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Ti(C,N)粉体表面包覆及其金属陶瓷的制备

超细Ti(C,N)粉体表面包覆及其金属陶瓷的制备

论文摘要

本研究首次将非均相沉淀—热还原法应用于制备金属包覆碳氮化钛复合粉末。本文设计了两种非均相沉淀—热还原法,分别制备了Ni包覆Ti(C,N)复合粉末及Ni、Mo包覆Ti(C,N)复合粉末,然后以包覆粉末为原料,采用真空烧结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运用SEM、EDS、XRD、TG-DSC等分析技术对包覆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金属陶瓷的显微组织、微区成分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以碳酸氢铵、硝酸镍、Ti(C,N)粉末为主要原料,采用非均相沉淀—热还原法制备Ni/Ti(C,N)包覆粉,实验确定了制备过程优化的工艺参数:使用0.5μm的Ti(C,N)粉末,Ti(C,N)颗粒含量为15g/L,碳酸氢铵溶液的滴加速度为3mL/min,搅拌速度为800r/min,添加表面活性剂PEG6000为5~10g/L,最终的pH值控制在8.0~8.5范围内,然后将获得的前驱体在550℃氢气气氛中煅烧及还原。将合成的Ni/Ti(C,N)包覆粉经压制与真空烧结制得金属陶瓷,结果表明: Ti(C,N)-Ni金属陶瓷的硬质相和粘结相分布均匀,但仍然存在晶粒长大现象;金属陶瓷的断裂方式为沿晶和穿晶混合型断裂;相成分为纯净的Ti(C,N)与Ni两相;该金属陶瓷的综合性能优于传统工艺制得的金属陶瓷。以氨水、硝酸镍、钼酸铵、Ti(C,N)粉末为主要原料,结合配位沉淀的原理与非均相成核的机理,采用非均相沉淀—热还原法制备制备Ni-Mo-C/Ti(C,N)包覆粉,制备过程的优化的工艺参数为:Ti(C,N)颗粒含量为15g/L,搅拌速度为800r/min,PEG6000的加入量为8g/L,1~1.5倍的释水量,反应温度为55~60℃,然后将获得的前驱体在850℃氢气气氛中煅烧及还原。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采用包覆粉为原料制得了晶粒细小、显微结构均匀的(Ti,Mo)(C,N)-Ni金属陶瓷,但金属陶瓷的显微组织中看不到明显的环形结构;金属陶瓷的断裂方式为沿晶和韧窝混合型断裂;增韧机理主要为裂纹偏转和裂纹桥接;金属陶瓷中出现Ni3Ti相;除断裂韧性外,金属陶瓷的力学性能优于传统工艺制得的金属陶瓷;由于包覆粉在烧结过程中使得Ti、Mo原子在金属粘结相中固溶过多,检测不到金属陶瓷的磁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Ti(C,N)基金属陶瓷概况
  • 1.1.1 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
  • 1.1.2 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
  • 1.1.3 Ti(C,N)基金属陶瓷的组织结构
  • 1.2 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成分对Ti(C,N)基金属陶瓷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1.2.2 超细晶/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
  • 1.2.3 功能梯度Ti(C,N)基金属陶瓷
  • 1.3 包覆型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
  • 1.3.1 溶胶—凝胶法
  • 1.3.2 化学镀法
  • 1.3.3 非均相凝固法
  • 1.3.4 非均相沉淀法
  • 1.4 非均相沉淀法及其在金属陶瓷中的应用
  • 1.4.1 非均相沉淀法制备包覆粉的机理
  • 1.4.2 非均相沉淀法在金属陶瓷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三章 Ni/Ti(C,N)包覆粉的制备及金属陶瓷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Ni/Ti(C,N)包覆粉的制备
  • 3.2.2 Ti(C,N)-Ni 金属陶瓷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影响粉体包覆的主要因素
  • 3.3.2 粉末的表征与分析
  • 3.3.3 金属陶瓷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i-Mo-C/Ti(C,N)包覆粉的制备及金属陶瓷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Ni-Mo-C/Ti(C,N)包覆粉的制备
  • 4.2.2 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i-Mo-C/Ti(C,N)包覆粉的制备关键
  • 4.3.2 粉末的表征与分析
  • 4.3.3 金属陶瓷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5.1 全文总结
  • 5.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磁金属陶瓷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20(09)
    • [2].美奢锐:总理点赞的民营金属陶瓷企业[J].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6(11)
    • [3].钠硫电池金属陶瓷焊接关键技术的研究[J]. 上海电气技术 2016(03)
    • [4].烧结次数对30Mo-ZrO_2金属陶瓷结构及导电性能的影响[J]. 铸造技术 2016(10)
    • [5].激光烧结时间对TiC-WC-Mo_2C-Ni系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和抗弯强度的影响[J]. 硬质合金 2016(02)
    • [6].分离用金属陶瓷复合膜及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 2014(01)
    • [7].金属陶瓷闸瓦[J]. 国外铁道车辆 2011(02)
    • [8].金属陶瓷-锰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磨损机理[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1(01)
    • [9].节能减排给金属陶瓷技术带来商机[J]. 陶瓷 2008(07)
    • [10].热压烧结温度对两种金属陶瓷组织性能的影响[J]. 硬质合金 2008(03)
    • [11].节能减排给金属陶瓷技术带来商机[J]. 山东陶瓷 2008(03)
    • [12].WC/Mo_2C比例对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硬质合金 2018(05)
    • [13].超高温热处理对不同工艺制备的W/ZrC金属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英文)[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7(01)
    • [14].氧分压对Cu-NiFe_2O_4金属陶瓷相成份的影响[J]. 低温与超导 2009(02)
    • [15].Cu-Ni-Fe-NiFe_2O_4金属陶瓷的制备与表征[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9(S2)
    • [16].Al_2O_3/Ni金属陶瓷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01)
    • [17].Mo-ZrO_2金属陶瓷耐蚀性能与组成的关系[J]. 过程工程学报 2010(06)
    • [18].Mo_2FeB_2金属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J]. 硅酸盐通报 2015(10)
    • [19].烧结工艺对50%Mo-ZrO_2金属陶瓷结构与耐蚀性能的影响[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02)
    • [20].高能球磨制备WC/Al_2O_3-Cr-Mo-Ni金属陶瓷及其组织和力学性能[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05)
    • [21].W对Mo_2NiB_2金属陶瓷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 人工晶体学报 2019(06)
    • [22].Ag/SmBa_2Cu_3O_(7--δ)金属陶瓷的摩擦特性[J]. 硅酸盐学报 2014(12)
    • [23].热压法制备Ti-Al/TiC金属陶瓷[J]. 热加工工艺 2011(04)
    • [24].高性能陶瓷涂层材料制备技术的综述[J]. 信息系统工程 2017(12)
    • [25].(Ti,W)C-Ni金属陶瓷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J]. 硬质合金 2018(05)
    • [26].Ni-ZrO_2金属陶瓷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研究[J]. 上海金属 2019(01)
    • [27].DCP法W/ZrC金属陶瓷组成结构的高温演变[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6(04)
    • [28].金属陶瓷使汽车排放量降低30%[J]. 建材发展导向 2009(03)
    • [29].Cr_3C_2对WCoB-TiC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材料导报 2015(18)
    • [30].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技术与研究展望[J]. 陶瓷 2010(05)

    标签:;  ;  ;  ;  ;  

    超细Ti(C,N)粉体表面包覆及其金属陶瓷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