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江口大坝加高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论文文献综述)
冯璐[1](2021)在《“南水北调·活水之源” 中国智慧引来盛世安澜》文中提出1954年仲夏的湖北,所有人都在盼望一个晴天。这一年的梅雨季反常地提前许多,4月起,邻省湖南便开始普降暴雨,洞庭湖水位不断上涨,给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工程带来危险的预兆。进入5月,意料之中的大雨到达湖北,绵延两个月之久,汉口水位迅速突破警戒线,随着上游地区进入雨季,宜昌站和荆江各河段水位相继告急,一场特大洪灾爆发了。
黄振伟[2](2018)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地质勘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江口水利枢纽混凝土坝地基为岩浆岩,裂隙、断层及断层交会带很发育,岩体完整性总体较差;大坝附近历史遗留无确切记录的施工洞、防空洞地下隐蔽体,坝下游河床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冲刷坑。水库区膨胀土、半胶结红层分布的库岸稳定问题突出。原规划砂砾石料场天然状态发生了强烈变化。经勘察研究,改进了水库坍岸预测方法和建立了"三等四级分法"坍岸风险控制理论体系,建立了坝下河床超大超深冲刷坑形成机制及其对大坝稳定影响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坝前高水头条件下先期帷幕岩体质量检测和防渗效果评价新技术,首创了强烈扰动多变复杂环境下的水下砂砾石料场勘探、取样及质量评价技术,建立了大坝加高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技术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姜志斌,杨飏[3](2016)在《水源丰碑(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登高鸟瞰,一望无垠的水库与巍然耸立的大坝相映生辉,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一1952年10月,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也是可以的"伟大构想。1958年丹江口工程正式开工,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工程采取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先土后洋的人海战术,并
汪易森[4](2015)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科技攻关,本文重点介绍了长距离自流输水线路输水型式选择、施工测量控制、混凝土重力坝再加高和软基中承受内水压力的水工隧洞设计施工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系统阐述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思路和作者的再思考。
张基尧,谢文雄,李树泉[5](2012)在《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回顾》文中认为水库移民历来都是困扰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难题,被形容为"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涉及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作为特大型基础设施,整个工程占地规模很大。根据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永久占地面积约为100万亩,临时占地面积约50万亩,涉及7个省市100多个县,38万人需要搬迁,50多万人需要进行生产安置,平均每年需要搬迁约8万人,任务艰巨
蔡其华[6](2010)在《科学谋划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治江事业新发展——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吕国梁,陈志康,郑光俊[7](2009)在《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文中指出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充分考虑了地理位置、气温变化特点、初期工程各坝段结构及其功能要求、加高条件和工程措施等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坝段采取不同加高方式设计。对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采用设置键槽方式处理;对溢流坝段老闸墩的加固,采用钻孔植筋方案解决;对右岸高程143 m水平裂缝及转弯坝段反向变形问题,采用金刚石绳锯锯缝恢复原坝段间拱缝的方案,同时对基础防渗帷幕进行补充灌浆并增设排水孔。
魏刚,李鹏[8](2009)在《南水北调为何延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南水北调引水进京规划被延后5年,这使原本就面临水库蓄水量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的首都水资源承载能力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5月10日在节约用水大会上担忧地说。 根据原定计划,南水北调工程2010年将从丹江口水库引10亿立方米水进?
程国梁,杨小云[9](2008)在《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文中认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系分两期建设,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1日开工,1973年底建成,在施工及运用期间,枢纽工程设计曾有过多处变更,有些部分甚至是重大的变更,因此,使工程更加安全和完善。
董少东[10](2008)在《筑坝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今年4月,南水北调应急水源工程将通水。此时的水源来自河北省的四个水库。而真正的“南水”要顺着南水北调干渠向南溯源1200多公里。渠首所在,是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蓄积在这里的一库清水,将在2010年流到北京。 为了这一天,丹江?
二、丹江口大坝加高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江口大坝加高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活水之源” 中国智慧引来盛世安澜(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水都 |
决战丹江口 |
古殿升高记 |
千里干渠第一跨 |
穿越黄河 |
黄河博物馆 |
十堰市东风工业遗产旅游区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自流输水安全对策措施 |
2.1输水形式选择 |
2.2保证自流输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
2.3对于大型输水工程输水形式选择及对策措施的再思考 |
3超长输水线路施工测量控制网 |
3.1南水北调超长输水线路施工控制网建网方案 |
3.2长距离输水施工控制网坐标系统选择 |
3.3国家控制点稳定性分析及解决控制成果不兼容问题 |
3.4高精度GPS短边混合网平差模型研究及平差软件的开发应用 |
3.5对建立超长输水线路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再思考 |
4重力坝大坝加高关键技术 |
4.1大坝加高前的工程调查与处理 |
4.2大坝加高工程设计 |
4.3大坝加高工程施工 |
4.4对重力坝加高工程设计施工的再思考 |
5软基中承受内水压力的水工隧洞结构型式选择 |
5.1软基中承受内水压力水工隧洞的合理结构型式 |
5.1.1内外衬砌分担荷载的常规结构 |
5.1.2外衬和内衬一体化结构 |
5.1.3外衬和内衬分离式结构 |
5.1.4单一衬砌结构 |
5.2对于衬砌分离式结构混凝土施工难点及对策措施的再思考 |
6结语 |
(5)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移民工作方针、目标和原则的确立 |
移民工作的具体实施经过 |
以人为本, 全方位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
(6)科学谋划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治江事业新发展——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面回顾2009年各项工作 |
1.1 加强组织领导, 圆满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1.2 实施科学调度, 有效应对流域内先洪后旱灾害 |
1.3 狠抓规划基础, 率先完成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
1.4 坚持依法行政, 不断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 |
1.5 强化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
1.6 突出重点区域, 大力开展水生态与环境建设和保护 |
1.7 完善创新机制, 着力强化治江科技支撑 |
1.8 着力自身建设, 稳步推进委内改革发展 |
1.9 不断加大力度, 扎实推进党的建设 |
1.10 始终坚持原则,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1.11 抓住关键部位, 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
1.12 积极营造氛围,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
2 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为指导, 积极推进治江事业新发展 |
2.1 充分认识长流规的重大意义 |
第一, 长流规是新时期治江思路和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
第二, 长流规是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基本依据。 |
第三, 长流规是进一步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根本保障。 |
2.2 准确把握长流规的科学内涵 |
第一, 把握长流规的目标任务。 |
第二, 把握长流规的亮点和创新。 |
第三, 把握长流规的丰富内容。 |
2.3 切实找准实施长流规的有效抓手 |
第一, 以完善规划体系为重点, 加强统筹规划。 |
第二, 以优化调度和联合调度为重点, 加强科学调度。 |
第三, 以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为重点, 加强行政审批。 |
第四, 以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为重点, 加强执法监督。 |
第五, 以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为重点, 加强指导协调。 |
2.4 全面提升实施长流规的能力 |
第一, 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
第二, 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能力。 |
第三, 着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
第四, 着力提升组织保障能力。 |
3 全力做好2010年各项工作 |
3.1 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 |
3.2 科学编制“十二五”及其它各项规划 |
3.3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
3.4 全面提升水行政管理水平 |
3.5 进一步加大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力度 |
3.6 着力推进治江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
3.7 继续深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改革 |
3.8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3.9 切实搞好后勤服务工作 |
(7)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枢纽建筑物加高设计 |
2.1 加高方案 |
2.2 混凝土坝 |
2.3 土石坝 |
2.4 施工控制 |
2.5 技术难题与应对办法 |
(1) 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 |
(2) 溢流坝段老闸墩加固。 |
(3) 右岸高程143 |
3 结 语 |
(9)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规模的变更 |
2 设计参数的变更及结果 |
2.1 设计参数的变更 |
(1) 洪水复核。 |
(2) 场地地震烈度提高到8度。 |
2.2 结果及存在问题 |
2.3 解决的途径 |
3 枢纽布置方面的变更 |
3.1 挡水混凝土坝两岸轴线的变更 |
(1) 左岸联接段。 |
(2) 右岸联接段。 |
3.2 大孔口溢流坝段改为深孔泄洪坝段和堰顶溢流坝段 |
(1) 深孔泄洪较之大孔口溢流好很多。 |
(2) 14~17坝段改为堰顶溢流坝段。 |
3.3 18坝段由大孔口溢流坝段改为非溢流坝段 |
3.4 左岸土石坝糖梨树岭段改线 |
4 大坝结构方面的变更 |
4.1 增设防渗板 |
4.2 24坝段左导墙加高 |
4.3 左岸土石坝防渗加固 |
(1) 锋沟段 (0+600~0+860) 。 |
(2) 张芭岭段 (0+860~1+020) 。 |
(3) 左联抗震加固。 |
4.4 左岸土石坝培厚3.2 m加高 |
5 结 语 |
四、丹江口大坝加高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活水之源” 中国智慧引来盛世安澜[J]. 冯璐.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6)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地质勘察[A]. 黄振伟.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 2018
- [3]水源丰碑(电视专题片解说词)[A]. 姜志斌,杨飏. 大江文艺(2016第3期 总第162期), 2016(总第162期)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与思考[J]. 汪易森.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6)
- [5]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回顾[J]. 张基尧,谢文雄,李树泉. 百年潮, 2012(09)
- [6]科学谋划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治江事业新发展——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蔡其华. 人民长江, 2010(03)
- [7]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J]. 吕国梁,陈志康,郑光俊. 人民长江, 2009(23)
- [8]南水北调为何延期[N]. 魏刚,李鹏. 北京科技报, 2009
- [9]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J]. 程国梁,杨小云. 湖北水力发电, 2008(05)
- [10]筑坝50年[N]. 董少东. 北京日报, 2008
标签:丹江口论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