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信度论文-张素智,陈小妮

信息可信度论文-张素智,陈小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可信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信息,互信息可信度,主成分分析

信息可信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智,陈小妮[1](2019)在《基于互信息可信度的主成分分析数据降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降维就是将数据集从高维特征空间向低维特征空间的映射.传统的主成分分析(PCA)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线性数据降维算法.但是耗时太长,降维结果不够好,同时不能满足实际分类要求.为此,通过引入互信息可信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互信息综合可信度的主成分分析(MIS-PCA)数据降维算法.该算法首先介绍互信息(MI)、相对互信息可信度(MIR)和绝对互信息可信度(MIA)的思想;然后根据MIA和MIR求解互信息综合可信度(MIS),利用互信息综合可信度进行特征筛选;最后再运用PCA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降维,并将降维后的数据采用KNN、SVM算法进行分类.对比PCA、E-PCA算法,通过试验表明该方法的降维结果较好、分类精确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世文,王一迪,郑夏[2](2019)在《可信度的博弈:伪健康信息与纠正性信息的信源及其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空间中泛滥的伪健康信息,生产与传播纠正性信息是消解其危害的重要途径。运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文本分析,从可信度的角度研究二者的信源构成与叙事(N=1532)发现:伪健康信息更多地采用了个体网民信源,还有一些信息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源,但也不乏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纠正性信息较多地使用了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诉诸增强其权威性与可信度,但亦存在无明确信源的情况。伪健康信息在时空上以"遥远的伪装"与"时间的证明"为策略,运用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及其不同的组合伪装自己。从信源角度辨识与求证伪健康信息是可行的,而纠正性信息需要重视信源叙事的情感维度。(本文来源于《全球传媒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国佳,郭勇,沈旺,潘梦雅[3](2019)在《基于在线评论的网络社区信息可信度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提出基于在线评论的网络社区信息可信度评价方法,为信息治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过程]构建基于在线评论的网络社区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AHP理论确定指标权重;利用LSTM模型对评论情感分类,采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模型融合情感分类数据作为指标量化计算方法。以知乎网络社区为例,从3个角度计算网络信息内容的可信度:经过筛选的具有可信观点评价的在线评论、所有在线评论、调查问卷。[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可信观点评论的可信度排序与基于调查问卷的可信度排序基本一致,说明利用在线评论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9年17期)

叶翔,莫云凌[4](2019)在《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分析信息构建理论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文献类型、文献档次、作者知名度等3个方面介绍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并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进行了探究,最后构建了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23期)

宋士杰,赵宇翔,宋小康,朱庆华[5](2019)在《互联网环境下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Web 2.0时代网络健康信息体量的激增,人们普遍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质量产生忧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失真健康信息存在于互联网中,对信息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对消费者的健康知情决策带来潜在威胁。消费者在失真健康信息误导下所作出的健康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理解消费者对网络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公民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促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别从信息特征与个体特征视角归纳出消费者对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若干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利用信息话题与信息表征框架两个维度,选取八则失真健康信息作为问卷阅读素材,在对健康素养的测量上借鉴并汉化了国际通用的最新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信息特征方面,失真信息的表征框架与信息话题对消费者可信度判断有显着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在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素养等因素对消费者失真信息可信度判断具有显着影响。图1。表4。参考文献61。(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悠然[6](2019)在《倾向性有损信息可信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华盛顿7月11日电(王悠然)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们对含有倾向性的信息与虚假信息会进行明显区分,但两者都会被视为不可靠。美国《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期刊7月8日在线发表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理查德·E.佩蒂(Richard E(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2)

王玉龙,董志明,彭文成,王晓方[7](2019)在《基于融合先验信息的仿真交互可信度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行为可信是分布式LVC (Live Virtual and Constructive)仿真系统可靠运行和正确推进的基础。针对交互行为可信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贝叶斯框架下的基于融合先验信息的仿真交互可信度模型。明确了交互一致和交互可信度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交互可信判断模型;通过引入继承因子,确定不同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对分布式LVC训练仿真系统的历史信息和专家经验等先验信息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交互信息测试和交互可信判断,运用贝叶斯方法得到交互可信度的后验估计。该方法可以较低的系统负载,来保证实时可靠地监测交互可信度,为分布式LVC训练仿真系统可信度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余新兵[8](2019)在《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的语篇信息成分分析途径——一项前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证言可信度研究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计算语言学家在内的许多研究人员关注,但目前的成果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Yuille呼吁证人证言可信度研究需要跨学科、多维度的合作。从语篇信息分析的角度,运用实证的、量化的方法,初步证明语篇信息分析可以将真实证人证言与虚构的证人证言区分开,为综合性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机制开辟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9](2019)在《基于数据起源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对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得以高速的交换和传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网络社交活动中,用户即是信息的创建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用户的匿名身份,使得大量的虚假信息得以在网络上疯传,从而降低了社交网络信息质量,信息的真实性也遭到了质疑,而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能够为用户乃至互联网提供具有高价值的知识资源,因此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可信度高的信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起源可以帮助追踪数据的来源,有效的记录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动态信息并评估数据质量以及可信度,使用户清晰地了解到信息的来龙去脉,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是否采用该信息内容。本文以知乎信息为研究起点,采用数据起源方法从信息传播路径、用户以及媒介这叁个角度对知乎信息以及其上下游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本文首先对数据起源和信息可信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对数据起源的模型,不同的社交媒体信息特点、各个平台的用户行为特征以及信息可信度的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2)构建社交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确定用户可信度评估指标和媒介权威性大小,根据选取的知乎信息跨平台传播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话题,构建数据起源的PROV模型,对传播过程所涉及的实体、活动、代理、时间等采用RDF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进行存储及有效性验证。(3)抓取网络场景中知乎信息传播路径上所涉及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个人完整信息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数据,对指标实际值进行预处理,从用户信息的完整度、个人认证和成就、活跃度、交际广度四个指标计算出用户的可信度值。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权威性进行评估。(4)通过计算传播路径上用户节点的可信度和平台权威性数值,从而得出所选取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的可信度值,并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5)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成果为信息可信度评估以及改善平台信息质量的方法上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谷风引[10](2019)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双路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应急信息来源渠道。应急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应急信息来源混乱,很可能加重事件造成的损失,给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社交媒体中突发事件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构建应急信息质量二阶模型与应急信源可信度二阶模型,并以应急信息质量为中枢路径、应急信源可信度为边缘路径、认知评价与情感体验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双路径理论模型,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应急信息质量、应急信源可信度与用户应急信息传播行为之间的联系。(2)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均显着正向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对应急信息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社交媒体用户对应急信息的认知评价与情感体验均显着正向影响用户的应急信息传播行为,且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二阶模型均具备合理性。(3)结合社交媒体环境与理论模型结果,选择信源与用户作为仿真主体进行基于社交媒体的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双路径信息传播仿真研究,在验证仿真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调节各个参数值进行仿真实验,观察仿真模型运行结果的变化,发现应急信息质量、应急信源可信度、用户知情意愿、信源连接用户数量与应急信息及时性等都对应急信息传播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且应急信源可信度对应急传播的影响略大于应急信息质量对应急信息传播的影响。(4)基于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多元融合的应急信息发布渠道、提供个性化的应急信息服务、建设科学高效的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基于用户可理解性的应急信息、构建提高用户知情意愿的应急信息传播策略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4)

信息可信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网络空间中泛滥的伪健康信息,生产与传播纠正性信息是消解其危害的重要途径。运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文本分析,从可信度的角度研究二者的信源构成与叙事(N=1532)发现:伪健康信息更多地采用了个体网民信源,还有一些信息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源,但也不乏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纠正性信息较多地使用了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诉诸增强其权威性与可信度,但亦存在无明确信源的情况。伪健康信息在时空上以"遥远的伪装"与"时间的证明"为策略,运用专业信源与官方信源及其不同的组合伪装自己。从信源角度辨识与求证伪健康信息是可行的,而纠正性信息需要重视信源叙事的情感维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可信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素智,陈小妮.基于互信息可信度的主成分分析数据降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世文,王一迪,郑夏.可信度的博弈:伪健康信息与纠正性信息的信源及其叙事[J].全球传媒学刊.2019

[3].国佳,郭勇,沈旺,潘梦雅.基于在线评论的网络社区信息可信度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

[4].叶翔,莫云凌.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

[5].宋士杰,赵宇翔,宋小康,朱庆华.互联网环境下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

[6].王悠然.倾向性有损信息可信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王玉龙,董志明,彭文成,王晓方.基于融合先验信息的仿真交互可信度评估方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9

[8].余新兵.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的语篇信息成分分析途径——一项前导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张婷.基于数据起源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D].山西大学.2019

[10].谷风引.基于社交媒体的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双路径模型研究[D].南昌大学.2019

标签:;  ;  ;  

信息可信度论文-张素智,陈小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