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前辈学者在仡佬语方言划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仡佬语的源流脉络,将仡佬语方言的划分工作分解为划类和归类两个步骤,整合各类划分标准,以较为丰富的仡佬语料为支撑,综合运用历史语言学、方言学、民族学、分类学、语言接触等多学科的成果,以历史比较等方法对仡佬语方言进行全面划分。本文的方言划类标准是各仡佬语点自称词所代表的高度核心词的语音对应,即原始仡佬语*qr-(*Gr-)声类在现今各语点的创新。这条标准可概况为一个特征词(“仡佬族”),三个高度核心词(“头”“家”“路”),一条语音对应律,另外参考一组词汇的异同关系(“人”和“仡佬族”的异同)。按照这条标准得到的划类结果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桥上、比贡、龙家、红丰、龙里为一组,主要表现为擦音;湾子、新寨、洞口、打铁寨为一组,主要表现为小舌音、复辅音(大狗场的流音是从湾子阶段演化而来的,清晰可见);三冲、坡帽、麻垇等为一组,表现为软腭塞音或流音,没有小舌音;居都、老寨等为一组,表现为“前喉塞+流音”(?)1-。据此可以划出阿欧、稿、哈给、多罗四类方言。这个划类体系与多项标准的归类结果大体相符,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本文也进行了初步的解释。试图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分类逻辑与多项标准的统一,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的统一。本文的结论总体上维护贺嘉善(1983)和张济民(1993)的框架,沿承贺嘉善(1983)的自称命名方式,但对桥上、尖山、麦巷、打铁寨、洞口、板栗湾、猴子田、红丰、麻栗坡红仡佬、越南红仡佬、越南白仡佬、越南青仡佬进行了调整或补充。本文还在方言划分的基础上划分了次方言或土语,其主要依据是各语点的语音创新,如鼻音声母的塞音增生、鼻尾增生,齿音咝化、唇音轻化、流音塞化、元音高化,辅音卷舌化等音变,这些创新对于仡央语或侗台语的历史比较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的方法借鉴了国内学者的成果,也汲取了国外学者的长处,所涉材料应该是历来最丰富的。对于一些语点极为有限的材料,本文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普遍流行削民语之足适汉语之履的今天,本文的探索稍具逆游从之的意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位老人与一座博物馆[J]. 华人时刊 2009(11)
- [2].军队后勤先驱——张济民[J]. 党史纵横 2014(10)
- [3].一位老人与一座博物馆[J]. 下一代 2009(Z2)
- [4].九旬老人和他的博物馆[J]. 中国老区建设 2012(01)
- [5].乡村九旬老人建起博物馆[J]. 人权 2012(01)
- [6].一帮人与一座博物馆[J].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04)
- [7].中医专家圆梦[J]. 档案时空 2011(03)
- [8].谣言暗战 只收获一地悲凉[J]. 涉世之初 2008(06)
- [9].九旬老人建起“毛主席语录园”[J]. 山西老年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