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命鹅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致命鹅膏,肝毒性,毒代动力学,鹅膏肽类毒素
致命鹅膏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1](2018)在《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地均有进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报告。在我国,毒蘑菇中毒所致死亡人数和其病死率均居食物中毒的首位。在蘑菇中毒中,高达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近年,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识别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的种类与欧美有较大差别,其中致命鹅膏作为我国特有的鹅膏属蘑菇种类,在2000-2014年,仅明确诊断的事件就有25起,导致至少99人中毒,48人死亡。此种导致的中毒事件2000年首次在广东报道,目前尚未有致命鹅膏完整病例报道,缺乏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数据;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中毒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解毒剂,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洗胃、口服活性炭、利尿剂使用、胆汁引流和血液净化技术等方法,试图通过改变鹅膏肽类毒素在体内毒代动力学过程来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中可用暴露标志物,无合适的动物模型,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中动态变化过程和排泄特征不完全清楚,临床干预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开展蘑菇中毒事件调查,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2)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及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描述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研究目的:调查致命鹅膏中毒事件,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临床特点。方法:2014-2015年,在云南对叁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共收集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采集叁起中毒事件蘑菇标本5份,采集病例血液样本25份,尿液样本5份。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事件中5份蘑菇标本进行鉴定;应用UPLC-ESI-MS-MS方法对致命鹅膏子实体、中毒病例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5种鹅膏肽类毒素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整理分析中毒病例一般人口学信息、蘑菇摄入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等信息。结果:叁起事件收集到的蘑菇经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鹅膏属檐托鹅膏组中的致命鹅膏。致命鹅膏不同部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菌盖、菌柄、菌托;致命鹅膏中不同种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α-amanitin、Phallacidin、β-amanitin和γ-amanitin。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从食入蘑菇到出现中毒表现的平均时间为13.9 + 2.1 h,从食入蘑菇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49.6 + 8.5 h。致命鹅膏中毒的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发生率100%)。4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6例患者康复后出院。食入致命鹅膏后2d,患者ALT、AST、TBIL、DBIL、PT 和 APTT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ALT 653.3 U/L;AST 509.8 U/L;TBIL 43.9 μmol/L;DBIL 23.1 μmol/L;PT 23.7 s;APTT 43.8 s);食入蘑菇后 3d,患者 ALT、AST、PT 和 APTT 水平达到峰值(ALT 1018.6 U/L;AST 903.4 U/L;PT49.8 s;APTT 79.8 s);食入蘑菇后7 d,患者TBIL和DBIL水平达到峰值(TBIL 88.8μmol/L;DBIL83μmol/L);指标达峰后,患者 ALT、AST、TBIL、DBIL、PT和APTT水平逐渐下降,在食入蘑菇后14 d恢复至正常水平。将中毒病例分为死亡组病例和存活组病例分析发现,两组病例ALT、AST、TBIL、DBIL、PT和APTT指标变化趋势相同,但死亡组病例各个指标升高幅度更大。食入致命鹅膏48h后,中毒病例血液中无法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食入致命鹅膏96h内,部分中毒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结论:致命鹅膏主要在亚热带地区雨季生长,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蘑菇种类之一。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以长潜伏期(6-24h)、前期胃肠炎症状和后期肝损害表现为特点。病例食入致命鹅膏48 h内的血液和96 h内的尿液样本中鹅膏肽类毒素检测具有诊断价值。第二部分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2.1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及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建立目的: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在内的胆汁相关疾病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分入60mg/kg致命鹅膏组和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60 mg/kg致命鹅膏组用于建立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胆汁引流组用于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60mg/kg致命鹅膏组中,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胶囊喂饲比格犬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观察其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以及血浆和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用于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观测指标;对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进行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引流术,术后犬穿戴上内部保护衣、外部保护衣、胸带、伊丽莎白项圈后,将引流袋放入外部保护衣背包。术后每日观察比格犬手术切口及一般状况,观察胆汁性质并记录每日引流量,使用犬代谢笼收集并记录每日尿量,同时测定比格犬术后凝血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术后28d处死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并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研究所用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总含量为3482.6± 124.94 mg/kg。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犬在12-48h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染毒24h,模型犬ALT、AST、TBIL、ALP、PT和APTT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36h,ALT、AST、PT和APTT水平达到峰值(ALT:283.2卡门氏单位;AST:125.6卡门氏单位;PT:132.9 s;APTT:131.4 s),染毒后48 h,TBIL和ALP值达到峰值(TBIL:23.3 μmol/L;ALP:274.5U/L),模型犬 TBIL、TP 和 APTT 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ALT、AST和ALP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染毒后24-72h死亡3只,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弥漫性肝细胞出血性坏死。染毒后24h内,血浆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染毒后92 h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术后一周手术切口愈合,拆线,术后2天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活动减少,术后第4d基本正常。比格犬胆汁引流术后第Id、2d和3d的ALT、AST和AL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出现轻微升高(升高幅度均在术前一倍以内),并在一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比格犬胆汁引流术不同时间点TBIL、DBIL、PT、APTT、BUN和CRE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28 d比格犬肝脏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胆汁引流组比格犬每日尿量为250.4±19.1 mL/d,每日胆汁引流量为69.9±6.1 mL。结论:致命鹅膏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该模型符合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和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检出时限,可应用于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可在犬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长期(至少28 d)监测胆汁排泄情况,可应用于鹅膏肽类毒素胆汁排泄及其它胆汁相关疾病的研究。2.2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及排泄研究目的:描述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探讨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雄性比格犬分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20mg/kg致命鹅膏组、20mg/kg胆汁引流组、60mg/kg致命鹅膏组和60mg/kg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20 mg/kg胆汁引流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接受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胆汁引流手术后第7 d经口胶囊喂饲20 mg/kg和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空白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比格犬喂饲空胶囊。观察其各个实验组中比格犬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进行毒效学研究。应用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及染毒后不同时间点比格犬血液、尿液、胆汁及粪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计算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通过比较胆汁引流组和非胆汁引流组之间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之间的差异,分析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和20mg/kg胆汁引流组中,所有比格犬均未出现任何中毒表现及死亡发生。染毒后12-48 h,20 mg/kg致命鹅膏组、6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分别有33.3%、100%和50%比格犬出现呕吐和腹泻。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3只比格犬因肝衰竭死亡,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无死亡发生。2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染毒后24 h,比格犬ALT、AST、TBIL、ALP、PT、APTT和INR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 36h,ALT,AST,PT、APTT 和 INR 达到峰值;染毒后 48h,TBIL 和 ALP值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存活比格犬TBIL、DBIL、PT、APTT和INR水平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其ALT、AST和ALP水平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试验期间动物BUN和CRE水平正常。在相同染毒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凝血及肝肾功能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升高幅度更大。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比格犬肝脏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肝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在1.25-2.08 h之间,MRT在1.95-3.82 h之间,消除半衰期T1/2在0.54-1.94h 之间,CLs在 0.12-0.54 L/h/kg 之间,α-Amanitin 和 β-Amanitin 的表观分布容积Vz/F在0.04-0.12 L/kg,Phallacidin的表观分布容积Vz/F为0.43 L/kg。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0-2 d排泄量占尿中排泄总量90%以上,比格犬0-1 d粪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量占粪便中总排泄量的90%以上,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在相同外暴露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中毒表现和病理损伤更轻、血生化水平升高幅度更小、血、尿中毒素含量更低,粪便中毒素排出量更高。结论: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经胃肠道吸收迅速,在血液中清除迅速,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食入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蘑菇后48 h内血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提示在中毒后2d内采取血液净化技术,可能达到清除毒素的效果;α-Amanitin和β-Amanitin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Phallacidin在体内分布更广泛;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但胆汁中毒素来源于肝细胞,这部分毒素是起到肝毒性作用剂量,尚不能判断胆汁引流是否有效;胆汁在鹅膏肽类毒素的肠道吸收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8-06-30)
刘阳,栾杰,林佶[2](2017)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中的毒伞肽和毒肽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快速测定野生毒菌中的5种毒伞肽和毒肽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将采集的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子实体低温干燥,用甲醇提取,SPE-C_(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Water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串联质谱ESI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5种毒肽和毒伞肽在20~1000μ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均为20μg/kg。α-毒伞肽、β-毒伞肽、γ-毒伞肽、二羟基毒肽、羟基毒肽在高低2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9.2%~110.6%、88.5%~109.3%、90.1%~112.3%、92.6%~107.8%、91.6%~105.2%,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在3.2%~5.6%之间。在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中检测出α-毒伞肽(α-amanitin)、β-毒伞肽(β-amanitin)、羟基毒肽(phallacidin),含量分别为794.84、501.23、230.96 mg/kg。结论该方法使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样品,减少了试剂的用量,串联质谱可同时对毒肽和毒伞肽毒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提高了定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邹俊平,张成花,邓旺秋,李泰辉[3](2016)在《致命鹅膏的脯氨酰寡聚酶(POP)基因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是华南地区的头号野生蘑菇杀手,含丰富的剧毒鹅膏毒素。脯氨酰寡聚酶(POP)是鹅膏毒肽合成的关键酶,目前毒菇中该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致命鹅膏的转录组与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其POP基因序列(POPB和POPA)。致命鹅膏POPB序列全长2295bp,其CDS序列长度为2148bp,包含四个内含子和五个外显子,编码71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结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3个β-螺旋结构域,且在241-252和482-711位有稳定的结构域区段;蛋白同源性分析发现致命鹅膏的POPB与双孢鹅膏(Amanita bisporigera)、纹缘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和乳白锥盖伞(Conocybe apala)的POPB同源性分别为81.74%、61.35%和49.69%。致命鹅膏POPA基因全长1658bp,CDS长1605bp,包含一个内含子和两个外显子,共编码535个氨基酸;在氨基酸48-248和309-527位可能有β-螺旋结构;另外,其蛋白同源比较发现其与双孢鹅膏、纹缘盔孢伞、乳白锥盖伞的POPA同源性分别为60.81%,39.52%和40.62%。本研究为后续致命鹅膏POP基因的功能与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邓旺秋,李鹏,李泰辉[4](2014)在《致命鹅膏菌环肽毒素编码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剧毒鹅膏菌含有极毒的环肽毒素,是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头号杀手。本研究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中α-amanitin和phallacidin毒素编码基因α-AMA和PHA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主要毒素编码基因α-AMA在其子实体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中的表达规律;同时通过兼并毒素基因引物对6种剧毒鹅膏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了54条:MSDIN家族的环肽毒素及其相关肽类的基因序列,占目前数据库中已报道的MSDIN家族成员的70.1%,其中有20条序列编码α-amanitin,5条序列编码β-amanitin,16条序列编码phallacidin,其他13条编码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此外,作者还对环肽毒素及其相关基因的MSDIN家族成员DNA及其预测蛋白序列进行了多态性和聚类分析。本研究为鹅膏肽类毒素基因的异源表达和遗传进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从剧毒鹅膏菌中挖掘新颖的肽类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期刊2014-07-14)
李鹏[5](2014)在《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剧毒鹅膏种类含有强毒性的鹅膏肽类毒素,是引起蘑菇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目前对于鹅膏毒素编码基因以及剧毒鹅膏毒素基因家族特征的研究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开发鹅膏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救治中毒患者及研发新药意义重大。获取更多的鹅膏毒素基因信息,明确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在剧毒种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研究鹅膏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克隆和分析东亚特有的剧毒鹅膏种类-致命鹅膏中主要毒素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α-amanitin这一最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致命鹅膏菌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中的表达规律、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的de novo转录组测序以及阐释6种常见剧毒鹅膏种类的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在致命鹅膏中克隆并分析了α-amanitin和phallacidin的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长度分别为356bp和321bp,并分别编码35和34个氨基酸的前体肽。通过与基因组中获得的DNA序列比较,这两个毒素基因的倒数第四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内分别插入了58bp和56bp的内含子区域。致命鹅膏和双孢鹅膏的毒素基因序列与前体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纹缘盔孢伞的序列除了毒素的核心序列同源性较高外,其上、下游序列则具有较大的差异。2、首次对60S、GAPDH、NADH、RPB2和β-actin这5个内参基因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以及不同部位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actin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部位中表达相对比较稳定,被选为本论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的最佳内参。使用qRT-PCR对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四个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发现: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各个生长阶段和部位中均表达,但各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并不均衡;在四个生长时期中,α-AMA在延伸期初期的整个子实体内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了延伸期初期外,在其他叁个生长时期中均是α-AMA在菌伞中具有最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α-AMA的表达水平是与致命鹅膏菌子实体的生长旺盛程度相关的,且在生长较为旺盛的阶段和部位中是不断积累的。3、首次通过Illumina HiSeq2000技术对生长旺盛期的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5,563,688个高质量的序列,每个序列平均长度为90bp,Q20和GC百分比分别为93.89%和51.58%。通过Trinity方法组装后产生了62,137个重迭群(contigs),平均长度为481bp,N50的长度是788bp。对重迭群进一步组装产生了39,661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是662bp,N50的长度是862bp。对其中的27,848个单基因簇进行了注释,共鉴定了27,826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有4,269个拥有全长cDNA序列且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的完整测序序列;对1,164个单基因簇进行了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总共发现了1,254个SSR,其中叁核苷酸重复序列频率最高,占总数的48.6%。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功能注释、蛋白序列相似性、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直系同源基因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COG)和基因本体分析(GeneOntology, GO)等注释。基于对转录组组装数据的搜索,总共发现了11个MSDIN家族成员的单基因簇,有4条序列分别可以编码α-amanitin、β-amanitin、phallacidin和amanexitide四种肽类毒素,另外7条序列为编码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并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对转录组中搜寻到毒素相关序列进行了验证。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个体的同种毒素基因间发现了基因多态性,属间物种的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序列的差异性位点显着多于属内的物种间的差异位点数。对部分前体肽序列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同种毒素基因的序列具有较好的聚类关系。4、从收集自亚洲和欧洲的6种剧毒鹅膏种类中总共获得了54条毒素基因序列,占目前数据库中已报道的MSDIN家族成员的70.1%。其中有20条序列是编码α-amanitin,5条序列编码β-amanitin,16条序列编码phallacidin,其他13条为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进一步证实了在不同的鹅膏种类中含有不同的MSDIN家族成员。对MSDIN家族成员的DNA序列进行了Bayesian分析的结果显示有13条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与鬼笔毒肽类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有3条未知的序列与鹅膏毒肽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α-AMA和PHA的大量毒素核心编码序列的比对分析后,发现在α-AMA和PHA的核心序列中分别有4个和3个简并性位点,且均出现在密码子的第叁个碱基上,每个位点有一定的密码子偏好性。PAML4.7a软件对α-AMA和PHA的毒素编码序列选择压力(dN/dS)的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经历了净化选择的过程。对α-AMA,PHA和ITS进行Bayesian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属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9)
胡劲松[6](2013)在《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毒蘑菇是我国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毒源之一,在引起死亡的蘑菇中毒事件中有90%与鹅膏菌种类有关。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是发现于我国广东的一种剧毒蘑菇,自2000年起已引起误食中毒死亡达20人。本文目的是比较系统地研究致命鹅膏的毒素含量与分布,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灵芝水提物对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氧化特征相关的保护机制,α-和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对人肝细胞系L02细胞生活力及其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了致命鹅膏不同组织部位[菌褶、菌肉、菌柄、菌环、菌托和孢子]的α-和β-AMA的含量。结果显示,α-和β-AMA在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菌褶和菌肉中的毒素含量最高总毒素含量分别为5446.2 ±163.9和4907.0 ±155.9μg·-1干组织,而菌托和孢子中的总毒素含量最低,分别为801.1 ± 10.5和392.2±12.3μg·g-1干组织,分别为菌褶中的约1/7和1/14。α-和β-AMA两种鹅膏毒素的相对含量在菌褶、菌盖、菌柄和菌环中比较接近,但在孢子中α-AMA含量只有β-AMA的一半。2、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致命鹅膏子实体(A:菌蕾,B:外菌幕破裂的菌蕾,C:菌盖刚从外菌幕中伸出,D:菌柄处于伸长期,E:菌盖展开但内菌幕完整,F:完全成熟的子实体,G:成熟衰老期)中α-和β-AM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致命鹅膏子实体发育各时期α-和β-AMA的含量有变化,特别在成熟衰老阶段。其中,A-D阶段子实体中的毒素含量相对稳定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E时期毒素含量达最高值,为4204.0±137.3μg·g1干子实体。而进入到成熟期以后,毒素含量迅速下降,在F和G两个时期分别为1904.4±139.5和1152.8±48.8μg·g-1 干子实体。3、对采集于我国广东广州市区及周边共四个地点(广州市白云山公园南门附近、广州市白云山公园西门附近、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的致命鹅膏子实体的毒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采集于不同地点的致命鹅膏子实体中的毒素含量有明显差别,其中生长于华南植物园和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的致命蘑菇子实体毒素含量较高,分别为3550.6±88.6和3538.5±117.7μg·-1干子实体,而白云山公园两处地点生长的致命蘑菇子实体毒素含量较低,分别为2054.6±57.9 和2304.8±18.5μg·g-1 干子实体。4、比较研究了四种大孔吸附树脂(XAD4、XAD16、XAD7HP、XAD1180)对致命鹅膏中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性能。其中以XAD16的吸附能力最强,同时也有较强的解吸附能力,XAD7HP和XAD1180的吸附能力较低,解吸附能力最强,对毒素的富集能力较差。对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中主要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速率的研究表明:四种树脂都是在开始的0.5小时的吸附速度最快,随后吸附速度下降。其中以XAD4对各组分吸附过程最长;而XAD1180对除α-AMA外的其它组分在0.5小时后就达到了相当高的相对水平,3小时后基本饱和。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的解吸附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XAD4和XAD16的解吸附速率较慢;而XAD7HP和XAD1180的解吸附速率较快。对吸附后的柱层析洗脱比较,XAD16对致命鹅膏中的个别毒素组分有一定的分离效果,且甲醇洗脱的分离效果好于乙醇,但其效果还达不到用于制备分离的要求。通过综合比较得出:四种大孔吸附树脂都不能实现对毒素组分的有效分离,但可用作毒素提取中的富集,XAD16最适用于致命鹅膏中毒素组分的吸附富集。5、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实验室规模分离纯化致命鹅膏中肽类毒素的技术,Sephadex LH20制备α-和β-AMA的得率分别为89.55%和94.07%。并以此技术分离到了五个高纯度毒素组分单体。经质谱、[1H]和[13C]核磁共振技术对这些毒素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α-AMA和β-AMA。另外叁个根据分子量比对,初步推断为:脱氧二羟毒伞素(desoxoviroidin),竣基叁羟鬼笔毒肽[phallisacin(PSC)]和竣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PCD)]。6.评价了灵芝水提物(GLE)对α-AMA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效果,并分析与自由基清除活性相关的肝损伤保护机制。小鼠用由Amαnitαexitiαlis制备的α-AMA染毒,注射α-AMA后用GLE给药,用水飞蓟宾(SIL)作参考比较GLE的护肝活性。α-AMA能引起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显着升高,显着降低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显着增加肝脏匀浆中MDA含量。与α-AMA对照组相比,用GLT和SIL治疗能显着降低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显着增加SOD和CAT活性,降低肝脏中MDA含量。肝脏切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生化指标的参数变化相一致。结果证实GLE对由α-AMA引起的肝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其保护机理之一与其抗氧化特征相关。7、研究了不同浓度α-和β-AMA对人肝细胞株L02的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都能抑制肝细胞生活力,并且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8、利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和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分析了不同浓度α-和β-AMA以及不同时间处理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2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都能诱导L02细胞凋亡,并且存在浓度依赖效应。5μM以上浓度的α-AMA在共培养12小时后L02细胞中还出现明显的坏死,浓度越高,坏死现象越明显。10μM以上浓度的β-AMA在共培养12小时后L02细胞中也出现明显细胞坏死。发生凋亡的L02细胞的染色质性浓缩与边缘化,这种浓缩与边缘化不断加强,后出现核的碎裂与崩解。9.利用DNALadder凝胶电泳检测分析了 α-和β-AMA处理L02细胞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5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处理24小时都能诱导LO2细胞DNA片段化。随两种鹅膏毒肽浓度的增大,所提取到的L02细胞中的完整DNA量减少,表明随鹅膏毒肽浓度的增大,引起了 L02细胞损伤的同时发生了 DNA降解。10.检测分析了鹅膏毒肽对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8,9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μM以上浓度的两种鹅膏毒肽都能引起这3种caspase酶活性显着升高,尤其是caspase3。这说明两种鹅膏毒肽都启动了 L02细胞依赖于caspase3的凋亡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邓旺秋,肖正端,李鹏,李泰辉[7](2012)在《致命鹅膏菌肽类毒素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噻唑蓝(MTT)法对从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子实体中获得的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叁羟鹅膏毒肽酰胺、羧基一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羧基叁羟鬼笔毒肽和脱氧二羟毒伞素和一种未知毒素共8个纯的毒素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8种鹅膏毒素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肝癌细胞株7402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α-鹅膏毒肽和β-鹅膏毒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这两种毒素浓度100μg/mL、作用72h时抑制率达60%以上,与阳性对照5-氟脲嘧啶的抑制效果相近,但对肝正常细胞L02的增殖抑制仅为对照的50%。(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舒畅,陶文沂,周荼[8](2007)在《致命鹅膏菌毒素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肿瘤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致命鹅膏中的毒素在安全剂量下抑制小鼠皮肤肿瘤的效果,并对此毒素的药用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采用经典的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二阶段致癌模型,观察和评价致命鹅膏毒素在不同剂量下抑制肿瘤的效果,并且通过测定血清中氨基己糖的含量来判断对肝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致命鹅膏毒素在某一低剂量下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较好的治愈效果,且对小鼠肝脏无损伤,证明了致命鹅膏毒素可以较好地治疗皮肤癌。(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邓旺秋,李泰辉,宋斌,陈作红[9](2006)在《致命鹅膏不同生长时期α-amanitin毒素的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我国剧毒蘑菇新种——致命鹅膏AmanitaexitialisZhuL.Yang&T.H.Li子实体不同生长时期的主要鹅膏毒素α-amanitin(α-鹅膏毒肽)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命鹅膏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α-amanitin的含量有较明显变化:成熟老化时期的子实体α-amanitin的含量最低,仅为1462.7μg/g干重;含量最高的是生长旺盛时期的子实体,达2226.8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34%;菇蕾时期的含量处于前两者之间,为1725.9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15%,但比生长旺盛期的少22%。这表明致命鹅膏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其α-amanitin的含量可能呈正态分布变化。(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平,陈松,陈作红[10](2005)在《致命鹅膏菌的菌种分离及人工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命鹅膏 (Amanitaexitialis)是一种产于中国南方的剧毒蘑菇 .本研究首次用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了该菌的菌种。来自子实体上不同部位的组织都能用于分离 ,但用幼子实体上的菌褶分离效果最佳。试用六种培养基培养其菌丝体 ,其中以改良PDM为最佳。最佳培养温度为 2 6℃ ,最适pH值为 5 0 ,在 1 0 0 0mL的培养基中添加 2 0g葡萄糖对菌丝生长最为有利。菌丝产量在培养到70d时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05年02期)
致命鹅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快速测定野生毒菌中的5种毒伞肽和毒肽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将采集的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子实体低温干燥,用甲醇提取,SPE-C_(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Water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串联质谱ESI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5种毒肽和毒伞肽在20~1000μ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均为20μg/kg。α-毒伞肽、β-毒伞肽、γ-毒伞肽、二羟基毒肽、羟基毒肽在高低2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9.2%~110.6%、88.5%~109.3%、90.1%~112.3%、92.6%~107.8%、91.6%~105.2%,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在3.2%~5.6%之间。在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中检测出α-毒伞肽(α-amanitin)、β-毒伞肽(β-amanitin)、羟基毒肽(phallacidin),含量分别为794.84、501.23、230.96 mg/kg。结论该方法使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样品,减少了试剂的用量,串联质谱可同时对毒肽和毒伞肽毒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提高了定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定量检测的灵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命鹅膏论文参考文献
[1].孙健.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
[2].刘阳,栾杰,林佶.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云南野生致命鹅膏菌中的毒伞肽和毒肽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
[3].邹俊平,张成花,邓旺秋,李泰辉.致命鹅膏的脯氨酰寡聚酶(POP)基因初步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4].邓旺秋,李鹏,李泰辉.致命鹅膏菌环肽毒素编码基因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2014
[5].李鹏.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胡劲松.致命鹅膏菌(Amanita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邓旺秋,肖正端,李鹏,李泰辉.致命鹅膏菌肽类毒素的体外抗肿瘤作用[J].食用菌学报.2012
[8].舒畅,陶文沂,周荼.致命鹅膏菌毒素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肿瘤的治疗作用[J].菌物学报.2007
[9].邓旺秋,李泰辉,宋斌,陈作红.致命鹅膏不同生长时期α-amanitin毒素的含量变化[J].菌物学报.2006
[10].张平,陈松,陈作红.致命鹅膏菌的菌种分离及人工培养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