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番茄叶霉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病斑产孢,潜育显症,孢子飞散,空间分布型,不同栽培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杀菌剂筛选进行了研究。分生孢子可以在清水中萌发,番茄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未见附着胞形成;孢子抗干燥能力强,萌发的孢子经3—4d干燥后丧失存活能力;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相对湿度越大越利于萌发,水滴中最适合萌发;叶面结水时间(露时)越长越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建立了孢子萌发与露时,露温,相对湿度关系的三个回归方程。在叶内渗入较多水分的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1%—85%病斑即可产孢。温度为10℃—25℃时均能大量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3℃,在4℃和35℃时不产孢。黑暗与散射光下病斑均能产孢,但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散射光下的产孢量。不同施肥水平影响植株病斑产孢量,施用氮肥的植株病斑产孢量大,施用钾肥的植株病斑产孢量低。1—2龄病斑几乎不产孢,6—9龄的病斑产孢能力强。番茄品种影响叶霉病的潜育期;接种时保湿时间不同,潜育期存在差异;错期播种对病害潜育期和显症期没有影响;建立了病斑持续显症时间与逐日显症率、逐日累积显症率关系的回归方程。不同品种的番茄植株在同期、等量接种条件下,单株病斑数存在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影响番茄植株抗侵染能力,施磷肥的番茄植株抗侵染能力弱,施钾肥的番茄植株抗侵染能力强。番茄叶霉病菌的分生孢子多在夜间飞散,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属于聚集分布。采用抑菌圈法和孢子萌发法对23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对室内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及最佳使用浓度进行田间试验,其中福美双900×,多菌灵900×,普力克900×,福星8500×,品润700×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0.2%,91.76%,91.67%,91.02%,91.39%。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苦参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_(36)抗菌物质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作用机制[J]. 中国生物防治 2009(03)
- [2].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优于嘧霉胺和多菌灵[J]. 农药市场信息 2013(18)
- [3].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敏感基线的建立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8)
- [4].番茄叶霉病菌产毒条件研究[J]. 植物保护 2010(01)
- [5].新疆石河子加工番茄叶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北方园艺 2013(22)
- [6].辽宁省番茄叶霉病菌分化同工酶电泳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3)
- [7].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J]. 农药学学报 2017(03)
- [8].六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及其安全性和田间防效评价[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4)
- [9].竹醋液复合硅对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06)
- [10].诱导子对烟草细胞辅酶Q_(10)生物合成的影响[J]. 烟草科技 2009(10)
- [11].10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12].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J]. 农药学学报 2008(01)
- [13].4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试验[J]. 农药 2016(01)
- [14].番茄叶霉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测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0(02)
- [15].番茄叶霉病菌异菌脲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J]. 农药学学报 2008(03)
- [16].苍术精油抑菌作用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17].垫形汉斯霉——番茄叶霉病菌重寄生真菌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英文)[J]. 菌物研究 2016(04)
- [18].2006~2007年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监测[J]. 中国蔬菜 2009(02)
- [19].放线菌A19菌株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8(05)
- [20].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番茄叶霉病菌的联合毒力[J]. 北方园艺 2016(19)
- [21].放线菌WZ-05代谢产物的抑菌杀螨效果[J]. 浙江农业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