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诗性文化论文-李颖利

江南诗性文化论文-李颖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江南诗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宋人文思潮,江南体系,文学性,文化变迁

江南诗性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利[1](2019)在《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文学圣地,这里的文学色彩丰富,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甚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空气都包含着一种诗情画意。江南也因其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在盛唐、南北宋时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在此吟诗作画,成为众多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之地。在这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江南一带也就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江南体系文化,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演变,流传至今。本文主要针对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进行浅析解读,以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莉[2](2019)在《“十灯互照”的江南之美——评《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地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教授新出版的专着《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以鲜明的吴越之地域特色为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增添了光彩,其重视并提炼出江南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并对江南文学世界和文化情状作出了较深入与精彩的描摹,全书以十个侧面之灯,映射十方江南诗性之美,期冀照亮周边闪烁江南春秋。(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1期)

杨经建,王蕾[3](2017)在《江南文化的诗性本质与母语文学的重构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对江南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上,那么,江南文化更类似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正是在循环往复的文学叙事中江南文化得以逐渐定型,而表述这种"文化诗学"的便是汉语言母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批出类拔萃的江南作家在江南文化的话语谱系中再度彰显了文学创作与母语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江南文学由此而展示出一种高级、精致、唯美的母语文学形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转型中,江南文化特有的诗性本质给予母语文学重构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动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张丽芬[4](2017)在《论常州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州滑稽戏是中国剧坛的奇葩,作为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业已成为江南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诗性文化特征体现为常州滑稽戏强烈的文学性、重抒情而轻戏剧冲突的诗性气质及善于以儿女情长为切入点传达社会变革的时代主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7年01期)

唐琦[5](2016)在《在杏花春雨中聆听吴侬软语——试论地域审美中的江南诗性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富含诗意,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灿烂丰富的文化史上以其独特精致的审美方式闪耀光芒。无论杏花春雨,还是吴侬软语,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纯粹的审美尺度,在物欲横飞的大众消费时代,如何保护与开放好精致纯粹的审美资源,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认真思考。(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16期)

陈春子[6](2016)在《南派二胡艺术与江南诗性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政治、宗教、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形地貌多样,很多山川湖海成为中国文化版图的自然分界线;江南诗性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曾长期受到北方齐鲁道德文化的压制,但自魏晋时代以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精英文化在长江流域渐渐生根开花,历经唐宋明清长盛不衰,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江南诗性文化。在江南诗性文化氛围下,南派二胡艺术是如何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二胡流派之首的?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秉承了江南诗性文化特质并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的?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议题。文章通过叁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根据刘士林先生提出的江南诗性文化概念和研究方法追溯江南诗性文化的开端与文化核心;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二胡艺术历史沿革的追溯讨论南派二胡艺术的发展必然,以及以朱昌耀为代表的新南派二胡的崛起;第叁部分,通过对朱昌耀及其作品的分析讨论江南诗性文化与南派二胡艺术的影响与相互融合。(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春子[7](2015)在《江南诗性文化与南派二胡的审美气韵》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文化与艺术往往共生共存、互相影响。江南文化的特点,从地理的角度来说,让人们无时不把江南与"水"字联系在一起,而生活在江南的人们个性中似乎总流淌着水的灵性与柔美。在这样的诗性文化环境中孕育出的南派二胡,作品选题多半以描摹自然风光、吟诵民俗风情、吐露个人情愫为主,这样的创作题材就决定了它的审美格调。作品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风格细腻、精致,多采用五声调式,音乐旋律悠扬、明朗,演奏时也要求音色柔美、清亮,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情感,闪耀着诗性的浪漫色彩,成为东方艺术审美国度的一朵奇葩。(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5年12期)

黄健[8](2015)在《展现生命自由情怀的诗性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抒情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使现代抒情文学创作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出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显示出在江南文化影响下,现代作家的创作总是蕴涵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所需要的巨大情感力量,并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起到了支撑着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作用。(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5年09期)

汪建华,汪润泽[9](2015)在《擦亮“江南诗山”文化名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7次登临敬亭山,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敬亭山,现在建设得如何,将来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全长3700米的敬亭诗径,一期建设太白独坐楼、天际阁、丹梯亭、湖光亭、邀月亭等7个亭楼,(本文来源于《江淮时报》期刊2015-09-15)

徐颢芳,傅蓉蓉[10](2015)在《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解析——以天台山国清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文化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主要是指江南文化中发达的审美要素以及江南人的审美生活方式。江南诗性文化具有雅致、自由、灵动、超脱的特质。国清寺因地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驿站天台山,又常为文人墨客所吟咏歌颂,因此极具江南诗性文化。本文试从国清寺的意境营造、植物造景,景观小品叁个角度解析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并试图将国清寺佛寺景观的审美感受运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5年05期)

江南诗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吴地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教授新出版的专着《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以鲜明的吴越之地域特色为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增添了光彩,其重视并提炼出江南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并对江南文学世界和文化情状作出了较深入与精彩的描摹,全书以十个侧面之灯,映射十方江南诗性之美,期冀照亮周边闪烁江南春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南诗性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颖利.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解读[J].北方文学.2019

[2].刘莉.“十灯互照”的江南之美——评《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J].大众文艺.2019

[3].杨经建,王蕾.江南文化的诗性本质与母语文学的重构和发展[J].河北学刊.2017

[4].张丽芬.论常州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征[J].文学教育(上).2017

[5].唐琦.在杏花春雨中聆听吴侬软语——试论地域审美中的江南诗性文化[J].山西青年.2016

[6].陈春子.南派二胡艺术与江南诗性文化[D].苏州大学.2016

[7].陈春子.江南诗性文化与南派二胡的审美气韵[J].美与时代(下).2015

[8].黄健.展现生命自由情怀的诗性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抒情文学[J].江汉论坛.2015

[9].汪建华,汪润泽.擦亮“江南诗山”文化名片[N].江淮时报.2015

[10].徐颢芳,傅蓉蓉.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解析——以天台山国清寺为例[J].设计.2015

标签:;  ;  ;  ;  

江南诗性文化论文-李颖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