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主体,公共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蒋震[1](2019)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兼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从源头思考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即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市场主体,又要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支配和使用上体现公共性。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正确处理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确保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更好地激发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更多体现公共性,更好地确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推动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全覆盖,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其他类型预算之间互相衔接、统筹的机制。(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9年14期)
陈艳利,和珍珍[2](2019)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范围的央企控股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DID)相结合的方法,实证检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行业竞争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有显着促进作用;考虑行业竞争因素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国有企业层面的预算管控效用会因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制度实践效果在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高洋[3](2019)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开展的现实意义,并就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高效运行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推动国有资本的高效运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张银平[4](2018)在《浅析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辅助手段,唯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立在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杠杆效应,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本)经(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8年23期)
解鹏[5](2018)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和经济增加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从产生、发展到最终建立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自2007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颁布至今,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经验总结,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建立。然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效果饱受质疑。近年来,不少学者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可以有效改善央企经营效果,达到价值创造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由于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行力度的问题以及相关机制不完善等条件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效果存在局限。2006年国务院公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以来,经济增加值(EVA)被明确确定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之一,这也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有效性度量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同时,现有研究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效果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讨论其影响路径,本文阐述了营运资金管理作为影响路径的理论基础,并检验了其中介效应。最后,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进行匹配,检验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分类进行了进一步分组回归,排除行业间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以2004-2015年沪深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了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对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以及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国有独资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影响,并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的中介效应。《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间接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同时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范围所规定的国有独资企业大多为集团企业,其核心资产均集中于控股上市公司,所以本文选择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研究内容,本文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创新点,设计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以及企业经济增加值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第叁部分,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首先界定了本文的主要概念,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营运资金管理以及经济增加值。通过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功能与目标、预算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设计。本文选择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万德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第五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对相关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的影响,随后检验营运资金管理的中介效应。另外,本文选取倾向得分匹配法作为稳健性检验来验证回归分析结果,同时为排除行业间差异带来的影响,根据行业竞争水平进行分组,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分组回归,进一步检验了本文主假设。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第五部分的实证结果得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显着提升了经济增加值;(2)营运资金管理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过程中,对经济增加值的提升存在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和珍珍[6](2018)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以效率提升为内在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资本运营提出更高目标与要求。国有企业身为国有资本的重要承载主体,增强其价值创造能力及水平是切实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缓解国有资本运营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乏力问题、纵深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必然抉择,对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下简称“国资预算”)作为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创新,其推行旨在通过预算实施,发挥规范落实各方权责、强化激励约束管控机制的治理效用,最终实现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预期政策目标,对我国国资及国企改革影响深远。自2007年制度在中央本级层面实施以来,先后于2011、2012、2014、2016年四次扩大预算范围,于2011、2014年两次渐进提升国资收益上缴比例,比例上限由10%提升至25%,收入征管体系渐趋规范、预算支出责任及效率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健全,预算审计监督工作逐步推进,历经10年摸索实践,制度日臻丰富完善,渐成框架体系。近年来有关制度实践效果的研究,规范和实证形式均有涉及,研究结论却莫衷一是,主要形成两大观点,一种观点支持“制度有效说”,认为国资预算制度的施行确实发挥了预算管控效用,缓解了国企运行低效问题,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配置优化;另一种观点则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在一定程度肯定制度实行效果的前提下,认为当前的预算实施环境尚存缺陷、预算实践力度不足,构成对国资预算制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预期效果实现的现实约束,抑制了制度效用的充分发挥。本文采用实证结合规范的研究方法,基于对国资预算制度10年渐进改革实践的整体考察,在考虑研究针对性和数据可得性因素的基础上,从预算收入视角着手,以收益上缴比例分阶段提升作为实证分析的逻辑主线,利用这一难得的准自然实验条件,选取我国纳入预算实施范围的央企控股A股上市公司和不受预算影响的民营A股上市公司2004-2016年数据作为初始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通过2004-2009、2010-2013、2013-2016叁个阶段的DID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国资预算制度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因果效应(2004-2009)及动态效应(2010-2013和2013-2016),并进一步探究行业竞争因素对国资预算实施之于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差异。经过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据以提出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参考建议。依照研究主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的文献成果,在对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第叁部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首先界定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程度及企业价值创造。其次,通过政府预算管理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融资约束理论、产品市场竞争理论等,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设计。本文选取2004-2016年纳入国资预算范围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涉及的研究数据主要源于CSMAR数据库。第五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PSM匹配并进行匹配均衡检验;其次,对实证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实证检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施行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按行业竞争程度对样本进行划分,进一步剖析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下国资预算制度施行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根据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据以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1)国资预算制度的施行对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价值创造确有显着促进效应;(2)考虑行业竞争因素后,国资预算实施对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促进效用更显着;(3)在特殊的后危机时段,国资预算稳步推进未能有效促进国有企业价值创造,反而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对破产压力更为严峻、资金需求更为迫切的高竞争行业国有企业更为严重;随着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消散,国有企业逐渐走出发展低谷,国资预算再度改进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显着,且在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利用制度实施及渐进完善为切入点进行的分阶段PSM-DID回归分析,亦验证了国资预算10年改革实践走向的正确合理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建议:(1)优化完善国资预算体系,助推国有企业创造更多价值;(2)国资预算应充分考虑行业竞争因素,实现与国企分类改革的深入融合;(3)纵深推进国资预算制度,夯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0-01)
郭艳红[7](2018)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数量和规模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而国有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行状况,同时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公众对于国有企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中收益上缴话题也逐渐摆上议题,纳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自2007年开始在部分中央企业试行,而这一举措也标志着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新篇章正式开始了历史征程。自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学者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提升国有企业的业绩,促进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都集中于投资效率、企业绩效以及资本配置方面,当然,也有学者从应计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结合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本文拟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收益上缴的实施效果。同时,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关于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结论尚不一致,且多数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方面。我国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央企管理层的货币薪酬做了明确规定,且在2006年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本文将中央企业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的实施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也纳入本文的实证研究当中。而考虑到管理层激励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而影响到收益的上缴,因此本文同时探讨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的前提下,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两种方式展开本文的研究,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效果,以2004—2009年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为测试组,通过PSM核匹配方法匹配出相应的控制组样本,然后通过DID模型检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效果。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之后将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效果的调节作用。最后,在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根据结论和我国目前存在的制度不合理等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2)货币薪酬激励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3)货币薪酬激励显着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如下:(1)增加预算实施范围内的企业,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广到更多的企业——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拓宽预算涵盖的企业范围;(2)完善中央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从根本来讲应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转变其固有的角色定位和传统观点;从公司层面而言,建立以货币薪酬激励为主的薪酬激励体系;从整个市场层面而言,逐步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3)逐步完善企业监督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方共同参与中央企业的管理,扩大社会资本的融资渠道和范围,从而为中央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并有效增加对中央企业的监管,进而抑制高管的短视行为;(4)加快推进长期激励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推进股权激励制度,使其与货币薪酬激励相配合,充分发挥管理层的积极治理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0-01)
陈艳利,梁田,徐同伟[8](2018)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有资本经营与收益水平低的效率问题,本文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为背景,基于2003-2016年A股央企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央企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管理层激励能增强这一正向影响;现行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央企的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产生负向影响,管理层激励能改善这一负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琴[9](2017)在《浅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制度对财政部门、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各自的意义,结合不同责任主体的发展目标,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7年33期)
徐同伟[10](2017)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需求外溢的结构性矛盾下,国有企业作为运营国有资本的重要载体,增强其价值创造能力必然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的关键。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多种政策使国有企业逐渐焕发新生;我国整体经济也逐步呈现向好态势,但在经济发展光明前景下,钢铁、化工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仍呈现亏损态势。如何提升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资本运作与价值创造力饱受社会各方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下简称“国资预算”)制度是国家监管国有资本配置和国企投资经营活动的关键政策之一。自2007年开始中央试行该预算制度以来,我国已历经近10年的经验探索与制度完善:2010年、2012年与2014年叁次扩大了预算实施范围并提高了收缴比例;2014年,从法律层面上将其纳入全口径国家预算体系;2016年新修改的预算管理办法的发布又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新框架;2017年3月1日,我国对中央国资预算支出提出了管理新要求,再次强调该预算制度地位之重要性。10月26日,我国又修订了中央国资预算编报办法,明确将预算支出绩效考核作为公开披露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管。另外,我国地方国资预算制度也已在各省市广泛铺开。时至今日,关于该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初具规模,但各方观点却不尽相同。其中一方观点是,国资预算制度落实了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监管权力,起到了抑制非效率投资与促进国有企业业绩的效果;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在国资预算制度实施不深入、相关机制不健全等现状下,其效果存在局限。借鉴前人经验,本文选用2003-2016年沪深A股纳入中央国资预算的央企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经验样本,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中央企业价值创造角度探究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和与之配套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的实施效果。并由于国企管理层是国企内部资金运作的决策者,其是否有效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否积极提升资本运营效率都将影响该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层激励与该预算制度有效运行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并对二者关系进行探寻。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实证所得结论,对国资预算制度的完善与国企治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提出研究内容及方法,阐述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并且设计出研究思路框架图。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与国资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以及企业价值创造相关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文献评述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第叁部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首先本文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国资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其次,通过分析出资者财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预算管理理论、股利政策理论与自由现金流理论等研究假说,结合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研究设计。本文采用2003-2016年纳入中央国资预算范围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建立相关检验模型。第五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先是对实证研究中所涉及变量的统计特征予以描述并分析相互间相关程度;其次,实证分析了中央国资预算制度和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央企价值创造的影响,并探究了管理层激励对预算制度效果的调节效应。最后,本文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验证实证结论。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归纳出本文主要结论,并提出与之相关联的政策建议。本文归纳的研究结论如下:(1)国资预算制度的实施显着促进了中央企业价值创造,但现阶段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其未呈现积极作用,甚至呈现出负向作用;(2)货币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的管理层激励形式均与中央企业价值创造呈正向关系;(3)货币薪酬激励机制显着促进了国资预算制度实施(和收益收取比例)与中央企业价值创造正向关系的呈现,股权激励形式的促进关系不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应(1)进一步扩大国资预算范围,全面落实监管职责;(2)提高收益收取比例,扩大强制收取范围;(3)根据国有企业功能界定的不同,分类制定国资收益收取比例;(4)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实现与国资预算制度相协调等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落实国资预算制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另外,本文探索性地将管理层激励机制纳入国资预算制度对央企价值创造影响效果的研究范围内,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但由于国资预算制度具有中央与地方并行、多组织部门协调统一、国有资本收入与支出平衡的特点,全面完备地考察该制度整体的实施效果之能力不所及,因此本文仅选中央国资预算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仅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这一个制度组成部分进行进一步分析,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数据差异,这是本文的局限所在。(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0-01)
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范围的央企控股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DID)相结合的方法,实证检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行业竞争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有显着促进作用;考虑行业竞争因素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国有企业层面的预算管控效用会因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制度实践效果在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蒋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兼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完善[J].财政监督.2019
[2].陈艳利,和珍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J].财经问题研究.2019
[3].高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
[4].张银平.浅析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现代国企研究.2018
[5].解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和经济增加值[D].东北财经大学.2018
[6].和珍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行业竞争与企业价值创造[D].东北财经大学.2018
[7].郭艳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18
[8].陈艳利,梁田,徐同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
[9].李琴.浅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时代金融.2017
[10].徐同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D].东北财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