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分别对淀粉、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并将接枝共聚物应用于模拟高岭土废水的处理,主要实验内容与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Span80+Tween6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在4.3-6.2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在4%-8%之间,油水体积比在1-1.6之间,可形成较为稳定的反相乳液体系。2)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反相乳液体系中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并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FTIR、SEM与XRD对淀粉接枝物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3.451mmol/L、反应温度为50℃、单体淀粉质量比为1.54:1的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与接枝率分别为93.06%、54.4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07万。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已成功与淀粉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丙烯酰胺接枝到淀粉分子表面,降低了玉米淀粉的结晶程度。3)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活化玉米淀粉,对活化玉米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使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反相乳液中引发活化淀粉制备了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采用FTIR、SEM对淀粉接枝物性能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球磨时间、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球磨时间1.57h,[(NH4)2S2O4]=2.39mmol.L"1, [NaHSO3]=1.695mmol.L"1,单体淀粉质量比为2.14:1,反应温度为51.20℃,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分别为97.01%±0.96%,65.92%±1.06%与85.2%±0.2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94.9万。淀粉经球磨活化处理后,淀粉颗粒的内部和表面破损,玉米淀粉结晶度下降,结晶区逐渐转化为无定型区,淀粉的反应活性提高,接枝共聚反应同时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与内部。4)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角度对接枝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接枝动力学方程:Rp∝[(NH4)2S2O4)] 0.571 [NaHSO3] 0.571 [St]0.592 [M]1.18[Span80]0.592 [Tween60]0.523 [Op10]0.523该动力学方程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相符。5)编写二维扩散限制凝聚DLA模型与具有一定凝聚概率的集团扩散限制凝聚DLCA模型的matlab程序,以模拟絮体的形成与生长过程。DLA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半径法计算模拟絮体获得的分形维数在1.30-1.77之间。随着模拟粒子的增加,分形维数呈现上下随机波动,整体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DLCA模拟结果表明:盒子法计算模拟的较大絮体平均分形维数在1.341-1.551之间。随着循环步数的增加,单个粒子的数目不断减少,簇团数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于已凝聚的簇团与其他粒子或簇团之间存在屏蔽效应,致使絮体呈现内部致密、外部疏松结构。6)采用制备的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聚合氯化铝互配,处理模拟高岭土废水,考察聚合氯化铝用量、St-g-PAM用量、混凝温度与pH值对浊度去除率、絮体分形维数、絮体粒径大小的的影响,结合显微拍摄与图片处理技术,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真实絮体的结构体现出自相似性与随机性,具有分形特征。絮凝过程的随机性使絮体分形维数与絮体粒径不呈现正相关性。实验确定最佳的絮凝条件为:混凝温度为25℃、pH值为6.5、PAC用量为21.5mg/L与St-g-PAM用量5mg/L,在此条件下,浊度去除率、絮体粒径、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98.05%、0.109mm与1.624。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淀粉基本结构与性质
  • 1.1.1 淀粉介绍
  • 1.1.2 淀粉的性质
  • 1.2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 1.2.1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1.2.2 接枝亲水性单体
  • 1.2.3 淀粉接枝共聚物产物的应用
  • 1.3 反相乳液法聚合应用于淀粉接枝共聚
  • 1.3.1 反相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 1.3.2 反相乳液聚合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性能研究
  • 2.1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制备
  • 2.2 乳化剂HLB计算
  • 2.3 乳液性能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乳化剂的种类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2.4.2 复合乳化剂的HLB配比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 2.4.3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 2.4.4 油水体积比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2.3 工艺流程图
  • 3.2.4 产品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响应面优化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工艺过程
  • 3.4 产物检测
  • 3.4.1 产物的红外谱图测定
  • 3.4.2 产物的XRD测定
  • 3.4.3 产物的SEM测定
  • 3.4.4 共聚物分子量表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活化淀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原理
  • 4.2 活化淀粉制备
  • 4.3 活化淀粉性能测定
  • 4.3.1 粘度测定
  • 4.3.2 溶解度的测定
  • 4.3.3 糊化温度测定
  • 4.3.4 活化淀粉结构检测
  • 4.4 结果讨论
  • 4.4.1 球磨对活化淀粉粘度影响
  • 4.4.2 球磨时间对活化淀粉溶解度的影响
  • 4.4.3 糊化温度的测定
  • 4.4.4 球磨前后玉米淀粉SEM图
  • 4.4.5 球磨前后玉米淀粉XRD图
  • 4.5 结论
  • 第五章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 5.1 实验原理
  • 5.2 丙烯酰胺精制
  • 5.3 单因素实验
  • 5.3.1 引发剂的选择
  • 5.3.2 球磨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4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5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6 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7 单体淀粉质量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3.8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5.4 响应面分析
  • 5.4.1 实验设计
  • 5.4.2 结果分析
  • 5.5 产物检测与分析
  • 5.5.1 红外检测
  • 5.5.2 SEM检测
  • 5.5.3 接枝共聚物分子量表征
  • 5.6 结论
  • 第六章 活化淀粉反相乳液聚合接枝动力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活化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
  • 6.1.2 聚合速率的测定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引发剂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2 淀粉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3 丙烯酰胺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4 复合乳化剂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5 反应温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 6.3 聚合反应热力学研究
  • 6.4 聚合动力学机理探讨
  • 第七章 絮体仿真模拟
  • 7.1 实验原理
  • 7.2 实验仪器与软件
  • 7.3 DLA模型模拟絮体生长过程
  • 7.3.1 絮凝体DLA模型程序说明
  • 7.3.2 DLA模型算法
  • 7.3.3 程序说明
  • 7.3.4 分形维数
  • 7.3.5 DLA模型模拟不同凝聚粒子絮体结构
  • 7.3.6 絮体分形维数计算
  • 7.4 DLCA模型模拟絮体生长过程
  • 7.4.1 模拟变量说明
  • 7.4.2 DLCA模型算法
  • 7.4.3 模拟结果分析
  • 7.5 絮体形成过程探讨
  • 第八章 絮凝剂复配处理高岭土废水的响应面优化
  • 8.1 实验原理
  • 8.2 主要设备及原料
  • 8.2.1 主要设备及仪器
  • 8.2.2 主要原料
  • 8.2.3 絮凝实验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3.1 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8.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分析
  • 8.3.3 最佳条件分析
  • 8.3.4 实验讨论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在造纸中应用[J]. 黑龙江造纸 2010(03)
    • [2].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用于漂白废水处理[J]. 纸和造纸 2008(05)
    • [3].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吸附铜离子性能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4(02)
    • [4].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2(02)
    • [5].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J]. 安徽化工 2020(04)
    • [6].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制备研究进展[J]. 黑龙江造纸 2015(04)
    • [7].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制备工艺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 2010(12)
    • [8].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制备及在造纸中的应用现状[J]. 湖南造纸 2015(04)
    • [9].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吸附甲基橙的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4(06)
    • [10].纸材料用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与表征[J]. 包装学报 2012(02)
    • [11].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在纸包装材料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09(06)
    • [12].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研究[J]. 化工时刊 2019(05)
    • [13].淀粉接枝聚乙烯胺捕集剂的合成与吸附性能[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0(04)
    • [14].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在造纸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5(12)
    • [15].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 印染助剂 2016(08)
    • [16].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应用研究[J]. 应用化工 2017(12)
    • [17].一种新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合成及表征[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07)
    • [18].淀粉接枝改性研究进展[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09(02)
    • [19].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J]. 应用化工 2009(09)
    • [20].反相悬浮共聚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1].玉米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的制备研究[J]. 现代盐化工 2018(04)
    • [22].论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工艺优化[J]. 科技传播 2013(24)
    • [23].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华东纸业 2015(06)
    • [24].高锰酸钾引发双水相中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J]. 精细化工 2010(04)
    • [25].淀粉接枝丙烯酸酯用作干强剂的研究[J]. 湖南造纸 2009(02)
    • [26].盐水体系中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焦化废水处理性能的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3(11)
    • [27].淀粉接枝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体系的应用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28].淀粉接枝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09(02)
    • [29].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工艺研究[J]. 化工时刊 2014(05)
    • [30].淀粉接枝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天津化工 2012(01)

    标签:;  ;  ;  ;  

    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