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理论界就已经开始,只是当时的研究内容仅局限于农业经济和城镇化方面,也就是说研究领域还只是在县域经济活动的某些组织方法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这一概念。此后,中央有关经济和改革的文件中都有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项内容。“县域经济”遂成为热点话题,不仅在学术理论界,在社会上也一样,各省市的党委和政府都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章也在各种报刊上大量出现,相关的专著也不少,但内容仍大多是关于县级经济组织的运作以及省市级政府应该如何扶持的问题,并没有将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作为一种体系来研究从而探讨其演变发展的规律。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背景以及现状,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运行机制的创新机制及创新模式。 全文共有五章组成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组成要素、结构及其功能;其次介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增长极理论、集聚——辐射的正负效应,县域经济比较优势与区域分工合作等理论观点;最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其后研究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以及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等。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增强,投资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医疗及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存在着经济发展还缺乏自主增长的机制,没有根本扭转就业瓶颈等难题。同时也注意到,实际上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既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通过挖掘潜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全面发展时代。 第三章通过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为提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和模式做准备。本章主要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并从县域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角度,对吉林省各县(市)域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实证性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困境,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