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 姚雅欣
导师: 高策
关键词: 梁启超,科学文化,学理层面,实践层面,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
文献来源: 山西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科学与人文的疏离与探索二者和谐发展的进程一样长。长期以来,如果说科学家的人文气质已渐为关注并有所揭示的话,那么人文学者科学意识的淡薄仍是当今学界面临的困窘之一。研究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和实践,意在为沟通人文学者与科学文化的联系提供参考。 文章从梁启超为人瞩目的“百科全书式”思想中,选取“科学文化”这一少为人关注却极具时代性的主题,在梳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科学文化经历的进程中,探寻其生成、演变的源流(第一章、第二章),阐释梁启超科学文化的思与行(第三章、第四章),得出作为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并籍此反思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文化的生存境遇(第五章)。意在从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中认识中国科学文化之起始,获得培育科学文化和建设现代化的启示。 第一章在明确19世纪80年代前后晚清中国与西方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存在霄壤之别、科学与职业科学家在中国尚为空白的背景下,从童年梁启超强烈的科学意识萌芽切入,阐述他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走出以经学、贴括、训诂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渐入具有世界视野与现代知识、注重精审推理与逻辑思维、激发创新精神的“近代新学”殿堂,为他进一步择审与汲取科学文化做了必要的文化铺垫和心理准备。 第二章在揭示梁启超自然观与哲学思想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透过他对“科学入侵哲学”思潮的认识,通过他迎拒进化论、相对论思想的案例分析,指出20世纪初世界科学、哲学思潮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最直接有效的来源。通过进化论,梁启超抛弃了封建传袭的“三世说”,形成连通现在、历史与未来的全新时空观,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为在真实的世界图景下审视世界与中国提供与之匹配的认知结构。他的进化观历经由20世纪初主张“力本论”主导的生存竞争,到20年代认识到在人类“曲线型的进化史”,向主张调适渐进和注重道德、情感、精神、审美等人本要素进化的转变。通过相对论他领悟到相对性原理、知识的可错性与无限性,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文化观,对《中国历史研究
论文目录:
图示导读2-1
图示导读2-2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研究何以可能?
一、“科学文化”·“知行”的文中之意
二、科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启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本选题立意与创新要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五、长时段看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传统文化空间中梁启超科学文化意识的浮出
第一节 19世纪晚期的科学文化:中国与世界霄壤之别
一、19世纪晚期世界科学的主题
二、19世纪晚期中国科学的濡滞
第二节 从传统旧学中萌生的科学文化意识
一、追问四时:童年科学意识的萌芽
二、在中学传统内疑古开新
三、新学运动中的科学文化潜流
四、从冥想沉思中寻求科学思维
第三节 地图·西学·西文开启接近科学文化的世界视野
一、“视同拱璧”的世界地图
二、李提摩太西学启蒙指向的世界
三、西文指向的世界
四、世界视野中初识自我与文化使命
第二章 导向科学文化的梁启超的自然观与哲学思想
第一节 “动”“群”“变”“革”寓意的自然观
一、向物质世界求宇宙本体
二、“无物无动力”
三、“群”的系统性与辩证性
四、自然观背后的现实关切
第二节 导向科学文化的哲学与“尽性主义”人生观
一、“相反相成”的辩证观
二、“惟心”与“无我”:对主体作用与地位认识的深化
三、“非唯”:开放的文化心态
四、亲历与救赎“科学侵入哲学”的时风
五、“服善而变”与“尽性主义”人生观
案例1:梁启超人文视野中的进化论:从“力本”到“人本”的进化观
一、“进化”与新的历史时空观
二、“革”与“合群”:“力本”的进化
三、转向“人本”的进化
案例2:“非唯”与梁启超人文视野中的相对论
一、结缘相对论:无限且可错的知识
二、融会相对性:“非唯”与“曲线的进化”
第三章 融贯理性与人文气质的科学文化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思想中“科学”语义的嬗递
一、从“格致”到“科学”的独立表述(1896-1911)
二、深化“科学”:从学理到实践(1921-1923)
三、广义的“科学”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中国意义:科学方法与科学传播
一、“思想解放”与“自由批评”:西方科学精神的转译
二、科学精神的中国诠释:“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智识”
第三节 “慧观”·灵感·科学方法:达致科学认识的途径
一、“慧观”:科学认识之始
二、“慧观”依托的科学方法
三、自由意志与灵感之于科学认识
四、“爱”与“美”之于科学认识
第四节 在科学功能有限性之外:信仰与儒学
一、科学勃兴与“物界”“心界”的落差
二、“理性不能变易情感”与“信仰给国民一种防腐剂”
三、“儒学与科学两不相背”
四、对梁启超“反科学”形象的再认识
第四章 科学外史·文化传承: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的实践向度
第一节 科学文化的学术史研究
一、“文化专史”与“学术思想史”层级中的“自然科学史”
二、明清学术史研究中的科学文化取向
第二节 科学文化的社会传播与家族传承
一、传播科学文化与建构“学术社会”
二、科学文化气质家族传承
案例:“家族相似”的科学文化气质——以梁启超建筑情结的传承为例
一、以人文意蕴救治城市现代化之弊
二、建筑的精神与国民气质
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与梁启超建筑情结的传承
第五章 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科学文化视阈中的梁启超
第一节 科学文化:过渡时代的公共主题
一、梁启超身处过渡时代
二、过渡时代显现科学文化的发生力
第二节 梁启超作为知识分子的本色与公共气质的表达
一、寻求“公准”中呈现公共气质
二、在知识分子本色中表达对公共性的关注
三、为公众理解科学:公共知识分子梁启超付出生命实践
第三节 科学文化认识的不足与“校改自赎”的期盼
一、科学文化中西差异与人文背景的局限
二、科学文化知行局限与杨明斋的批判
三、“校改自赎"科学认识之毗谬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2:承诺书
发布时间: 2005-08-31
相关论文
- [1].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 朱圆满.湖南师范大学2002
- [2].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 高月仓.复旦大学2001
- [3].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浙江大学2004
- [4].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 金雅.浙江大学2004
- [5].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 赵冬.山西大学2005
- [6].危机·革命·重建[D]. 段江波.华东师范大学2006
- [7].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 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D]. 罗义华.四川大学2006
- [9].“平生怀抱在新民”[D]. 郑流爱.华东师范大学2007
- [10].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 郭刚.武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