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刘真是20世纪后半叶较有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对她的小说创作的研究却一直都不是热点。本论文在研究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刘真“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从趋同和疏离两方面入手,展示刘真小说创作与“十七年”文学主流的关系,探究作家的创作立场,在“十七年”文学的语境下凸现刘真小说的独特价值。1949年—1966年的“十七年”文学具有共名的特征,并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掌控下呈现出“国家的文学”的性质。在这种文学创作环境下,作家刘真一方面希望通过直接融入时代文学主流获取个人言说的权利,这使她的小说呈现出趋同于时代文学主流的一面;在遭遇失语后,刘真将她的文学理念隐蔽于时代主流文学话语之中继续开拓个人话语空间,这使她的小说又呈现出疏离于时代文学主流的一面。在趋同和疏离的摇摆中,刘真借助儿童小说的成功与文学主流达成了微妙的平衡,维护了有限的个人话语空间,保持了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