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油楔论文-田再浩,马金奎,路长厚,陈淑江,聂玉龙

螺旋油楔论文-田再浩,马金奎,路长厚,陈淑江,聂玉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螺旋油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静压转台,螺旋油楔,承载能力,优化设计

螺旋油楔论文文献综述

田再浩,马金奎,路长厚,陈淑江,聂玉龙[1](2019)在《新型动静压转台螺旋油楔几何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一种新型动静压回转工作台承载能力,对其动环上端面螺旋油楔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建立摩擦副物理模型并数值求解控制方程,理论计算液膜压力分布及动压承载力等部分润滑性能。以动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以螺旋角、楔深和楔数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使用布谷鸟搜索算法求解优化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最优解分布规律,得到设计变量的最优组合。通过理论计算和CFD仿真比较优化前后的转台动力学性能,印证了文中优化方案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刘莹莹,张德虎,曹春建,王道金[2](2014)在《基于Mixture模型的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轴承流体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螺旋油楔动静压滑动轴承叁维CFD(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模型。在计入润滑介质温黏效应的情况下,采用Mixture模型对新型轴承进行了汽液两相流的数值计算,计算得出了不同油腔螺旋角下轴承油膜的压力、温度及汽相油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螺旋角与偏心率对轴承承载力、平均温升及汽相比例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4年07期)

杨莹,代靖华[3](2014)在《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边界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超高速条件下,润滑油膜极易产生破裂,从而形成空穴。空穴的产生对高速主轴的运转平稳性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成为制约机床主轴转速提高的主要障碍。在质量守恒边界条件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润滑油膜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供油压力和主轴转速对空穴边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油压力和主轴转速的改变使得空穴边界迁移方向相反;供油压力和主轴转速对油膜破裂位置基本上没有影响;油膜再形成位置受两者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曹春建,张德虎,辛华荣,吴忠[4](2013)在《螺旋油楔动静压滑动轴承叁维CFD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轴承流体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螺旋油楔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叁维实体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其流场及温度场进行数值仿真,比较了螺旋油楔轴承与普通叁油楔轴承静态性能的差异,同时分析了螺旋角及轴承间隙对螺旋油楔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轴承的油膜压力及温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轴承油腔的螺旋形分布及进出油孔的分开设置能够减少润滑油的二次加热并能提高轴承端泄量,有利于温升降低;高速轻载工况下螺旋油楔轴承静态性能要明显优于普通叁油楔轴承;合理选择轴承螺旋角及轴承半径间隙可以保证螺旋油楔轴承具有较好的润滑特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3年08期)

原甜甜[5](2012)在《螺旋油楔滑动轴承轴心轨迹的计算与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机械的轴心轨迹作为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状态的一类重要图形征兆,是滑动轴承工作状态的综合反映。通过轴心轨迹可以确定轴承在工作时任一瞬时的油膜形状和最小油膜厚度,清楚的反映轴承的润滑状况,判定轴承工作的可靠性,确定实现轴承液体润滑条件下所必须的最小间隙与精度及润滑油粘度,确定轴承合适的进油孔位置,分析与鉴别轴承故障等。因此,在滑动轴承的研究中,轴心轨迹的研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轴承润滑分析的基础。本课题结合一种新型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支撑的转子-轴承系统,建立了非线性轴心轨迹的计算模型、计算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和普通圆轴承在不同转速下的轴心轨迹,并对轴心轨迹激振实验进行了仿真。首先,基于轴颈惯性力、非线性油膜力和动载荷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了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运动方程,并基于非线性理论,采用轴心位置配置技术,建立了滑动轴承轴心轨迹的非线性计算模型,计算出了轴承的非线性轴心轨迹。同时,为便于比较,根据油膜力线性化方法,建立了轴心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小位移涡动的线性分析模型,应用偏导数法计算了轴心在平衡位置时油膜的刚度、阻尼系数,再根据线性油膜刚度、阻尼系数计算了线性轴心轨迹。其次,计算了螺旋角β=0.1~0.9时,螺旋油楔轴承在n=6000r/min的轴心轨迹,得到了轴心在静平衡位置的各项数据。通过比较这些数据,分析了螺旋角对轴心轨迹的影响;计算了转速不同时的轴心轨迹,得到了轴承系统的临界转速,并分析比较了不同转速下滑动轴承轴心轨迹的特征;最后通过频谱分析比较了螺旋油楔轴承和普通圆轴承分别在各自的临界转速下轴心轨迹的特征。再次,针对螺旋油楔和圆轴承两种不同结构的轴承,对比分析了正弦激振力作用下两种轴承的轴心轨迹特征。分别研究了正弦载荷激励下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和正弦激励条件下系统的共振现象,采用MATLAB仿真计算得到了正弦载荷作用下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共振频率。最后,在滑动轴承实验台上获得实际的轴心轨迹。依据实验步骤测试得到实际的轴心位移数据;通过对实测信号进行FFT并分析,提取有用信号,画出实际轴心轨迹的图形;利用实验数据所做出的实际轨迹与本文理论计算得到的轴心轨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研究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15)

王丽丽,路长厚,张建川,丁捷[6](2012)在《高速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明轴承和高速相机对高速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主轴转速和供油压力对轴承油膜的空穴形状、空穴位置和空穴条数的影响,给出了油膜再形成位置的参数方程。结果表明,通过油膜破裂区域的情况能证明油膜最小间隙的位置;油膜存在着长条状的空穴,随着供油压力的提高,油膜破裂位置沿着轴的转动方向迁移,空穴面积变小,因而提高润滑油的供油压力可以改善润滑质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05期)

王丽丽,路长厚[7](2012)在《螺旋油楔轴瓦界面滑移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非金属材料轴瓦的界面滑移现象,基于极限剪应力模型得到轴瓦表面考虑周向和轴向滑移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界面滑移对二维螺旋油楔滑动轴承周向压力、滑移速度、承载力、端泄量和摩擦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界面滑移时,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周向压力、承载力和摩擦阻力有所降低,端泄量有所提高;偏心率的提高使初始极限剪应力临界值有所增加,即轴瓦表面更加不易发生界面滑移;螺旋角的提高对初始极限剪应力临界值的影响不大;滑移首先发生在封油面区域.(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杨莹[8](2010)在《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超高速工况下,润滑油膜极易产生破裂,从而形成空穴。空穴的产生对滑动轴承工作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空穴的边界是研究焦点之一,油膜破裂边界和油膜再形成边界的确定是保证轴承在理想条件下运转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个出发点,以螺旋油楔滑动轴承为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特性,为高速滑动轴承的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1)以满足流量平衡的油膜破裂边界和再形成边界为基础,建立了将完整油膜区和空穴区统一起来的通用方程,并导出了通用方程的差分求解公式。(2)理论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油膜破裂区形状、油膜破裂位置、油膜再形成位置以及油膜破裂面积,揭示了油腔螺旋角、转速、供油压力以及偏心率对汕膜空穴特性的影响规律。油腔螺旋角和偏心率是影响油膜破裂位置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转速、供油压力的改变对油膜破裂位置没有明显的影响。油膜再形成位置、汕膜破裂面积受油腔螺旋角、转速、供油压力和偏心率的影响较大。(3)为了便于观察轴承空穴,对原有的高精度滑动轴承实验台进行了改进。实验中轴承材料为有机玻璃。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集了不同转速、供油压力下的油膜破裂区图像;测量了轴承端泄量、出油孔流量及平均温升;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了油膜再形成位置及破裂面积与转速和供油压力的试验关系式,发现了油膜破裂位置不受转速和供油压力的影响。并与普通叁腔滑动轴承的油膜破裂区域进行了试验对比,揭示了各自的空穴区特点。(4)将本文推导的质量守恒边界与实验拟合边界分别进行了比较:采用两种边界所计算的油膜破裂位置差距不大;一个油腔的油膜再形成位置与实验比较接近,另两个油腔有一定的误差,主要是两个油腔位于实验台底部,测量时的误差所导致。油膜破裂面积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误差较小。(5)以质量守恒边界和实验拟合边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结构和工作参数下,边界条件对轴承动静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这种轴承的独有特性。结果显示:轴承油腔结构对轴承的静、动态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两种边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是由于数据测量和边界拟合的误差所致。(6)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流体热动力。根据实验观察,油膜空穴区流体由两部分组成:油膜破裂与再形成之间的条形流以及粘附在轴颈表面的层流。因此,空穴区采用气液两相流共同存在的状态,即蒸汽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空穴区的物理参数以两相流的平均特性来替代。完整油膜区采用润滑油的物理参数。将广义雷诺方程、油膜能量方程及轴瓦热传导方程联立,分析了油腔螺旋角以及供油压力、供油温度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油腔螺旋角、供油温度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供油压力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05)

杨莹,路长厚[9](2009)在《新型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油膜破裂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有限差分法,对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油膜破裂规律和影响油膜破裂的因素。结果表明:螺旋角是影响油膜破裂位置的主要因素。当螺旋角变化时,油膜破裂位置沿周向的偏移角度与螺旋角变化值基本相等;供油压力和转速对油膜破裂面积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09年09期)

王丽丽[10](2009)在《压黏效应对螺旋油楔动压滑动轴承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螺旋油楔动压滑动轴承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斜坐标系下雷诺方程、油膜厚度方程和速度方程的有限差分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压黏效应的螺旋油楔动压滑动轴承的雷诺方程式。运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得出有无考虑黏压效应情况下,轴承的动静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压黏效应使滑动轴承的油膜厚度有所提高,油膜压力、承载力和端泄量有所减小;压黏效应对轴承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流线分布、摩擦阻力和温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分析螺旋油楔动压滑动轴承动静特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09年02期)

螺旋油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轴承流体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螺旋油楔动静压滑动轴承叁维CFD(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模型。在计入润滑介质温黏效应的情况下,采用Mixture模型对新型轴承进行了汽液两相流的数值计算,计算得出了不同油腔螺旋角下轴承油膜的压力、温度及汽相油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螺旋角与偏心率对轴承承载力、平均温升及汽相比例的影响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螺旋油楔论文参考文献

[1].田再浩,马金奎,路长厚,陈淑江,聂玉龙.新型动静压转台螺旋油楔几何参数优化[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2].刘莹莹,张德虎,曹春建,王道金.基于Mixture模型的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数值模拟[J].机械与电子.2014

[3].杨莹,代靖华.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边界迁移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

[4].曹春建,张德虎,辛华荣,吴忠.螺旋油楔动静压滑动轴承叁维CFD仿真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

[5].原甜甜.螺旋油楔滑动轴承轴心轨迹的计算与测试[D].山东大学.2012

[6].王丽丽,路长厚,张建川,丁捷.高速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机理的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

[7].王丽丽,路长厚.螺旋油楔轴瓦界面滑移现象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杨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

[9].杨莹,路长厚.新型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油膜破裂规律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9

[10].王丽丽.压黏效应对螺旋油楔动压滑动轴承特性的影响[J].机械传动.2009

标签:;  ;  ;  ;  

螺旋油楔论文-田再浩,马金奎,路长厚,陈淑江,聂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