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现象

反思“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现象

钟建云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对农村学校校园不断发生的打架现象深感忧虑。忧虑之余,笔者对乡镇农村学生易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作了反思,以期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校园暴力;“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原因;反思

中学生频繁打架现象是中学校园的一大毒瘤,在此毒瘤未找到特效药的情况下,又出现了病变。以前中学生打架总是有迹可循:误会、口角之争、哥们义气……现在中学生打架就简单多了,因为看他(她)不顺眼,所以打他(她)。九年级学生把一名素不相识的七年级学生打了一顿,原因是他的头发太难看了,看其不顺眼;放学路上中学生对几个小学生拳打脚踢,原因是他们讲话太大声了,看其不顺眼;几个女同学围着一个女同学殴打,原因是她穿的衣服太时髦了,看其不顺眼……“看人家不顺眼”成为了理直气壮地打人的理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中学生为什么那么容易看人家不顺眼?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过度地溺爱导致过度的自我,过度自我加剧自我反叛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全家人都以他为中心,家庭所有重大决策首先考虑的是子女,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家庭溺爱加纵容使其迷失了自我,不知道何谓社会的公义、道德,只是凭个人好恶来指挥自己的行动,完全缺乏理性认知和个人意志力,更加不可能奢求他们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众所周知,青春叛逆期是每个青少年发展的必经阶段。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在转型期的中国,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下,这种心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更大。学校学习压力大,素质教育天天在喊,但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德育工作相对滞后一些意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导致青少年抗压能力差,家里带出来一些不良心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心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畸形,这种畸形的心理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怪异行为,轻则极度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重则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所以,中学生因看不顺眼而打人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众心理导致盲目模仿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人云亦云、“随大流”。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可塑性强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中学生因看不顺眼而打人,与学习、模仿是有很大关系的。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模仿的影响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大量的警匪片、战争片、涉案片、武侠片等充斥着荧屏。值得注意的是,影视传媒中的暴力经常被理想化、被美化,被描绘成充满个性、解决问题的的捷径、甚至不受法律管束的行为;青少年看到后,就会在心理上对这些被美化了的暴力行为产生一种向心力,于是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争相效仿。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五个高中篮球队员,他们个个是坏孩子:考试不及格、爱打架、早恋。如曾风靡港台、大陆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除了青春、浪漫的爱情和无厘头的男女主人公外,剧中F4富豪子弟我行我素,任性妄为,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更令许多青少年羡慕不已,甚至竟大加模仿。社会传递的多元信息带来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再加上社会传媒的不正确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

在学校,打架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很容易引发骨牌效应,产生从众心理。正是社会传递的一些错误信息,使学生以敢打架能打架为荣,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为荣,于是,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现象也就慢慢流行起来了。

三、乡镇农村教育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问题突出

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总人数中,“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我校为例,1600名学生中,以上两类学生大概有650人。“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大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多数是爷爷奶奶),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而且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可能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外来工子女”属于一个外来群体,在开放程度不是很高的乡镇农村,往往很容易受到排挤。因此,“外来工子女”同样缺乏归属感、认同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乡镇农村学校教育却给予了忽视。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多数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方面的教育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更悉心的关怀。当“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比重不断加大,就相当于在乡镇农村中学埋下了定时炸弹。只要给予必要的导火线,校园暴力就会必然发生。于是,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也就理所当然了。

总之,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颗毒瘤,“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歪风应坚决铲除。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努力地付出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祝芹源.社会转型期高校道德教育现状分析[J].才智,2011(26).

[2]王红梅.中学生叛逆心理浅析[J].文理导航,2011(9).

[3]张千山.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0(6).

[4]钟剑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2(1).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中学

邮政编码:516131

标签:;  ;  ;  

反思“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的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