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探索分析

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探索分析

武警后勤学院学兵二大队天津300162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节奏的整体步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加快。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们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不小的威胁。从当前形势来看,工作给予我国公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公众心理健康整体不容乐观。因此,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近些年来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公众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在身心方面显现出来。媒体中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重度精神病患者数量增加的报道比比皆是。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整体上来看,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我们知道,抑郁症都是由轻度抑郁情绪引起的。事实上,如果大部分患者在轻度抑郁时期就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就能得到缓解,从而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然而由于我国对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还尚未健全。面对公众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部门应认识到这一形势的紧迫性,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做出进一步探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我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了如下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

“心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是根据“健康素养”的概念所引申出来的。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焦尔姆教授于1997年所提出。他认为,心理健康素养即是指人们认识、处理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认知及能力。其中包括的内容有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能力、处理心理问题态度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就目前而言,关于心理健康的素养的调查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逐步展开。这些国家建立的心理健康素养评定体系均建立在焦尔姆教授提出的“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又结合本国心理健康的具体国情所制定,并以此为测量工具展开调查研究。他们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到本国国民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且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我国卫生部在2008年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公告,其中公民健康素养的内容共66条,但这其中仅有3条内容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素养。由此可见,生理健康仍然是公众健康素养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卫生部也于之后根据公告的内容制定出了我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价体系,并对此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由于问卷中涉及到的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很少,所以公众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认知也十分浅显。这就造成了在之后的调查研究中,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集中于公众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上,而对于如何处理和预防心理问题等更深层次的认知方面,还是十分欠缺的。

近些年来,心理健康素养在公众健康素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对于这一位问题的调查研究也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素养体系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除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外,还包含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及态度这一方面。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

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除包含对基础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外,也涉及了对心理问题的识别。毫无疑问,心理健康知识是心理健康素养的基础,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公众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常识阶段,对于一些较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并高。人们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及进行心理治疗的必要性。

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调节和专业求助两种途径。顾名思义,专业求助指当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向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请求帮助。自我调节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倾诉、转移等方式进行疏导。关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关系。只有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对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有效指导。比如,如果我们对心理健康机构、心理服务热线有所了解,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心理问题时,都能够及时发现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问题一项十分必要的手段。

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识别分析以及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上。可想而知,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影响着其对于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识别以及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心理问题仍然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很多人把他人的抑郁情绪归结于矫情、想太多等状态,从而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一再被忽视;而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则将他们归类于“疯子”,总带“有色眼镜”进行评判。因此,造成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害怕被歧视不敢去治疗,从而使自己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态度存在的偏见也成为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一大障碍,影响着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氛围。相关宣传部门应抓住重点,逐步改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人们才能对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渗透的过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对公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公众对于自身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有效分析和倾诉后往往能得到有效缓解,心理健康素养也在逐步提高。这些成果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对于本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民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西方国家的这一成果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国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对我国国民的实际心理状况作相关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建立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体系,从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珺,李大光.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探索研究[A].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12(02)

[2]何薇.公民科学素养研究在中国的十九个春秋[A].中国科普研究所.2008(04)

标签:;  ;  ;  

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探索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