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

论文摘要

《九辩》因其悲秋主题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对后人的悲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悲秋并非真的“悲秋”,在楚辞文化衰落、新旧时代交接的历史条件下,《九辩》的悲秋主题表达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在以后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广大士林阶层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九辩》也因其上承《离骚》下启后人的特殊价值而永远彪炳于文学史册。然而,对《九辩》的英译及英译研究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角度,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审视《九辩》的三个英译本。由于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是一个通过阐释来完成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因而阐释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借用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先见和视域融合的理论,从译者的历史背景、理解基础及视域范围三方面分别对霍克斯、许渊冲及卓振英的《九辩》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用理解的历史性分析了三个译本对题目和典故的翻译。从分析中了解到,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而译者总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系统、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译者的思想、意识等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烙印,从而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次,文章从前理解的角度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通过分析得知,任何理解都有它不可缺少的前提,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前理解,即先见;最后,文章运用视域融合的理论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形式和风格的重构与再现。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者和理解客体之间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而引起的视域上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理解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应将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对《九辩》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以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宋玉及其作品的英译研究,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宋玉及其作品,进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Song Yu and Jiubian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Literature Review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ion
  • 2.1 An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
  • 2.1.1 The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
  • 2.1.2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 2.2 Theori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lated with Translation
  • 2.2.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 2.2.2 Pre-understanding
  • 2.2.3 Fusion of Horizons
  • Chapter 3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Jiu Bian
  • 3.1 Hawks’ Version
  • 3.2 Xu Yuanchong’s version
  • 3.3 Zhuo Zhenying’s Version
  •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u Bian und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 4.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
  • 4.1.1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 4.1.2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 4.2 Pre-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
  • 4.2.1 Translation of Images
  • 4.2.2 Translation of Reiterative Locution
  • 4.3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Translation
  • 4.3.1 Rebuilding of the Form
  • 4.3.2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yle
  • Chapter 5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宋玉《九辩》的悲秋情结[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2].《九歌》、《九辩》校证(二十九则)[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 [3].《九辩》“兮”字内置句式与其文本特征[J]. 职大学报 2015(05)
    • [4].《九辩》为宋玉代屈原立言而作说[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02)
    • [5].宋玉《九辩》的篇章结构及写景抒情方式[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6].论《九辩》在《楚辞》一书中的地位——兼及汉代的拟骚之作[J]. 中国楚辞学 2009(01)
    • [7].审美方式视域下的宋玉《九辩》[J]. 美与时代(下) 2018(05)
    • [8].摇落深知宋玉悲——宋玉《九辩》之艺术特色[J]. 唐山文学 2015(06)
    • [9].《九辩》乃“宋玉代屈原设言之作”辨——从《楚辞》成书之体例出发兼论“整体观照”之重要[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0].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十一)——有理想学习让我仿佛看到了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J]. 艺术家 2017(08)
    • [11].方人杰《楚辞读本》之“诗意类比”[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2].《九辩》乃“汉人的作品”说驳议——兼论“用汉语词汇史鉴定古籍时代”之适用度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十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J]. 艺术家 2017(08)
    • [14].《九辩》与《九歌》的异同比较[J]. 柳州师专学报 2013(02)
    • [15].金秋赋[J]. 金秋 2018(04)
    • [16].从文本视角探析《招魂》的作者[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7].拟骚作品的接受与传播[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8].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三下)——湖南临澧调查报告[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07)
    • [19].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J]. 职大学报 2011(03)
    • [20].稚嫩心灵里的诗意表达[J]. 星星(上旬刊) 2015(04)
    • [21].大卫·霍克思《九辩》英译析评[J]. 国际汉学 2017(01)
    • [22].宋玉《九辩》之悲秋意象[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 [23].中国文学中悲秋思想对日本汉诗的影响——从宋玉《九辩》说起[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0(04)
    • [24].秋词[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6(10)
    • [25].观秋[J].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 2016(10)
    • [26].《秋兴赋》与《九辩》之比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1)
    • [27].《九辩》中叠音形式的修辞意义[J]. 语文学刊 2008(10)
    • [28].从“春女善怀”到“秋士易感”——论柳永对宋玉《九辩》的接受[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9].古代文人“登高”习俗谈[J]. 高中生之友 2019(Z1)
    • [30].呼唤新时代的“楚歌”[J]. 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3(05)

    标签:;  ;  ;  ;  ;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