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第一批28支股票的上市,标志着筹备了10年之久的创业板的正式成立。作为专门为小型企业提供融资的一个平台,创业板至推出开始,就受到投资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IPO前后绩效变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板和中小板上面。以林舒和魏明海、朱武祥和张帆为代表的等学者对我国主板市场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公司在上市后的绩效都出现了普遍的下滑.陈文斌和陈超,元建兴、王琼和黎翠梅对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考察后,均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募集的资金使用,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缓慢,投资变更等现象。由于我国创业板建立时间比较晚,目前学者对创业板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创业板高市盈、高价格、高超募问题上面,也有一些学者,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板的监管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还有一些学者对创业板的制度建议建言献策。但很少有学者对创业板IPO前后业绩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考察,而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对创业板IPO前后业绩的考察才能最终的衡量创业板的成功与否。“IPO效应”是指上市公司在IPO后一段时间里,公司的绩效出现显著下滑的情况。许多对我国主板和中小板IPO前后绩效进行考察的学者均发现“IPO效应”广泛的存在于我国的主板和中小板市场.而创业板的“IPO效应”是否存在?本文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决定应用财务指标对2009年内上市的36家创业板公司的三方面进行考察: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方面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2个指标,在反映企业成长能力方面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反映企业财务的流动性方面选取了流动比。在进行实证时,作者先分别选取上述指标的中位数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应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对上述指标变动的显著性进行了考察,最后发现这3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2年到IPO后1年的4年间,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而流动比在IPO当年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而在IPO后一年虽然出现一定的下降,但仍然远远高于传统认为生产型企业的合理值,也远远高于这些企业上市前的水平。这些指标的变动情况反映了这些企业的业绩在IPO后业绩普遍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流动比反映出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却大大上升,这又表明资金在这些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投入生产进度缓慢。文章最后,作者在提高上市条件,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有2个:首先,研究样本选取的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我国创业板股票。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文本将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与公司财务流动性结合在一起研究,综合说明了这些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后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但本文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由于我国创业板开市时间离本文创作时间较短,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仅仅是创业板公司IPO前2年到IPO后1年,虽然本文得出了创业板上市企业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均出现了下滑的结论,但是这也只是指短期的情况,若要在长期判断IPO对这些创业板企业业绩的影响还应该在后期对这些公司的业绩进行具体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