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里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存在,位格,理性存在者
马里坦论文文献综述
徐瑾,马雪莲[1](2018)在《从马里坦位格思想反思康德“理性存在者”之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绝非抽象观念,没有离开存在者的存在;存在始终与"实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表现为人不仅是质料性的"个体",更是形式性的具有实体性、关系性、目的性的"位格"。与之相比,康德"理性存在者"忽视了人的感性存在的道德意义,忽视了"我"与"他者"关系性的道德意义,最终导致忽视了存在所应当具有的实体性。(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毓珩[2](2018)在《实存与本质—马里坦位格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系统化的观点去融贯马里坦的多重理论具有必要性,通过这样才能找到马里坦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的一贯性,一方面研究马里坦形而上学的创新之处和独特之处,另一方面探索马里坦特色的形而上学如何为他的位格主义理论提供理论支撑。马里坦整个哲学的基本立场存在于马里坦的形而上学中,也就是打破主客体的二重区分、承认事物中难以被理智所理解的神秘性。只有承认事物的神秘性,才能到达了对“存在”的丰富性的认识。正是基于存在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它既有能被理智理解的结构,又是一种最为根本的活动和事实,马里坦就此从存在的结构中区分出了实存与本质两个方面。以实存与本质的区分为切入点,本文进一步探讨实存与本质依照现实与潜能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发现二者在一个拥有本质的实存者即主体中实现这种统一。然而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主体在不同的本质中实存。人的主体不同于无灵魂的主体和纯精神性的主体,其独特的本质是由灵魂和物质所共同决定的,从灵魂的方面来看,人是位格,从物质的方面来看,人是个人。只有将位格与个人结合起来,人才能获得完整的本质,才能作为完整的人而实存。到这里,马里坦的实存与本质观念如何为其位格主义建立理论基础的原理已经得到了一个基本的表述。研究表明,马里坦形而上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了存在的丰富性,从存在概念中进一步阐发出了实存与本质这两个概念,并以实存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线索为他的位格主义理论为提供了证明。因此,马里坦的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的存在着本体论的一贯性,正是这种一贯性使得马里坦的实存主义得以建立起来。马里坦实存主义区别于其他实存主义体系的鲜明特征就是有神论和坚持实存与本质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8)
徐瑾[3](2017)在《马里坦论人道之殇》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文艺复兴的古典人道主义在近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西方社会的信仰缺失。尽管人道主义高扬人的自由个性,追求人的欲望满足,但是也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甚至极端利己主义的泥潭。因此对于西方社会来说,用"完整人道主义"来教导人们克己复礼仍旧是必要的,否则就很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很难达到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徐瑾,冯露[4](2016)在《马里坦“位格”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克·马里坦的"位格"理论(源自"叁位一体")是关涉人的本体论存在的非常有特色的思想。"位格"是具有神圣性、超越性的实体,其界定着眼于人的精神中高尚神圣的一面,与着眼于肉体及其欲望的"个体"范畴相对。从位格与共同善的关系来看,共同善着眼于位格人的共同福祉,对于世俗共同善而言,作为上帝形象的位格超越于世俗社会。位格理论是马里坦回应基督教世俗化浪潮的理论根基,对于纠正现代人过于注重物欲享受的偏向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林庆华,唐冬梅[5](2015)在《论雅克·马里坦的新托马斯主义人学与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里坦以中世纪着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阐述了人学与教育观的紧密联系,认为正确的教育观应该奠基于基督教的人观之上。他一方面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帮助人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好的公民,另一方面又对一些错误的教育观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为人类摆脱文明危机提供了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徐瑾[6](2013)在《位格与完整:马里坦人道主义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里坦完整人道主义的起点是作为"位格"而不是作为"个体"存有的人,因为人的作为"形式"存有的位格性超越于作为"质料"存有的个体性以及整个物质世界;其终点也是"位格"的原因是作为位格性存有的人超越于世俗社会及其共同善,并最终指向完美位格的实现。其合理性在于信仰所具有的终极关怀的价值,缺陷在于难以解决理论和实践的二律背反。(本文来源于《文化发展论丛》期刊2013年03期)
余雅晶[7](2013)在《上帝能为你做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的神道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行梳理,透过其片面性,阐述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雅克·马里坦“完整人道主义”的价值旨归与现代意义。新托马斯主义者立足当下阐释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希冀在调和神学与科学关系的同时,借鉴科学发展的成果,探索新的思路,把阿奎那的思想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地位。马里坦主张,信仰是自上而下,从整体上把握全局的,而科学则是通过推延客体进行总结的,必然是局部的、偏颇的,从而也是临时的,或许掌握更多的材料就会推翻现有科学的结论,因此,通过科学得出的结论就是短暂的、现时的,必将被信仰所取代。完整人道主义是马里坦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我国对马里坦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传统人道主义与传统神道主义的剖析,以存在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对马里坦的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观念进行研究,试图说明完整的人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人是使用着肉体的灵魂,进而表明人的高贵性不在于人相对于其他世间存在者具有理性思维能力,而在于上帝之生存活动所赋予人所展现世间存在者之本质或形式的能力,真正的智慧的获得只有在爱上帝这一生存行动中对上帝之存在的领悟中才能获得上帝的恩赐,因此完整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人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位格性的存在。马里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通过论证上帝的存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地位。马里坦在看到世界尤其是西方所面临危机状况后,指出“只要上帝的爱不存在,人性本身就会为恶所伤害而离开其终极的最后目标。”这些是人和上帝缺乏对话的后果,尤其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只有靠完整人道主义来拯救,只有这种人道主义才能克服社会危机、恢复人的尊严。完整的人道主义并不是强调入的肉体或精神的任何一面,人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体,马里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对存在问题的探究表明了存在不是思维所构建的对象,而是使得本质所能够展现出来的生存活动,而这种生存活动的最现实以及最完满的状态就是上帝本身,而人的存在就是上帝之存在的显现,按基督教的理论,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并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后创造自然世界供人类管理改造,这种自上而下的关系,使上帝与人类共同面对自然,自然就成为人类可以改造支配的对象,因为上帝在自然之上,自然因不与上帝重合而不具备神的特质。上帝作为超验的无限者,对于肯定人的价值具有意义。人离开上帝,便不复有此授权,而贬低了人的地位和价值。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对于人的定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他由此看到了世界的起源与归宿,明白了自身的意义与责任。人立足自身的有限而追问无限,在解析世界和自身的神秘时体现出来了人类趋向超越局限的精神律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1)
徐瑾,戴茂堂[8](2011)在《主体间性:胡塞尔与萨特、哈贝马斯、马里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巨大的胡塞尔"现象学"精密而富有创见,其"主体间性"理论亦复如是;本文通过对其与萨特(存在主义)、哈贝马斯(语言分析哲学)、马里坦(基督宗教哲学)相关理论的比较以凸显这一特色,借此更好地从不同视角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予以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1年00期)
常生龙[9](2010)在《给教育找一个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学习最主要的动因是学习者心灵所固有的能动性。——马里坦 《教育在十字路口》刊发于1943年,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根据在美国耶鲁大学主持“特里讲座”期间的演讲整理而成的。67年过去(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0-08-19)
陈兆明[10](2007)在《马里坦“完整人道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对雅克·马里坦所提出的“完整的人道主义”思想展开总体把握与理论诠释,并对近现代的人道主义的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反思,探求多元文化相似的价值旨归。马里坦认为,人在整个受造的等级序列中,上承天使,下接各种动物,因此,人是形式和质料、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体,而人的本性是精神性的存在物,受造于上帝,所以,人的精神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而肉体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把人和集体虚幻为神、使人对它加以顶礼膜拜,是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罪魁祸首。人因此失去了存在之根。马里坦深信,唯有“完整的人道主义”即“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才能为人类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和有道德的社会。马里坦的“完整人道主义”思想源于马里坦对于伦理学的重要性的强调。在他看来,人的伦理不只是通过自然理性的规律所能达到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宗教的启示才能达到,这是信仰高于理性在伦理学上的运用。马里坦认为,超自然的伦理高于自然的伦理,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人对上帝的责任,其次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后者涉及到个人的权力以及社会关系层面的利益关系问题,但是,人对上帝的责任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马里坦在强调神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这是他完整人道主义的基本特征。马里坦将形式与质料学说应用于人,在倡导精神幸福的超越时,并不主张禁欲主义和排斥物质生活的幸福,不过,这种对世俗生活的肯定是以精神的超越为前提的。离开了对精神的追求,离开了对神圣的皈依和对完整的人道主义的追求,个体的物质生活无缘幸福。马里坦的完整的人道主义是对现代生活的崭新诠释视角,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在这一视角下,信仰的目的在于建立慰藉人生的理智秩序和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类能够平安地拥有地球,拥有自然,拥有和谐的生存关系。这种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一切非理性的东西,以便向着理性的方向驯服它,强调人向着自己信仰之中的神圣性、超越性不断追求,从而使这种神圣性、超越性的酵母与灵感深入于生活的世俗结构之中,这样,人的神圣性、崇高性直指人生活的世俗结构,从而使世俗的秩序圣洁化。马里坦完整的人道主义承袭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传统,并将之与对神的信仰结合起来,它力求以民主的方式来诠释社会的多元现状,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7-05-01)
马里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一种系统化的观点去融贯马里坦的多重理论具有必要性,通过这样才能找到马里坦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的一贯性,一方面研究马里坦形而上学的创新之处和独特之处,另一方面探索马里坦特色的形而上学如何为他的位格主义理论提供理论支撑。马里坦整个哲学的基本立场存在于马里坦的形而上学中,也就是打破主客体的二重区分、承认事物中难以被理智所理解的神秘性。只有承认事物的神秘性,才能到达了对“存在”的丰富性的认识。正是基于存在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它既有能被理智理解的结构,又是一种最为根本的活动和事实,马里坦就此从存在的结构中区分出了实存与本质两个方面。以实存与本质的区分为切入点,本文进一步探讨实存与本质依照现实与潜能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发现二者在一个拥有本质的实存者即主体中实现这种统一。然而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主体在不同的本质中实存。人的主体不同于无灵魂的主体和纯精神性的主体,其独特的本质是由灵魂和物质所共同决定的,从灵魂的方面来看,人是位格,从物质的方面来看,人是个人。只有将位格与个人结合起来,人才能获得完整的本质,才能作为完整的人而实存。到这里,马里坦的实存与本质观念如何为其位格主义建立理论基础的原理已经得到了一个基本的表述。研究表明,马里坦形而上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了存在的丰富性,从存在概念中进一步阐发出了实存与本质这两个概念,并以实存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线索为他的位格主义理论为提供了证明。因此,马里坦的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的存在着本体论的一贯性,正是这种一贯性使得马里坦的实存主义得以建立起来。马里坦实存主义区别于其他实存主义体系的鲜明特征就是有神论和坚持实存与本质的统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里坦论文参考文献
[1].徐瑾,马雪莲.从马里坦位格思想反思康德“理性存在者”之缺陷[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
[2].赵毓珩.实存与本质—马里坦位格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8
[3].徐瑾.马里坦论人道之殇[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7
[4].徐瑾,冯露.马里坦“位格”理论探析[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6
[5].林庆华,唐冬梅.论雅克·马里坦的新托马斯主义人学与教育思想[J].宗教学研究.2015
[6].徐瑾.位格与完整:马里坦人道主义思想探微[J].文化发展论丛.2013
[7].余雅晶.上帝能为你做什么[D].浙江师范大学.2013
[8].徐瑾,戴茂堂.主体间性:胡塞尔与萨特、哈贝马斯、马里坦的比较[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1
[9].常生龙.给教育找一个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
[10].陈兆明.马里坦“完整人道主义”思想探析[D].华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