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话语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务微信,城市形象,话语,传播
话语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小娟[1](2019)在《政务微信平台上城市形象传播的话语策略——基于“广东阳江发布”和“中山发布”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务微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一扇窗口,本文通过对两个传播力差距较大的政务微信——"广东阳江发布"与"中山发布"的对比,分析政务微信的话语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传播团队建设,提升话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话语方式,增强话语互动等策略,以提升政务微信的传播力,充分发挥政务微信宣传城市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3期)
李梦思[2](2019)在《中美金融类企业主页“涉人”图片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更多地利用语言、色彩、手势、注视以及环境中声音、符号和空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意义和传递信息。企业主页上的图片使用颜色、语言、空间等多种元素构建话语意义,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研究针对中美企业主页的“涉人”图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对比研究,语料来源于2018年世界500强金融类企业。作者将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进一步简化,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分析图片多模态话语的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对中美企业主页上的“涉人”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它们在构建多模态话语时存在的异同。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美金融类企业主页分别如何通过“涉人”图片来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2)在通过“涉人”图片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中美两国的企业存在着哪些异同?研究发现:(1)中美主页上的图片均通过社会行为来构建再现意义,但中国企业多使用会话框来传达图片中人物的想法,美国企业则较少使用这一方式。(2)中国企业多采用特写和长镜头,而美国企业则主要使用特写镜头。两者均采用“提供”类图像,从侧面与平视视角来构建互动意义。(3)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将主要信息置于中间位置,而美国企业更多将信息上下排列,从而实现构图意义。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大都采用大小和颜色的对比来凸显信息,使用线条来分隔图片中的元素。本研究丰富了多模态话语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视觉语法的阐释力。作者也希望该研究可以达到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0)
高恒菊[3](2019)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美关于领导人高端会晤报道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主要目的是揭露公共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2018和2019年,习近平与金正恩进行了多次会晤,这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其中,《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是两份有影响力和极具权威性的中美报纸。因此,对这两家报纸关于领导人高端会晤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回答叁个问题:第一,《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领导人会晤报道中在语言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和报道模式方面可能有哪些异同?第二,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影响所选新闻报道的表达和实现?第叁,《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领导人会晤的新闻报道中隐藏着什么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官方网站中30篇报道作为分析文本。本文以费尔克劳夫的叁维框架理论为基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路径。在描述阶段,本文分析了及物性和被动语态。阐释阶段揭示了如何用情态和新闻报道方式来表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在解释阶段,对政治、文化和社会语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在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两个语料库,分别命名为CDT和WPT,借助于语料库工具AntConc 3.5.7以此进行词汇系统的分类。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语言上的异同。在这两份报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物质过程、被动语态和中值情态动词。在差异方面,《中国日报》使用了较多的言语过程。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则使用了较多心理过程和低值的情态动词。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所选新闻报道的表达和实现。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两份报刊的新闻报道中隐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更关注这两位领导人所持有的态度和这次会晤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向读者展示了这次会议的积极的影响。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除了关注会议本身更倾向于报道某些公众对于此次会议的看法,目的是使其报道更加客观。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美关于领导人会晤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习近平与金正恩会晤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对公众有些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人们阅读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意识。(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赵静[4](2019)在《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互动元话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股东信是业界人士普遍公认的年度报告中最为广泛阅读研究的部分,已经成为公司一种重要的公关手段,属于劝说型题材。元话语资源可以实现劝说功能,其中人格诉诸是古典修辞学叁种诉诸中主导的修辞手段。按照Hyland的分类,元话语分为引导类和互动类,而互动类占据致股东信的大半,故本文聚焦互动元话语资源。文献综述显示,元话语研究范围较广泛,主要是学术语篇,致股东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司财政状况,语步等角度,而人格诉诸属于古典修辞学范畴,针对以上叁个话题前人的研究颇多,不过将叁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见。为对比分析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如何通过互动元话语资源实现劝说功能,本文以Hyland的元话语人际模式分类为理论依据,以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为语料,应用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学的人格诉诸为分析框架。研究问题如下:(1)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的互动元话语资源分布如何?(2)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的互动元话语资源如何实现人格诉诸从而成功说服,有何异同?(3)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可能是哪些?本研究采取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选择的七家中美IT公司的官网收集致股东信建成语料库,然后在Hyland的元话语词表的基础上,运用AntConc 3.4.4w和WordSmith 4.0统计互动元话语的频数和百分比。再运用统计学工具SPSS做卡方检验和对数似然比,确定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叁种互动元话语如何实现人格诉诸,并尝试解释异同的原因。研究发现:(1)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中互动元话语均占比超过大半数,中美均大量使用自指语;中方重视增强语的使用,美方则均衡使用模糊限制语和强调词。(2)中方主要使用身份(identity)实现人格诉诸,如大量使用复数第一人称自指“we”和“our”,偏好使用增强语,建构亲和、坚定、果断的企业人格;美方除使用身份外,还运用人格魅力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诉诸人格,大量使用单数第一人称“I”,缩短与读者的交际距离,合理把握模糊限制语和增强语的关系,建构友好、审慎、值得信赖的企业人格。(3)国家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写作者本人或翻译都对互动元话语资源分布的不同造成影响: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写作倾向于读者-负责型,认为读者自己可以解读出作者的含义,而美国是个人主义,善于表达个人观点,写作属于作者-负责型,邀请并引导读者一步步领会其含义,共同参与话语社区;致股东信的体裁,美方较为熟悉,中方为拓宽全球市场,需入乡随俗,且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愿景、发展目标,也对《致股东信》的互动元话语资源分布产生影响;写作者本人的体裁意识、元话语掌握程度以及翻译时的语言迁移,甚至作者本人还有特定的写作风格,这些因素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本研究充实了元话语的研究并从互动元话语的劝说功能角度促进对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的理解,对中国写作者在面向国际读者时如何通过互动元话语实现劝说功能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裁意识、元话语使用意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一良[5](2019)在《喀什地区第二中学英语课堂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话语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深受国内研究者关注,这是因为中国语境下英语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具有特殊作用。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领会英语,英语教育研究者经常鼓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因此,英语既是教学的媒介,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教师通过英语话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课堂话语又具有语言示范的作用。通过对课堂话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情况,这不仅仅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但是,对课堂话语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教师自身的话语,还需要关注学生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反馈以及评价等。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于课堂教师话语的关注是从量的研究逐渐转向质的研究。即:从降低教师说话的数量到注重教师在课堂中话语质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话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是语言学视角。它主要分析了话语的语速以及语音、词汇、句法的特征。其次是语言教学视角。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反馈、解释、重复以及课堂指令的研究。这其中也包含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进行的对比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功能和使用频率,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并不能对一线教师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也无法分析出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否具有有效性。所以本研究基于语言学视角和语言教学视角,添加了课堂实际案例的分析,力图通过理论上的课堂话语的特征分析二者的实际英语课堂效果,希望能对后续课堂话语的研究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基于二语习得理论下的输入假说、输出假说、互动假说以及话语分析理论,笔者通过观察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分析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异同,来探究教师话语实际使用的效果,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依据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规范性、非语言沟通这五个维度,分析专家型教师是否优于新手教师,在哪些方面优于新手教师。如果专家型教师存在不足,具体又有哪些不足?在研究中,笔者选取了两位专家型教师和两位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记录与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案例分析作为研究工具,并对课堂话语进行转述分析。同时,笔者根据访谈以及课堂的真实情况编写了问卷来调查学生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信效度的检测。问卷调查了这四位教师的120名学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五个维度当中,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是非常显着的。1.与新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更善于用真实情境调动学生。2.她们更注意了解学生的学情,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3.在组织课堂教学中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专家型教师善于倾听并引导学生。4.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话语精炼、准确、规范,并且得体,深得学生们的喜爱。5.她们也善于调动自己的身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比较好。相比之下,新手教师对课堂话语的关注度不高,她们经常忽略师生间的互动,缺乏课堂管理的方法,应变能力较弱。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启示:1.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真实情境,主动引导学生。2.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增加师生以及生生的互动性。3.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掌握教学方法。4.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了解英美文化背景,贴近实际文化交流。5.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各种非语言的自然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期刊2019-05-01)
潘艳艳[6](2019)在《多模态视阈下的国家安全话语分析——以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警察形象话语是国家安全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警察形象危机频发,迫切需要进行有关警察形象的话语研究为提升警察形象提供借鉴,从而更有效地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本文主要运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理论,同时借鉴电影理论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建构动态(视频类)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将这一框架运用到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中。分析揭示了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在叙事特征、互动意义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并就此类宣传片的制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尝试说明视频分析必须结合电影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观点,针对不同的语类特征采取不同的视角来建立分析框架;二是尝试探讨建构正面、积极的警察形象的有效途径,为国家安全话语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为今后该类话语的社会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李忱阳[7](2018)在《视角·素材·话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党的十九大专版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闻叙事学作为理论框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党的十九大专版的有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并进行对比,从视角、素材、话语3个角度展开研究,并试图为我国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策略提出思考,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高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4期)
张德天[8](2018)在《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互动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二十年,对外汉语学界对课堂话语互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一些基础研究仍有不足。很多研究以描述为主,主要集中于互动结构模式的描写,缺少不同语言水平、不同语言环境(国内外)、新熟手教师差异等多维度的对比研究,对课堂话语互动如何作用于教师学习、学生习得等方面的问题也较少探讨。本文利用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量表,对比分析了四位新熟手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情况,比较两类教师课堂话语互动的总体特点及个体差异。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界定了相关概念及对国内外课堂话语互动研究做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第叁章利用FIAS的矩阵分析和变项分析分别展现了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互动的基本情况。在第四章,首先,我们从课堂言语结构、课堂问答模式、课堂风格倾向和课堂感情氛围四个方面分别对比了新熟手两类教师的总体特点。其次,我们又分别分析了四位教师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第五章总结全文,并从教学理念、话语内容、互动形式和教师培养四个角度提出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新熟手两类教师的总体特点如下:(1)课堂言语结构方面,熟手的课堂言语结构优于新手;(2)课堂问答模式方面,都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教师追问”的训练型模式为主;(3)课堂风格倾向方面,新手和熟手间无显着的总体特点,教师个体差异显着;(4)课堂感情氛围方面,熟手比新手更能建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四位教师也在不同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课堂话语互动的表现各有优点与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话语内容、互动形式和教师培养四个角度,提出从“学生中心”到“学习中心”的理念转变、关注话语内容适量且有效、注意师生双向的互动形式以及引入案例式反思的教师培养模式等建议,认为新熟手教师需要立足情景化学习和理性反思,不断更新重构自身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师成长。(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25)
齐芳溪,姜宏[9](2018)在《汉俄视觉行为动词的话语标记对比分析——以“看/смотреть”和“见/видет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过程或结果进行描述的动词。汉俄语视觉行为动词均可与其他词搭配构成话语标记,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丰富的交际功能。受人类认知方式、语言自身特点、中俄不同民族性格以及两国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俄语由视觉行为动词构成的话语标记在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方面均存在异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董烨烨[10](2018)在《教师MOOC话语的引导式元话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席卷了高等教育领域,并且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MOOC教师话语进行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采取质性分析和量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两位中国和美国教师在MOOC环境中使用引导式元话语的异同,并分析造成此异同的原因。引导式元话语的定义和分类都基于Hyland(2005b)的元话语理论框架。同时本文还借助了AntConc 3.4.3和Chi-square得到和分析数据。检索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MOOC背景下,这位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在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上存在显着异同。相似点有:(1)两位教师的MOOC话语中都频繁地出现了引导式元话语;(2)在其各子类中,两位教师更频繁使用过渡标记语,框架标记语和语码标注语,证据标记语和内指标记语的使用频率都很低;(3)两位老师的引导式元话语各子类的语言形式也相似。另外,在两个语料库中引导式元话语使用上也存在显着性差异:(1)这位美国教师使用引导式元话语比中国教师多;(2)美国教师使用语码标注语和框架标记语的频率高于中国教师;(3)但在框架标记语的子类中,这位中国教师使用顺序标记语比美国教师多。上述相似点是话语连贯性和话语体裁导致的,不同点是由于中美不同的话语风格和思维模式。本文对教师MOOC话语的引导式元话语进行对比研究,探索MOOC教师话语中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同时挖掘两位中美教师在MOOC环境下中使用引导式元话语的异同和导致这些相同点和差异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话语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更多地利用语言、色彩、手势、注视以及环境中声音、符号和空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意义和传递信息。企业主页上的图片使用颜色、语言、空间等多种元素构建话语意义,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研究针对中美企业主页的“涉人”图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对比研究,语料来源于2018年世界500强金融类企业。作者将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进一步简化,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分析图片多模态话语的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对中美企业主页上的“涉人”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它们在构建多模态话语时存在的异同。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美金融类企业主页分别如何通过“涉人”图片来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2)在通过“涉人”图片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中美两国的企业存在着哪些异同?研究发现:(1)中美主页上的图片均通过社会行为来构建再现意义,但中国企业多使用会话框来传达图片中人物的想法,美国企业则较少使用这一方式。(2)中国企业多采用特写和长镜头,而美国企业则主要使用特写镜头。两者均采用“提供”类图像,从侧面与平视视角来构建互动意义。(3)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将主要信息置于中间位置,而美国企业更多将信息上下排列,从而实现构图意义。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大都采用大小和颜色的对比来凸显信息,使用线条来分隔图片中的元素。本研究丰富了多模态话语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视觉语法的阐释力。作者也希望该研究可以达到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话语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许小娟.政务微信平台上城市形象传播的话语策略——基于“广东阳江发布”和“中山发布”的对比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
[2].李梦思.中美金融类企业主页“涉人”图片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D].华侨大学.2019
[3].高恒菊.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美关于领导人高端会晤报道的对比分析[D].辽宁大学.2019
[4].赵静.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互动元话语对比分析[D].安徽大学.2019
[5].李一良.喀什地区第二中学英语课堂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话语的对比分析[D].喀什大学.2019
[6].潘艳艳.多模态视阈下的国家安全话语分析——以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J].外国语文.2019
[7].李忱阳.视角·素材·话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党的十九大专版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
[8].张德天.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互动对比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9].齐芳溪,姜宏.汉俄视觉行为动词的话语标记对比分析——以“看/смотреть”和“见/видеть”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
[10].董烨烨.教师MOOC话语的引导式元话语对比分析[D].浙江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