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攻击性个性特征与骨骼肌力量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从生物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分析。专项运动特征与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具备适合某项运动项目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才有可能在所对应的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心理选材就是要选择具有适合某项运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来训练。当今的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的攻击行为时常发生,攻击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在心灵和身体上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然而,是否因为运动员具有这种强烈的攻击欲望才使其具备超人的运动才能呢?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好斗、爱惹事的运动员大多都具备很好的力量素质,他们是由于力量强大了才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欲,还是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欲而使他们在训练时使力量大大增强,这是本文要论证的主要问题。目前关于攻击性和力量表现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探索以药物诱导产生攻击性的大鼠来进行快速力量训练,试图阐明攻击性与力量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其生物学机制。为运动员心理选材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SD雄性健康大鼠32只,体重160~180g。所有大鼠都是单笼饲养在塑料笼内,动物室温度23℃±2℃,湿度40%~60%。动物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G)8只,攻击模型组(AG)8只,快速力量训练组(FG)8只和攻击快速力量训练组(AFG)8只。大鼠攻击模型的建立是:给大鼠皮下注射Apomorphine(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注射量为1.0mg/kg。将注射过药物的大鼠立即随机配对放在一个35×35×55cm的玻璃器皿中进行行为学观察,5min后大鼠都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大鼠的快速力量训练采用自制跳笼进行跳跃训练,隔天训练一次,训练7周。所有组大鼠都用20%乌拉坦腹腔麻醉后取材。本实验检测了大鼠的最大等长收缩力反应肌肉收缩功能的指标;检测了血清CK、T、C等反应内分泌水平的指标;检测了大鼠腓肠肌纤维类型的面密度、横断面面积和形态学指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攻击行为干预能够明显提高大鼠的活动能力和快速力量训练时的运动能力。(2)药物Apomorphine诱导的大鼠攻击性模型可行,产生攻击性行为后能进行正常的快速力量训练,可以用于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快速力量训练模型的可行性,只是负荷量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地定量。(3)快速力量训练及攻击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大鼠的绝对最大等长收缩力和相对最大等长收缩力,能够提高大鼠骨骼肌快速收缩的能力。(4)攻击行为与快速力量训练双重干预下大鼠血清CK值有下降趋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训练造成的大鼠骨骼肌损伤现象。(5)攻击性干预降低了人鼠血清T值,而攻击性干预后再进行与快速力量训练组相同强度的训练后血清T值升高了,说明攻击性干预可能使大鼠的身体机能提高了。快速力量训练组大鼠的T值下降,说明该组大鼠的身体机能可能下降,运动强度偏大。(6)同样的训练条件下,攻击行为干预后训练的大鼠血清C值要低的多,攻击行为与快速力量训练双重干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分解代谢的速率。(7)本实验中快速力量训练使大鼠血清T下降,C水平上升,T/C的值下降,说明快速力量训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鼠体内合成代谢下降、分解代谢加强,从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可以得出长期的快速力量训练可能造成了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导致过度训练。(8)快速力量训练及攻击行为双重干预使大鼠Ⅱ型肌纤维横断面积和面密度值都发生显著性增加,这说明Ⅱ型肌纤维发生了选择性增大。结论:攻击行为与快速力量训练双重干预能够使Ⅱ型肌纤维横断面积和面密度值增大,增大了大鼠的最大等长收缩力,提高了大鼠的快速力量。攻击性和快速力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攻击行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鼠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具体的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练习者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J]. 武术研究 2017(02)
- [2].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初中生欺负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6)
- [3].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分子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9(04)
- [4].青少年粉丝言论攻击行为的差异性分析[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0(03)
- [5].中国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1)
- [6].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7(02)
- [7].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3)
- [8].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13)
- [9].追踪方法学在精神科高风险攻击行为防范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05)
- [10].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16(03)
- [11].我国2004—2014年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04)
- [12].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 西部皮革 2016(14)
- [13].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02)
- [14].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6)
- [15].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5)
- [16].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5)
- [17].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03)
- [18].如何改善幼儿攻击行为问题[J]. 青春岁月 2017(23)
- [19].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 智富时代 2016(S1)
- [20].幼儿模仿性攻击行为浅析[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12)
- [21].愤怒的小孩——浅议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新教育 2016(24)
- [22].3~6岁儿童身体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05)
- [23].家有顽童难管教 改变方法莫暴力[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7(05)
- [24].浅析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及其应对策略[J]. 青春岁月 2017(09)
- [25].校园欺凌的思考及干预[J]. 教师 2017(17)
- [26].大学生群体的关系攻击行为分析[J]. 学园 2017(02)
- [27].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杜绝“校园霸凌”[J]. 农家书屋 2017(06)
- [28].怎样对待青春期男孩常见的攻击行为?[J]. 青春期健康 2015(09)
- [29].正确处理儿童攻击行为[J]. 好家长 2009(20)
- [30].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相关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