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研究

道德信仰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冷漠”,“道德错位”“价值观念的紊乱”,以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现象。这实际上是我国转型期的作为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道德信仰的危机的外部表现。因此,对道德信仰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道德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道德信仰研究,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本文将对道德信仰进行理论上及现实构建上进行探讨。本文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道德信仰的理论部分,道德信仰的危机及道德信仰体系的构建。在理论部分,对道德、信仰、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信仰的含义,道德信仰的根据、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道德信仰的本质、道德信仰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着重分析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信仰强调的是,道德形成中的信仰因素或层面。信仰是道德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信仰是道德的着力点。重点探讨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指出道德信仰实质上是道德理想对道德现实、社会对道德个体、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及利他性对功利性的超越,并列出道德信仰的四个方面的特点及功能: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及其导向性功能;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及其整合功能;道德的统摄性特点及其精神动力功能;道德信仰的狂热化及其凝聚功能的僵化。第五章展示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状况,并对道德信仰危机的背景、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现实转型社会中道德信仰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第六章是运用道德信仰的理论,针对道德信仰危机现状,提出构建富有张力的道德信仰体系。道德信仰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组织体系。它能够通过自身运动过程克服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危机,走向动态的平衡。合理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是克服道德危机的支撑点,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来构建;必须着眼于社会道德信仰张力体系的“度”,着眼于整个有机组织体系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道德信仰的含义
  • 1.1 道德与信仰的本质
  • 1.1.1 道德的本质
  • 1.1.2 信仰的本质
  • 1.2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 1.2.1 道德与信仰关系的四种不同定位
  • 1.2.2 道德信仰范畴的生成
  • 2 道德信仰的根据
  • 2.1 人性与道德信仰
  • 2.1.1 性善论及其道德信仰
  • 2.1.2 性恶论及其道德信仰
  • 2.1.3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道德信仰
  • 2.2 人生意义与道德信仰
  • 2.2.1 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目标
  • 2.2.2 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 3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及其本质
  • 3.1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
  • 3.1.1 道德义务论
  • 3.1.2 道德功利论
  • 3.2 道德信仰的本质
  • 3.2.1 道德信仰是道德理想对道德现实的超越
  • 3.2.2 道德信仰是社会对道德个体的超越
  • 3.2.3 道德信仰是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的超越
  • 3.2.4 道德信仰是利他性对功利性的超越
  • 4 道德信仰的特点及功能
  • 4.1 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特点及导向性功能
  • 4.1.1 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
  • 4.1.2 道德信仰的导向性功能
  • 4.2 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及整合功能
  • 4.2.1 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
  • 4.2.2 道德信仰的整合功能
  • 4.3 道德信仰的统摄性特点及精神动力功能
  • 4.3.1 道德信仰的统摄性特点
  • 4.3.2 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功能
  • 4.4 道德信仰的狂热化及凝聚功能的僵化
  • 4.4.1 道德信仰的狂热化
  • 4.4.2 道德信仰的凝聚功能的僵化
  • 5 道德信仰的危机
  • 5.1 道德信仰危机的背景──社会转型
  • 5.1.1 从社会结构的转型来考察道德的失范
  • 5.1.2 从文化和价值层面的社会转型来考察道德困惑
  • 5.2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 5.2.1 世俗化的泛滥
  • 5.2.2 意义失落
  • 5.3 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 5.3.1 从社会历史根源上看,道德信仰依附于政治信仰
  • 5.3.2 从道德自身来看,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不健全
  • 6 道德信仰张力体系的构建
  • 6.1 社会性与个体性适度张力的体系构建
  • 6.1.1 从社会角度看,建立集体主义道德信仰
  • 6.1.2 从个体角度看,强化个体道德要素
  • 6.2 现实性与理想性适度张力的体系构建
  • 6.2.1 从现实性上看,构建道德信仰体系的现实性条件
  • 6.2.2 从理想性上看,追求德福统一的“至善”境界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J]. 教学与研究 2020(07)
    • [2].论社会主义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 法制与社会 2018(21)
    • [3].“变革”中的社会主义道德与“危机”下的道德建设[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01)
    • [4].学校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J]. 山西教育(教学) 2017(02)
    • [5].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9(06)
    • [6].论民族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9)
    • [7].论党的宗旨与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联系和区别[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0(04)
    • [8].市场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挑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 管理观察 2017(35)
    • [10].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个体道德价值考量[J]. 高校辅导员 2014(03)
    • [11].论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批判性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利益”与“道德”关系的视角[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12)
    • [12].社会主义道德构建中的德性与规则[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13].法治博览[J]. 人民政坛 2012(10)
    • [14].志愿服务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彰显和弘扬[J]. 求索 2011(05)
    • [15].党的新闻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1(11)
    • [16].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J]. 中外企业家 2008(06)
    • [17].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J]. 道德与文明 2020(01)
    • [18].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J]. 黑河学刊 2013(01)
    • [19].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J]. 理论导报 2012(06)
    • [20].道德与法律的协调乃道德建设之关键[J]. 法制与经济(上半月) 2008(02)
    • [21].道德与法律的协调乃道德建设之关键[J]. 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8(04)
    • [22].引导小学生自觉接受道德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7)
    • [23].“仁”的力量与价值[J]. 青年文学家 2009(06)
    • [24].从底线伦理到终极关怀——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思考[J]. 学理论 2012(16)
    • [25].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典论述[J]. 伦理学研究 2009(02)
    • [26].谈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对建设高校学生社团的影响[J]. 新校园(上旬) 2015(12)
    • [27].道德:构建和谐高校的精神支柱[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8].高层言论[J]. 领导决策信息 2016(49)
    •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 雷锋 2019(11)
    • [30].试论道德模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8(07)

    标签:;  ;  ;  ;  ;  

    道德信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