hg以更好地筛查高血压,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需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来明确有无高血压。第三部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至关重要。而单纯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并未明确。本研究主要探究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66883例于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体检者。专业的医师和护士负责收集体检者的信息,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液生化指标及是否有高血压及肾囊肿。高血压是研究目标,将总体人群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单纯肾囊肿作为自变量,将总人群分为肾囊肿组与非肾囊肿组,分别在单因素分析、不同模型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亚组分析及倾向性匹配后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与此同时,将单纯肾囊肿按照不同的分类分别分为:单侧囊肿和双侧囊肿组、小囊肿和大囊肿组、单发囊肿与多发囊肿组,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肾囊肿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同时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探讨肾囊肿负荷对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模型分别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分别逐步调整混杂因素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在三个模型中均显示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60,95%CI:2.46-2.76,P<0.01;OR=1.31,95%CI:1.23-1.40,P<0.01;OR=1.32,95%CI:1.23-1.41,P<0.01)。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在各个亚组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结果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4.使用倾向性匹配基线资料后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依旧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95%CI:1.13-1.32,P<0.01)。5.在肾囊肿人群中研究了单纯肾囊肿的不同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证实双肾囊肿、大囊肿及多发囊肿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1.37,95%CI:1.14-1.66,P<0.01;OR=1.16,95%CI:1.00-1.34,P<0.05;OR=1.37,95%CI:1.16-1.61,P<0.01)。为结合不同的肾囊肿亚型特征对高血压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在总体人群中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分析评分系统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囊肿负荷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逐步增加。结论: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肾囊肿负荷与高血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囊肿的增大,数目及位置的增多,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逐步增加,这可能对单纯肾囊肿的治疗、寻找及纠正高血压的可逆病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公共卫生事业有一定的影响。第四部分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然而能够用来评估高血压严重程度的血液学指标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onocyte to HDL-C Cholesterol Ratio,MHR)与高血压的关系来评价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在高血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7565人,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压及血液指标检查,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相关资料(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及MHR。高血压为应变量,MHR为自变量,按照四分位数分为四组:MHR<4.72,4.72≤MHR<6.36,6.37≤MHR<8.68,MHR≥8.69。分别用不同的方式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了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三种模型中,将MHR按分类变量、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等方式分别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MHR按分类变量处理的过程,在未调整的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25,95%CI:1.96-2.58,P<0.01;OR=1.88,95%CI:1.60-2.20,P<0.01;OR=1.27,95%CI:1.06-1.52,P<0.01)。在MHR作为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也发现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广义相加模型的平滑函数分析发现MHR与高血压呈现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且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不存在阈值与饱和效应(P=0.565)。4.亚组分析结果发现MHR在各个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的正相关关系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结论: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之间呈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这些发现或许能够为早期预测及诊断高血压提供一种简便、廉价的指标。

付明明[7](2021)在《475例老年跌倒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475例老年跌倒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老年骨科收治的老年跌倒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脑血管疾病类型与病程、功能障碍情况、跌倒的时间地点诱因、骨折分类、其它合并症、围术期并发症等,进一步研究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老年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509例,其中跌倒致骨折475例,占所有致伤因素的93.3%;475例入选患者中,男女构成比1:2.0;年龄范围65-98岁,平均年龄78.3±7.5岁;80-84岁最多(24.2%),≥90岁最少(6.5%);脑血管疾病分型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72.8%),发病3-12个月与1年后骨折发生率分别占34.1%、54.1%,存在骨折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占89.5%、34.9%,33.9%,30.1%;跌倒时间集中在日间(70.1%),地点以室内为主(57.5%),诱因以行走不稳/肢体无力(36.8%)为主;骨折部位以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为主(43.8%,30.5%);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占81.7%,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占74.9%;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3%,包括贫血(38.1%)、下肢深静脉血栓(38.1%)、低蛋白(37.3%)、围术期心力衰竭(30.5%)等;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入院血红蛋白<9g/dl、入院低蛋白、围术期每日液体出入量差值≥500ml、疼痛评分≥5分是发生围术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跌倒是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骨折的主要致伤因素,注意改善居家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跌倒;女性、80-84岁的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预防跌倒骨折的重点关注人群;多数脑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骨折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发病3-12个月与1年后更容易跌倒骨折;围术期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骨折后正确评估,早期干预,做好营养支持、容量管理、疼痛管理是预防的关键。

张凤娇[8](2020)在《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目前死亡率居首位的疾病。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中,有75%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终身残疾,这对康复医疗设备的研究和发展,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调查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康复阶段的患侧肢体缺乏活动锻炼,进而导致神经系统损坏,肌肉痉挛、萎缩,关节活动僵硬,甚至瘫痪的情况。大量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对其身体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得知,肢体不断的重复训练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映射区域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改变。因此,本文通过引入FBS理论设计模型,提出一种运用FBS设计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锻炼的康复椅设备,探讨从用户需求入手到运用模型进行设计的完整流程。本文运用FBS设计模型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需求分析,总结分析用户需求因素,确立用户的层次需求因素。将用户需求进行参考价值和可行性分析,转化为设计过程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功能需求,以此运用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探寻用户的预期行为。结合文献分析和研究,以预期行为为参考,再次寻找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点以及用户的痛点,推导产品的结构组成。从而形成以需求为基础,以FBS理论设计模型为指导的设计方法,完成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实践部分。本研究拓宽了FBS设计理论模型的应用领域,完善了FBS理论模型的设计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研究提供借鉴,为康复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策略和思路。康复产品的设计研究解决了传统康复方式的弊端,为用户和家庭带来康复的希望,为医护人员分担工作压力,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9](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王冬雨[10](2020)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比对长期进行广场舞运动和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的中年女性人群在台阶试验前后反映心脏功能、脑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河北省邢台市300名非体力劳动自愿者中,初期筛选出60名(45-59周岁)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健康中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锻炼组和无锻炼组,每组30人,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锻炼组为长期参加广场舞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1h,持续2年以上;无锻炼组为无任何体育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仅维持日常活动。受试对象自愿参加本实验,均被告知实验主要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前分别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基本情况。在台阶试验前后利用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飞利浦CX50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和血管内径(diameter,D)、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颈总动脉血管指标,比较安静状态下及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与无锻炼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后,得到有效数据49人,其中锻炼组23人、无锻炼组26人。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7软件进行作图,并采用均数±标准差(M±SD)的方式进行表示;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锻炼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2)锻炼组台阶试验运动后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3)安静状态下,锻炼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4)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无锻炼组(P<0.05),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d)较无锻炼组显着增加(P<0.05),且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安静状态下并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长期规律的广场舞运动可以显着增强中年女性的心脏泵血功能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可以提高运动时的供氧能力并降低运动后的血流阻力,对改善中年女性的心脑血管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临床资料
    4 银屑病诊断标准
    5 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2 风险分析
    3 亚组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银屑病非药物治疗的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婚姻状况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数据提取
    2.5 统计学分析
    2.6 敏感性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的定性分析
        3.1.1 文献检索结果及特点
        3.1.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定量分析
        3.2.1 冠心病死亡
        3.2.2 中风死亡
        3.2.3 全因死亡
        3.2.4 冠心病
        3.2.5 中风
        3.2.6 心血管疾病
    3.3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婚姻状况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参考文献

(3)医患共同决策在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
    1 医患共同决策概念
    2 心脑血管疾病概况
    3 医患共同决策评估工具
    4 医患共同决策影响因素
    5 国外关于医患共同决策的研究进展
    6 国内关于医患共同决策的研究进展
二、研究目的
三、资料来源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及内容
        2.1 文献复习法
        2.2 专家咨询法
        2.3 现场调查法
    3 调查内容与工具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工具
    4 资料分析方法
        4.1 统计描述
        4.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3 单因素分析
        4.4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
四、研究结果
    1 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信息
        1.1 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1.2 医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和分析
        2.1 量表总体得分情况
        2.2 SDM-Q-9量表信效度检验
        2.3 SDM-Q-doc量表信效度检验
        2.4 SDM量表与其他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3 SDM量表的单因素分析
        3.1 SDM-Q-9量表的单因素分析
        3.2 SDM-Q-doc量表的单因素分析
    4 医患共同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1 患者影响医患共同决策因素回归分析
        4.2 医生影响医患共同决策因素回归分析
五、讨论
    1 医患共同决策测量工具信效度分析
    2 医患共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七、研究创新性
八、研究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体适能的测量
        1.2.2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
        1.2.3 问卷调查
        1.2.4 样本量计算
        1.2.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2 研究对象的疾病与健康行为状况
    2.3 体适能及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研究对象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的检测结果
    2.5 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
    2.6 体适能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体适能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5)抑郁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抑郁状态与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475例老年跌倒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脑血管疾病与老年骨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1.1.2 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和临床表现
        1.1.3 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研究
    1.2 研究现状
        1.2.1 康复产品研究现状
        1.2.2 FBS模型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分析研究
    2.1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生理特征
        2.1.1 基本生命体征特点
        2.1.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功能障碍
    2.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心理特征
    2.3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行为特征
        2.3.1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上肢结构特征
        2.3.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下肢结构特征
        2.3.3 运动康复疗法
    2.4 康复椅的使用环境研究
    2.5 用户需求研究总结
        2.5.1 用户人群定位
        2.5.2 用户需求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设计
    3.2 FBS模型概述
    3.3 FBS模型的设计流程
    3.4 FBS模型理论的优缺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基于用户需求因素的FBS设计体系
    4.1 用户需求因素的模型建立
        4.1.1 层次分析法与用户需求
        4.1.2 用户需求层次排列
    4.2 康复椅FBS设计
        4.2.1 康复椅的功能确定
        4.2.2 用户预期行为分析
        4.2.3 康复椅的结构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康复椅的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标
    5.2 设计点分析
    5.3 方案研究
        5.3.1 方案初想
        5.3.2 方案完善
    5.4 三维模型构建
        5.4.1 人机工学尺寸分析
        5.4.2 三维模型建立
    5.5 设计说明
        5.5.1 康复椅简介
        5.5.2 康复椅使用说明
    5.6 方案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10)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2.2 广场舞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
        2.2.1 对中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2.2.2 对中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2.2.3 对中老年人睡眠的影响
        2.2.4 对中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2.2.5 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2.2.6 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2.2.7 对中老年人血糖、血脂的影响
    2.3 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3.1 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3.2 有氧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2.3.3 有氧运动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2.3.4 有氧运动对交感神经的影响
    2.4 常见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4.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2 健美操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3 球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4 健步走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3 测试方法
        3.3.1 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安静心率的测定
        3.3.2 台阶试验
        3.3.3 心脑血管功能指标检测
    3.4 统计方法
    3.5 研究相关的伦理学
    3.6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4.2 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5.2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受试者同意书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D]. 王倩. 青岛大学, 2021(02)
  • [2]婚姻状况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D]. 罗序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3]医患共同决策在心脑血管疾病门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金. 山东大学, 2021(12)
  • [4]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D]. 彭丽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抑郁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D]. 沈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 周亚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475例老年跌倒骨折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D]. 付明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D]. 张凤娇.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10]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冬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