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教育
作者: 谢登斌
导师: 王斌华
关键词: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文本,理解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当代美国课程话语转向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因、理论基础。勾勒当代美国课程领域的话语谱系,通过对课程话语系统的重要主题进行阐释,理解其蕴含的丰富的课程意义。比较、评价多元的课程话语,概括其主要的特点,最后阐明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全文分为10章,由3部分组成:课程话语转向及理论基础;课程话语系统及课程理解;课程话语的比较和启示。 当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提升语言在课程研究中的价值,突破传统的课程领域过分重视普适性的原理的研究状况,出现了多元的课程话语。课程研究这一新的发展趋向,有其深刻的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背景。当代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场景促成了课程话语转向,西方语用学的兴起以及抽象社会理论,成为课程话语转向重要的外部推力。美国教育自身的变革以及课程领域内发生的概念重建活动,使课程研究发生了范式的根本转换。因此,当代美国课程领域的话语转向,正是在这种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出现。课程话语是“课程理解”范式的生动体现。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树,为当代美国课程话语提供了文化语境,丰富了课程话语的资源,使其在精神的底蕴方面带有浓郁的批判气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直接的语源和思想基础。 当代美国课程研究一方面向外拓展,把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场景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和建构课程的意义,促成了政治性课程话语、种族性课程话语、女性主义课程话语、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另一方面,课程研究向内深入,即课程研究深入到儿童日常教育生活的内部,深入到课程研究者本人生活的内部,通过对这些具体的生活进行反思,达成理解、建构课程意义的目的,开启了现象学课程话语、自传性课程话语。多元的课程话语架构了当代美国课程领域,各种话语的主题隐藏复杂的课程意义。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文本,试图对其主题进行阐释,领会其深刻的课程内涵,以拓展我们对课程的思维。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的主题复杂多样。多元的课程话语具有不同的语源和文化语境,形成对课程意义的不同理解,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复杂而多元,需要
论文目录:
导言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的诠释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五、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部分 课程话语转向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课程话语转向的动因分析
一、课程话语转向的外源性动因
二、课程话语转向的内源性动因
第二章 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
三、社会性别理论
第二部分 课程话语系统及课程理解
第三章 政治性课程话语
一、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
二、政治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四章 种族性课程话语
一、种族性课程话语的主题
二、种族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五章 女性主义课程话语
一、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直接的语源:女性主义
二、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主题
三、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四、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评价
第六章 现象学课程话语
一、现象学课程研究
二、现象学课程话语的主要发言人及其主题
三、现象学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七章 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
一、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主题
三、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八章 自传性课程话语
一、自传性课程话语与概念重建活动
二、自传性课程话语的主要话题
三、自传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三部分 课程话语的比较和启示
第九章 课程话语的比较与评价
一、课程话语的多维度比较
二、课程话语的特点
三、课程话语的评价
第十章 课程话语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中遭遇的阻力
四、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领悟课程研究[D]. 杜志强.西南大学2006
- [2].协商课程研究[D]. 李宝庆.西南大学2006
- [3].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 刘家访.华东师范大学2006
- [4].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 王艳霞.中央民族大学2007
- [5].基础教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 赵虹元.西南大学2008
- [6].经验课程研究[D]. 张华.华东师范大学2000
- [7].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 潘洪建.西北师范大学2002
- [8].过程哲学视域中的教学生活研究[D]. 魏善春.南京师范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 杨明全.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论质的课程研究[D]. 黄清.西南师范大学2004
- [3].五向度课程领导框架的构建[D]. 余进利.华东师范大学2005
- [4].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 郭德红.河北大学2005
- [5].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 李敏.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