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阔混交林生产力和生态效能研究

竹阔混交林生产力和生态效能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赤水村不同类型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竹阔混交林林分、毛竹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林地水文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了A、B、C、D、E五种混交类型,分别为10竹、9竹1阔、8竹2阔、7竹3阔、6竹4阔。现将研究结果略述如下:1在五种混交类型中,C、D类型的林分生长状况、林分空间利用率、林内小气候、控制病虫害效应、林分生物量、林分枯落物量为佳,C、D类型中毛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重量蓄积、新竹平均胸径、新竹平均高均比A类型高,毛竹生产力大,结构合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和林木干材生物量更高,具有较高的枯落物量,更能改善竹林生态环境,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更利于毛竹林调温保湿,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2 B、C、D、E类型中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平均竹秆重量蓄积均比A类型高,立竹度、均匀度、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均比A类型的高,在各类混交类型中,上述的各项指标以C、D类型更佳;从各类型竹鞭长、鞭径和鞭节看,C、D、E类型竹鞭生长较好,0-40 cm总鞭长分别比A类型增加了6.25%、9.06%和10%;从鞭芽生长情况看,壮芽主要分布在壮龄鞭上,老龄鞭和幼龄鞭明显减少。在不同的类型中,C、D类型壮芽最多,达19个,而A类型为11个,C、D类型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在不同的类型中,C、D类型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改善竹林的生态质量,增强系统的反馈机制和物质能量循环,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3不同类型的竹阔混交林对土壤结构破坏率差异显著,以类型C(阔叶树占15%-25%)最低,类型A(毛竹纯林)最高;不同类型林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A>E>D>B>C;各类型中,C、D、E类型毛竹林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土壤的渗透性能以类型C最好,渗透速度、渗透系数分别为11.00、4.54mm/min;类型C土壤大多数养分含量相对较高,类型A绝大多数养分含量较低,毛竹纯林林地较竹阔混交林地培肥能力弱,可能是由于阔叶林比例较多的林分林地凋落物较多,经分解后向林地释放了较多的养分所致。4不同类型的竹阔混交林中乔木层的生物量、持水量随阔叶树的比例的递增呈上升趋势,各类型林分中植冠截留量随阔叶树比例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以类型E中植冠层生物量、持水量最大,分别达72.848 t·hm-2、2 mm;不同类型的竹阔混交林中,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及持水量以类型D最大,分别为12.123 t·hm-2、1.526mm,总体趋势是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持水量随阔叶树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竹阔混交类型,土壤贮水能力不同,各类型中以类型D的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达392.6mm,类型A的土壤贮水能力最弱,为348.4mm;不同混交类型中,整个林分的总涵水量以类型D最高,达397.165mm,最低的是类型A,为350.62mm,类型D为类型A的1.13倍;从各类型植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和林地贮水等水文效应研究来看,随着阔叶树比例的增加,上述指标基本上呈增强的趋势。这是由于阔叶树越多,林分乔木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越高,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表现出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5不同类型的毛竹林的林分、毛竹生产力、毛竹林的土壤肥力、毛竹林林地水文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类型C、D的各项指标较好,毛竹林最合理的林分结构为8竹2阔和7竹3阔。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毛竹林生产力研究进展
  • 1.1.2 毛竹林生态效能研究进展
  • 1.1.3 竹林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研究进展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地概况及标准地设置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标准地设置
  • 3 竹阔混交林林分研究
  • 3.1 竹阔混交林经营效果调查与研究方法
  • 3.1.1 竹林调查
  • 3.1.2 林分调查
  • 3.1.3 小气候观测
  • 3.1.4 病虫害调查
  • 3.1.5 林分生物量调查
  • 3.1.6 林地枯落物调查
  • 3.2 竹阔混交林林分的研究结果分析
  • 3.2.1 林分生长状况
  • 3.2.2 林分空间利用率
  • 3.2.3 林内小气候
  • 3.2.4 控制病虫害效应
  • 3.2.5 林分生物量
  • 3.2.6 林分枯落物
  • 4 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研究
  • 4.1 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调查与研究方法
  • 4.1.1 地上部分调查与研究
  • 4.1.2 地下网络调查与研究
  • 4.2 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的研究结果分析
  • 4.2.1 平均胸径和竹高
  • 4.2.2 立竹量
  • 4.2.3 均匀度
  • 4.2.4 整齐度
  • 4.2.5 叶面积指数
  • 4.2.6 竹杆重
  • 4.2.7 地下结构
  • 5 竹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研究
  • 5.1 竹阔混交林土壤肥力调查与研究方法
  • 5.1.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5.1.2 土壤入渗性能测定
  • 5.1.3 土壤化学性质研究方法
  • 5.2 竹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研究结果分析
  • 5.2.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
  • 5.2.2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 5.2.3 土壤水分状况分析
  • 5.2.4 土壤渗透性能分析
  • 5.2.5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 6 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 6.1 林地水文效应调查与研究方法
  • 6.1.1 持水量的测定
  • 6.1.2 土壤层蓄水量的测定
  • 6.2 林地水文效应结果分析
  • 6.2.1 植冠截留
  • 6.2.2 枯枝落叶层蓄水保水功能
  • 6.2.3 不同混交类型水源涵养功能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竹阔混交林经营效果
  • 7.1.2 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
  • 7.1.3 竹阔混交林林地土壤肥力
  • 7.1.4 竹阔混交林林地水文效应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混交类型——三桠林的生态效应探究[J]. 林业科技情报 2017(01)
    • [2].农田防护林带的树种选择和混交类型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3(04)
    • [3].立地条件与混交类型对楠木生长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18(17)
    • [4].残次林林下造落叶松浅析[J]. 中国科技投资 2012(30)
    • [5].生态环境对贵州猴樟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4)
    • [6].浅析调节混交林的种间关系[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04)
    • [7].辽宁混交林造林技术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7(03)
    • [8].东北农牧交错带小流域不同林草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6)
    • [9].不同类型猴樟混交林群落的特征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12)
    • [10].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J]. 绿色科技 2016(09)
    • [11].浅谈混交林的造林技术[J]. 黑龙江科学 2014(04)
    • [12].陕北地区阔叶林冠下油松造林及生长的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16)
    • [13].红松落叶松不同带状混交比例造林经济效益的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 2011(02)
    • [14].不同混交类型对红松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6)
    • [15].浅谈混交林营造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07)
    • [16].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6(04)
    • [17].混交林造林技术的几点探讨[J]. 花卉 2018(18)
    • [18].混交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丰产技术[J]. 农技服务 2013(12)
    • [19].速生丰产林优良树种混交造林与施肥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
    • [20].混交林栽植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1)
    • [21].混交林栽植技术在林业发展的作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3)
    • [22].浅谈植物群体营造技术混交林[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0)
    • [23].混交林栽植技术及应用[J]. 绿色科技 2020(13)
    • [24].桐棉松与乡土阔叶树混交造林试验[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2)
    • [25].营造林混交类型初探[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3)
    • [26].甘肃省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部分)造林类型标准[J]. 科技创业家 2012(18)
    • [27].新疆杨和臭椿混交林的生长及抗天牛虫害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1)

    标签:;  ;  ;  ;  ;  

    竹阔混交林生产力和生态效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