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粗蛋白含量在43-48%之间,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是目前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饲用肽泛指寡肽和小肽,是指由2个到50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10 kD之间。本研究采用微生物法和酶解法处理豆粕制备饲用肽,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成小分子肽,有效提高发酵豆粕产品中的肽含量,提高豆粕蛋白质消化率,从而改善豆粕营养价值,对弥补我国蛋白饲料尤其是优质蛋白资源的短缺,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实验室保藏的8株枯草芽孢杆菌中筛选到了1株能有效降解豆粕中大分子蛋白为小分子肽的菌株BSW-2,豆粕经过该菌发酵后,肽含量从原豆粕13.35mg/g提高到发酵后108.10 mg/g。同时,本研究还筛选到了1株能有效提高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的酵母菌YT,经过YT发酵后,粗蛋白从原料豆粕47.97%提高到55.32%。随后,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混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工艺条件为混合菌液接种量1.5%,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6 h。发酵后样品肽含量从发酵前的13.35 mg/g提高到184.57 mg/g,粗蛋白含量从47.62%提高到56.38%,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从81.86%提高到91.99%,干物质体外损耗率从66.00%提高到71.40%,乳酸含量为2.65%,脲酶活性从0.45 U降低到0.15 U,抗原蛋白及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另一方面,试验选择了中性蛋白酶作为豆粕酶解用酶,确定其酶解工艺为加酶量400u/g、料水比1:1.6、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8 h。酶解豆粕样品肽含量从发酵前的13.35 mg/g提高到185.72 mg/g,粗蛋白含量从47.62%提高到52.59%,抗原蛋白及大分子蛋白也得到有效降解。最后,建立了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工艺,确定工艺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5%、中性蛋白酶添加酶量450u/g、料水比1:1.4、处理温度40℃、处理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菌酶协同处理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混菌发酵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其中肽含量从13.35 mg/g提高到199.65 mg/g,粗蛋白含量从47.62%提高到56.72%,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从81.86%提高到92.79%,干物质体外损耗率从66.00%提高到72.30%,乳酸含量为2.75%,脲酶活性从0.45 U降低到0.086 U,抗原蛋白及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采用PCR-DGGE方法分析菌酶协同处理豆粕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1.5%的接种量可以使枯草芽孢杆菌BSW-2从发酵开始就在整个发酵体系中占优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BSW-2的生长会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到发酵后期整个发酵体系中,BSW-2占有绝对的优势。
论文目录
目录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豆粕简介1.1.1 豆粕的营养1.1.2 豆粕蛋白质的组成1.1.3 豆粕氨基酸1.1.4 豆粕的抗营养因子1.2 肽的研究1.2.1 肽的概述1.2.2 肽的功能1.2.3 肽在养殖业中的应用1.3 肽的生产制备工艺1.3.1 化学水解法1.3.2 酶解法1.3.3 微生物发酵法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发酵原料2.1.2 发酵菌种2.1.3 蛋白酶2.1.4 主要仪器设备2.1.5 培养基2.2 发酵豆粕芽孢杆菌的筛选2.2.1 菌株活化2.2.2 透明圈法初筛2.2.3 芽孢杆菌的复筛2.3 发酵豆粕酵母菌的筛选2.3.1 菌株活化2.3.2 酵母菌的筛选2.4 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混菌发酵豆粕工艺条件的优化2.4.1 液体种子的制备2.4.2 豆粕发酵方法2.4.3 接种量对肽含量的影响2.4.4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2.4.5 发酵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2.4.6 发酵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2.4.7 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混菌发酵豆粕正交试验2.5 酶解豆粕用酶的选择2.6 中性蛋白酶酶解豆粕工艺条件的优化2.6.1 豆粕酶解的方法2.6.2 加酶量对肽含量的影响2.6.3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2.6.4 酶解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2.6.5 酶解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2.6.6 豆粕中性蛋白酶酶解正交试验2.7 芽孢杆菌、酵母菌、中性蛋白酶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工艺条件的优化2.7.1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方法2.7.2 接种量对肽含量的影响2.7.3 加酶量对肽含量的影响2.7.4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2.7.5 处理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2.7.6 处理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2.7.7 菌酶协同处理工艺正交试验2.8 豆粕发酵样品评价指标测定方法2.8.1 常规指标测定2.8.2 肽含量的测定2.8.3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法(SDS-PAGE)分析蛋白降解2.8.4 饲料体外消化率的测定2.9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菌酶混合处理豆粕细菌群落变化2.9.1 原理2.9.2 试验设计2.9.3 发酵样品中细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2.9.4 16S rDNA V3高变区的PCR扩增2.9.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2.9.6 回收条带PCR3 结果与分析3.1 发酵豆粕芽孢杆菌的筛选3.1.1 透明圈法初筛结果3.1.2 芽孢杆菌的复筛3.1.3 结论3.2 发酵豆粕酵母菌的筛选3.3 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混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的优化3.3.1 接种量对肽含量的影响3.3.2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3.3.3 发酵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3.3.4 发酵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3.3.5 BSW-2、YT混菌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3.4 酶解豆粕用酶的选择3.5 中性蛋白酶酶解豆粕工艺参数的优化3.5.1 加酶量对肽含量的影响3.5.2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3.5.3 酶解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3.5.4 酶解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3.5.5 中性蛋白酶酶解工艺优化正交试验3.6 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中性蛋白酶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工艺条件优化3.6.1 接种量对肽含量的影响3.6.2 加酶量对肽含量的影响3.6.3 料水比对肽含量的影响3.6.4 处理温度对肽含量的影响3.6.5 处理时间对肽含量的影响3.6.6 菌酶协同处理工艺正交试验3.7 发酵样品营养指标分析及比较3.7.1 常规营养指标分析3.7.2 氨基酸含量分析3.7.3 大分子蛋白降解分析3.8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4 讨论4.1 肽的测定方法4.2 发酵菌株的选择4.3 蛋白酶的选择4.4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工艺4.5 关于工艺稳定性4.6 PCR-DGGE分析豆粕发酵微生物群落变化5 全文总结5.1 发酵菌株的筛选5.2 芽孢杆菌BSW-2、酵母菌YT混菌发酵豆粕工艺的建立5.3 中性蛋白酶酶解豆粕工艺的建立5.4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工艺的建立5.5 PCR-DGGE分析菌酶协同处理豆粕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发酵豆粕论文; 酶解豆粕论文; 菌酶协同处理论文; 饲用小肽论文; 正交试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