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上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田间机械作业过程与模拟机械压实试验相结合、田间季节性冻融过程与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机械作业正负效益、季节性冻融循环特征等方而入手,研究了对土壤影响范围较深、影响程度较为强烈的机械作业和季节性冻融循环两个过程对典型黑土区土壤结构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容重、硬度、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三相比、速效养分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机械类型以及前期含水量对机械作业条件下黑土耕作区、非耕作区土壤结构特征、有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存在正负两方面效应,总体表现为对表层耕作区土壤的疏松改良效果,和对耕作层下土壤的积累压实作用,大机械和中机械作业条件下的压实积累区分别在41-60cm和31~40cm土层范围。(2)大机械对耕作区土壤环境的改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中小机械,显著降低了表层耕作区土壤的容重,收获和深松作业后土壤容重分别较收获前降低了3.5%和7.2%(P<0.05),非毛管与毛管的比例(NCP/CP)显著增加,而由于中机械收获和整地深度不一致,在17.5-30cm深度产生了土壤再生板结。(3)大机械收获、整地作业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收获前相比提高20.07%~380.91%,中机械作业时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整体上呈现降低趋势;大、中机械作业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均不明显,显著增加了下层非耕作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0.04%~20.61%和17.05%~27.52%(P<0.05)。(4)前期含水量不同对机械压实后黑土土壤结构特征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前期含水量较高时机械压实对土壤的影响范围较深,可达40cm,比较低前期含水量的影响范围增加了10cm。但高含水量时,从首次压实开始就体现了积累压实的作用。(5)综合黑土耕作区0~30cm范围内于筛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PA0.25、MWD、MWSSA、分维数D值和PAD0.25的变化,可以认为少次压实具有促进土壤团聚体团聚的作用,但同等负荷下多次积累压实会降低土壤的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次,采用长期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典型剖面、不同坡位(坡肩和坡脚)处季节性冻融特征;通过对容重、硬度、孔隙度、空隙比、饱和度、团聚体公布及稳定性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季节性冻融对黑土耕作区、非耕作区以及压实黑土结构特征的影响;星后采用美国中部黑土的原状土、填充土、团聚体样品,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进行了冻融循环次数、含水量对孔隙结构、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季节性冻融过程中(2008年10月~2009年6月),坡上部位的冻结强度较为明显,坡下部位积雪较深,坡上和坡下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229cm和191cm,坡上部位的平均冻结和解冻速度分别为1.17cm/d和2.83cm/d;而坡下部位则相应为1.03cm/d和2.60cm/d。(2)季节性冻融后,50~70cm上层范围的土壤结构较其上下土层更为敏感(P<0.05),耕作区土壤(0~30cm)风干团聚体量分散趋势,但大于0.25mm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却显著增强(P<0.05)。土壤硬度以表层(0~10cm)变化最为显著,降低了84.11%(P<0.05),各层次土壤容重趋于一致,在1.10~1.11g/cm3之间。(3)冻融交替频度、程度以及水分条件的差异能够对典型黑土表层(0~10cm)团聚体组成、分布及分形特征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水分补充时,显著增加了>5mm干筛团聚体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有水分补充时则加剧了团聚体的拆分作用,显著增加了<2mm干筛团聚体和0.25~1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4)由于不同压实程度土体内水热运移规律和季节性冻融过程与特征差异所致,季节性冻融能够对压实土壤的团聚体、孔隙以及三相结构产生影响,呈现缓解并改善典型黑土耕作区压实土壤环境的趋势,但仅一季冻融循环作用均无法使各压实处理达到无碾压自然恢复的状态。(5)模拟冻融循环时,冻融循环对各粒级风干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比例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而前期含水量仅对小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比例有显著影响(P<0.01)。风干团聚体对冻融交替更加敏感,取样方式对风干团聚体的MWD影响显著(P<0.01)。(6)冻融循环能够显著增加0~40cm表层土壤平均孔隙的数目,显著降低40~80cm土层范围内平均孔隙面积以及Feret直径;含水量对粘化层(40~80cm)原状土柱柿内≥5mm孔隙的平均数目与平均面积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冻融循环显著降低了粘化层(40~80cm)填充土柱的平均孔隙数目,相H比之下,含水量对填充土柱孔隙的影响较小。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递减效益的思想,构建了旱作土壤介质中“三相投入”与“结构产出”的土壤结构生产函数(GSSI)和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为定量化研究、分析和综合评价土壤结构状态与变化动态提供了新的综合指标及方法。研究的结果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演变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而且对黑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科学指导机械作业、恢复和改善黑土土壤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北方某电站溢流面冻融剥蚀破坏处理[J]. 东北水利水电 2020(02)
- [2].血清反复冻融对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08)
- [3].反复冻融对鸡汤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1)
- [4].冻融腐蚀共同作用下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演化规律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6(03)
- [5].反复冻融对广式奶黄包品质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6(05)
- [6].我国冻融区划分与分区侵蚀特征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02)
- [7].反复冻融对速冻油条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24)
- [8].冻融—碳化交替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12(11)
- [9].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不同冻融状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J]. 冰川冻土 2019(06)
- [10].人工快速解冻的冻融土与正常土性质对比分析评价[J]. 工程与建设 2011(04)
- [11].季节冻融对泥炭沼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5)
- [12].冻融期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温度盐分迁移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02)
- [13].乳清多肽对抑制反复冻融猪肉糜氧化和改善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0(04)
- [14].冻融治疗后肝癌库普弗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01)
- [15].模拟反复冻融条件对蛋品质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1)
- [16].冻融处理对甘薯热风干燥产品品质影响[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3(03)
- [17].基于生物制品冻融工艺控制策略的研究[J].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0(03)
- [18].冻融-碳化耦合环境下自燃煤矸石混凝土耐久性实验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5)
- [19].冻融风化边坡岩体破坏机理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5(03)
- [20].冻融水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森林工程 2015(05)
- [21].浅谈冻融状态下混凝土耐久性[J]. 企业技术开发 2012(16)
- [22].季节冻土区冻融期黄土滑坡基本特征与机理[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02)
- [23].冻融砂岩物理力学损伤特性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20(03)
- [24].人工冻融土地基温度的数值分析[J]. 工程与建设 2013(04)
- [25].盐腐蚀与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及抑制[J]. 混凝土 2009(12)
- [26].沿海地区磷酸钾镁水泥浆体抗盐冻融性能试验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9(11)
- [27].利用冲击球压法评价BFCC冻融下的表面损伤特征[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9(04)
- [28].冻融环境下黏土红砖的性能劣化规律与微结构演化[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9].冻融现象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3(03)
- [30].交替冻融对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氮磷浓度的影响[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