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

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

论文摘要

身-心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日本,而国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本文拟从四个部分探讨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进行,即本体论、身心论、语言论与风格论。并且在阐明书法中身心合一如何可能以及书法的实现性品格基础上,解开千古之谜——为什么最佳的书法作品都是书家的手稿和信件。书法本体论是第一部分。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书法中的“象思维”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特征——“无形之相”与“无声之音”。前者从形意的角度,沟通了书法与宇宙万事万物间的对应关系;后者从空间艺术韵律化的角度,呈现了书家如何在一挥而就中实现其艺术生命之本真。二者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二、这一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笔者经考证发现,隶书在西汉初期就已成熟,从而实现了书法由技艺向艺术的转化;三、探讨书法创作中的潜意识问题,回答为什么手稿《兰亭序》和《祭侄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两件最伟大的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形而上角度解决身心合一的可能性问题。第二部分是身心论,主要论证身心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即解决书法中身心合一的现实性问题。这是身心问题的核心,也是本文的主体内容。我们认为,性和气构成书家客体之身与主观之心的动力与中介,也就是说,身心问题是在身-性-气-心的过程中展开的。由于儒、道的逻辑起点不同,故在身心修炼上各有路径,前者是道德功夫论,后者是自然功夫论。就气而言,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仁,其气为道德精神之气;而道家立足于生命本真,以赤子之心为旨归,最终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其气为宇宙真元之气。它们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两面:要么落实于道,是为自然气化论:要么落实于儒,是为道德精神论。二者最终在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第三部分是书法语言论。结合书法实践,我们意识到,书家之身的一静一动皆源于对空间的领悟,其中身之有节奏的运动中所使用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体悟到书家在创作、鉴赏中身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最终成为书法中“有意味的形式”的根源。而书法之笔势、书势、墨法与章法既同身心相关,又和书家的生活起居、生活境遇、人生态度以及人生品位等有着内在联系,因此,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就在于书家生命的本真。风格论是最后一部分。书法史上任何一种风格的形成,都与书家的个性、情感、学养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不同风格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身心合一最终落实于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书法的审美风格就是书家的个性、人格和艺术修养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主体身心的表现,而是主体身心的实现,是一种人生的超越与精神的自由。只有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书家的生命超越与审美超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方法论上的困惑
  • 三、思路—书法创作中身心合一的可能性
  • 第一章 书法艺术本质与身心之关系
  • 第一节 实用性与艺术性:由日常境界转化成空灵境界
  • 第二节 “无形之相”:抽象与意象的双重意味
  • 一、“象思维”的简略考察
  • 二、书法中的任何一个点线,必须能隐约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形
  • 三、书法中的任何一个点线,必须能暗示出客观事物的精神——意
  • 第三节 “无声之音”:视觉与听觉的渗透
  • 一、取象之中韵律化的显现
  • 二、取象与通感
  • 三、身心与形、意、韵的生命之本真
  • 第四节 从民间书法看书法的本质特征和书法的成熟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民间书法与书体的演变及隶书的成熟期
  • 三、从民间书法看笔性与书法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
  • 第五节 庖丁解牛与书法的艺术精神
  • 一、书法意识的觉醒
  • 二、王献之执笔之谜
  • 三、“庖丁解牛”与书法艺术精神
  • 第六节 书法的人文精神—书卷气
  • 一、书卷气的产生
  • 二、书卷气的涵义
  • 第二章 身-性-气-心与书法艺术之关系
  • 第一节 身体的展示与意味
  • 一、身心二元论
  • 二 在对应互动中展开
  • 第二节 回归本真之性
  • 一、本然之性
  • 二、气质之性
  • 三、本真之性
  • 第三节 道德精神之气与宇宙真元之气
  • 一、道德精神之气
  • 二、宇宙真元之气
  • 第四节 心灵的超越
  • 一、本然之心
  • 二、本真之心
  • 第三章 书法艺术语言中的身心意味
  • 第一节 点画中的物象对应与身心意味
  • 一、书法艺术语言的双重性
  • 二、形作为被简化了的“投影”予以暗示
  • 三、简化作为客观事物精神的暗示
  • 四、第三重暗示性:对应与象征
  • 五、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
  • 六、一个空间的涵义
  • 七、力量和运动的贯串、协调与一气运化
  • 第二节 一种韵律化的生命之节奏—笔势
  • 第三节 时-空—结构的双重意味
  • 一、比例对称的意味
  • 二、对立统一的韵律化构成
  • 第四节 一种虚幻的生命节奏—墨法
  • 一、墨法的演变与发展
  • 二、墨法与书体的关系
  • 三、墨法与用笔
  • 第五节 一气运化中时-空的整体展示
  • 一、章法作为一个总体,服从于视觉心理
  • 二、铭石之书与书简之作的差异
  • 三、视觉习惯对章法的作用
  • 四、章法的内部构成
  • 五、材料限定形式与形式限定材料
  • 第四章 艺术的风格与人生态度
  • 引言
  • 第一节 古拙与华美
  • 一、古拙
  • 二、华美
  • 第二节 雄浑与冲淡
  • 一、雄浑
  • 二、冲淡
  • 第三节 敦厚与超逸
  • 一、敦厚
  • 二、超逸
  • 第四节 豪放与典雅
  • 一、豪放
  • 二、典雅
  • 第五节 颠狂与沉着
  • 一、颠狂
  • 二、沉着
  • 第六节 空灵与实在
  • 一、空灵
  • 二、实在
  • 第七节 自然与工巧
  • 一、自然
  • 二、工巧
  • 第八节 宽博与紧结
  • 一、宽博
  • 二、紧结
  • 第九节 峻拔与圆融
  • 一、峻拔
  • 二、圆融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北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转向——以宋代的书法审美转向为例[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0(01)
    • [2].论书法审美的三层境界[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3].从学科渗透的角度看大学书法审美教育[J]. 书法 2018(05)
    • [4].欧阳修的书法审美思想[J]. 中国书法 2016(22)
    • [5].谄媚与疏放:明代初期书法审美特征刍议[J]. 中国书法 2017(08)
    • [6].我的书法审美[J]. 中国书法 2017(15)
    • [7].书法审美教育管见[J]. 华夏教师 2015(06)
    • [8].书法审美之我见[J]. 中国书法 2014(14)
    • [9].质朴风格书法审美视阈下的楷书创作实践研究[J]. 长江丛刊 2020(05)
    • [10].浅议展览体制语境下的书法审美趋同[J]. 大众书法 2020(01)
    • [11].初识书法审美[J]. 明日风尚 2019(21)
    • [12].学问至深 书道至臻[J]. 江苏教育 2017(29)
    • [13].书法审美教育对中小学生书法能力提高的价值探讨[J]. 中华辞赋 2018(04)
    • [14].关于书法审美风格的思考——中和思想和自然之风[J]. 中国文艺家 2017(06)
    • [15].浅谈王铎及其书法审美创作艺术[J]. 中国文艺家 2017(04)
    • [16].“传统”融“现代”——浅谈书法审美能力培养[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12)
    • [17].书法审美当随时代[J]. 中国钢笔书法 2013(05)
    • [18].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书法审美转型[J]. 剧作家 2009(05)
    • [19].论书法审美的心性论根源[J]. 书画艺术 2018(06)
    • [20].当代书法审美根源论之反思[J]. 中国书法 2019(01)
    • [21].关于书法审美辩证的几个问题[J]. 书画艺术 2019(04)
    • [22].书法审美漫谈[J]. 明日风尚 2018(04)
    • [23].略说徐渭书法审美中的“媚”[J]. 剧影月报 2012(05)
    • [24].浅析书法审美中的“拙”与“巧”[J]. 书法赏评 2014(03)
    • [25].书法审美,当随时代[J]. 美术向导 2012(04)
    • [26].“先天”抑或“后天”:气质类型与文化背景对书法审美的影响[J]. 中国书法 2019(16)
    • [27].肖寿林:书法审美系统的追求是“天然”[J]. 艺术品鉴 2020(01)
    • [28].浅析书法审美的模糊性[J]. 青少年书法 2008(16)
    • [29].文摘[J]. 书法 2009(09)
    • [30].谈当前书法审美的缺陷与对策[J]. 艺术广角 2011(05)

    标签:;  ;  ;  ;  

    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