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上市公司通过在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公司扩展高新项目,扩大规模提供的有效融资支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进行,上市公司逐渐摆脱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依靠在资本市场进行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模式为公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进入2010年以来,为了补充资本金,满足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上市银行,相继提出以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进行再融资的预案,涉及再融资额高达6000亿元,给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股强劲的再融资风潮席卷我国证券市场。西方金融界对企业融资的研究较为成熟,经典的啄食理论(Pecking Order)认为企业应该遵循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然而我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远未达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无论从背景和发展程度上都与西方证券市场差异很大,加上我国企业特有的股权结构,导致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本文在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对经典融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不遵循西方经典的“啄食理论”,而是极度偏好股权再融资方式,并且有强烈的增发偏好,但其再融资资金运作效率却始终较低。其次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时候,从公司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受市盈率高和股利分配率低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我国股权再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并且公司治理存在较大缺陷,表现在股权结构复杂、股权集中度高和“内部控制人”等方面,加上受我国政府出台政策的影响,诸多因素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现象。最后,以增发新股方式为实证对象,对2007—2009年,三年增发公告发布日前后一段时间作为事件窗口,对其增发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进行检验,判断市场对增发的再融资方式做出何种反应。得出市场反应不明显的结果,有别于国外研究学者得出的增发后市场股价下滑的结论,从市场角度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原因。结合本文主体部分的分析研究,结尾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通过培养成熟机构投资者和经理人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信息披露程度来加强监管;第三,通过完善做空机制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来完善市场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