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地形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主要应用于基地环境较为苛刻的地段,如自然风景区或历史遗迹附近。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地形建筑的产生及其建筑形态的生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地形建筑以自身形态回应周边环境的设计策略不但协调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型的区域对话模式,还创造出了富于表现力的外观造型。同时多学科的交融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学自身学术逻辑的进步也大大促进了地形建筑的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地形建筑的概念,阐述了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形态演进,总结了各阶段的建筑形态特征及对地形建筑的设计启示,然后较系统地概述了地形建筑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了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对地形建筑进行分类,依据其不同的形态表现及应对环境的不同策略将其分为消隐型地形建筑和拟态型地形建筑。在核心章节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解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各类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在宏观层次,主要以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角度探讨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分别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定位和建筑的形态应对两方面入手。地形建筑通过基地的公共化和边界空间的渗透实现了建筑的动态开放,并通过对传统图底关系的重构使自身融于周边环境,重新定位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形态应对方面则通过建筑的地景化处理,以消隐或拟态的形式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或对地段环境做出回应。在微观层次则以建筑角度出发,从外部形体的表现、结构和材料的处理以及建筑空间的引导和塑造几方面分别探讨了消隐型地形建筑和拟态型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本文通过对建筑与大地形态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拓展了建筑与环境整体发展的新方式,丰富了建筑创作理论,有利于推动这一新兴建筑设计实践的健康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建筑本体认识的理性回归
  • 1.1.2 环境与都市问题日益突出
  • 1.1.3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地形
  • 1.3.2 地形建筑
  • 1.3.3 建筑形态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相关理论
  • 1.5.1 地形学
  • 1.5.2 建筑形态学
  • 1.5.3 建筑类型学
  • 1.6 国内外地形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 1.6.1 国外地形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 1.6.2 国内地形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 1.6.3 地形建筑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 1.7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形态演进
  • 2.1 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原始形态
  • 2.2 建筑与地形融合的传统形态
  • 2.2.1 掩土建筑
  • 2.2.2 台阶建筑
  • 2.3 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形态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形建筑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
  • 3.1 地形建筑的产生背景
  • 3.1.1 建筑、城市、景观的一体化
  • 3.1.2 生态与可持续思想的影响
  • 3.1.3 建筑审美观念的转变
  • 3.1.4 大地艺术的启发
  • 3.1.5 现代技术的发展
  • 3.2 地形建筑产生的理论基础
  • 3.2.1 场域理论
  • 3.2.2 建筑体验理论
  • 3.2.3 表皮理论
  • 3.2.4 折叠理论
  • 3.2.5 “巨构形式”概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 4.1 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
  • 4.1.1 凸显感的弱化
  • 4.1.2 水平方向的延伸
  • 4.1.3 连续感和流动感
  • 4.1.4 复杂的非线性形体
  • 4.2 地形建筑的形态影响因素
  • 4.2.1 内在影响因素
  • 4.2.2 外在影响因素
  • 4.3 地形建筑的形态分类
  • 4.3.1 消隐型地形建筑
  • 4.3.2 拟态型地形建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形建筑形态的宏观设计策略
  • 5.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定位
  • 5.1.1 建筑的动态开放
  • 5.1.2 图底关系的重构
  • 5.2 建筑的外部形态应对
  • 5.2.1 建筑的地景化
  • 5.2.2 融入自然环境
  • 5.2.3 回应地段环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形建筑形态的微观设计策略
  • 6.1 消隐型地形建筑
  • 6.1.1 形体表现
  • 6.1.2 材料与细部处理
  • 6.1.3 空间引导
  • 6.2 拟态型地形建筑
  • 6.2.1 形体表现
  • 6.2.2 结构表现
  • 6.2.3 材料与细部处理
  • 6.2.4 空间塑造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扩展领域的地形学中“线”的作用与呈现[J]. 建筑学报 2020(Z1)
    • [2].泡沫轻质土在高速公路山区复杂地形中的运用[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9)
    • [3].某陆航旅复杂地形低空突袭训练[J]. 兵器知识 2016(02)
    • [4].精彩试读[J].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2(Z1)
    • [5].我看好的地形[J]. 野草 2009(05)
    • [6].多山地形风场流动数值模拟[J]. 热力发电 2020(06)
    • [7].城镇地形地籍图更新测量探讨[J]. 低碳世界 2017(18)
    • [8].克服地形障碍 美科学家用3D打印造出软机器人[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7(05)
    • [9].深度强化学习在地形自适应运动技能上的应用[J]. 科技风 2017(07)
    • [10].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J]. 河南建材 2016(02)
    • [11].复习中国地形之我见[J]. 新课程(中) 2016(05)
    • [12].拟态的地形建筑解析[J]. 艺术研究 2013(03)
    • [13].基于地形瓦片的地形分析快速计算方法研究[J]. 矿山测量 2020(04)
    • [14].时间域电法测量地形响应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5(02)
    • [15].地球表面的地形[J].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8(03)
    • [16].基于空间技术的北京市地形部位区划研究[J]. 中国农技推广 2020(01)
    • [17].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矿产地形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0(03)
    • [18].浅谈园林地形[J]. 科技资讯 2018(06)
    • [19].地形在景观设计的应用初探[J]. 现代园艺 2016(12)
    • [20].相邻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J]. 中国地震 2015(04)
    • [21].基于地形单元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4)
    • [22].不可思议的地形地貌[J]. 青年博览 2014(19)
    • [23].中国的地形专题[J].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1(Z2)
    • [24].利用有利地形实现快速灭火[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2)
    • [25].MODIS产品估算复杂地形下的光合有效辐射[J]. 遥感学报 2009(05)
    • [26].拟态地形建筑的自然哲学表达[J]. 中外建筑 2019(11)
    • [27].一种基于GPU Tessellation的地形无缝绘制算法[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3)
    • [28].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与大场景地形的融合算法[J]. 测绘科学 2016(11)
    • [29].不同地形条件下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07)
    • [30].四川羚牛春季地形选择特征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15(03)

    标签:;  ;  ;  ;  

    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