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雌配子体及其蛋白泡发育的细胞学和特异蛋白研究

油松雌配子体及其蛋白泡发育的细胞学和特异蛋白研究

论文摘要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的重要的经济造林树种,也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因此研究油松雌配子体的发育及特异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油松一年生和二年生雌球果为实验材料,从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和特异蛋白质三个方面对油松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卵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雌配子体内淀粉粒及糊粉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雌配子体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颈卵器形成时期、卵细胞形成时期、卵细胞受精后)胚珠全蛋白的特异表达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受精前后卵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发现卵细胞内蛋白泡的出现和消亡与受精作用密切相关。卵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蛋白泡,受精前蛋白泡的数量和体积达到高峰,受精后蛋白泡开始出现空泡结构,而且空泡越来越大,到原胚时期蛋白泡几乎全部变成空泡。推测蛋白泡至少为卵细胞的受精提供营养。利用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及糊粉粒在雌配子体内的动态分布。在实验中观察到从一年生雌配子体游离核时期到二年生雌配子体游离核时期,雌配子体四周有几层富含糊粉粒的细胞包围着它,到游离核形成细胞壁时,这几层细胞中的糊粉粒消失。颈卵器形成初期在其周围可见有一些富含糊粉粒的细胞,这些细胞中的糊粉粒到卵细胞成熟时消失。在卵细胞受精前,颈卵器下方的细胞中不含淀粉粒。卵细胞受精后,在颈卵器下方的细胞内开始有淀粉粒的积累。淀粉分布开始呈三角形,到原胚时期在雌配子体中部形成一个长带。随着原胚的发育,淀粉粒区域向下推移,并且在雌配子体四周的细胞很快有大量的糊粉粒的积累。在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含量的高峰和糊粉粒含量的高峰交替出现,两者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雌配子体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胚珠全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从颈卵器形成时期到卵细胞形成时期有5个蛋白点消失a-1(39KD)、a-2(37KD)、a-3(36KD)、a-4(28KD)a-5(26KD),两个新蛋白点出现b-6(40KD)和b-7(38KD);从卵细胞形成时期(受精前)到卵细胞受精后有5个蛋白点消失b-1(40KD)、b-2(40KD)、b-3(41KD)、b-4(30KD)、b-5(28KD),两个新蛋白点出现c-1(63KD)和c-2(52KD)。从颈卵器形成时期到卵细胞受精后有10个蛋白点表达量逐渐下调A(27KD)、B(29KD)、C(31KD)、D(34KD)、E(34KD) F(35KD) G(32KD)、H(30KD)、J(29KD)、K(26KD)。推测蛋白点a-1~a-5可能与颈卵器的形成有关,颈卵器形成后这些蛋白点就消失了;蛋白点b-6~b-7和b-1~b-5可能与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有关,在卵细胞形成时出现了新蛋白点b-6和b-7,而到卵细胞受精后蛋白点b-1~b-5消失;蛋白点c-1~c-2可能与受精卵核分裂有关,它们在卵细胞受精后进行核分裂时出现。蛋白点A~K可能与颈卵器整个发育过程及卵细胞受精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雌配子体的发育及受精作用
  • 1.1.1 雌配子体的发育
  • 1.1.2 受精作用
  • 1.1.3 植物受精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 雌配子体受精前后内部结构的变化
  • 1.2.1 卵细胞内蛋白泡的起源、结构及变化
  • 1.2.1.1 小蛋白泡的起源、形成过程及结构
  • 1.2.1.2 大蛋白泡的起源、结构及组分
  • 1.2.1.3 蛋白泡的变化规律
  • 1.2.1.4 研究方法
  • 1.2.2 卵细胞内新细胞质的形成
  • 1.3 受精前后雌配子体中大分子物质的研究
  • 1.3.1 雌配子体及合子DNA的变化
  • 1.3.2 雌配子体及合子淀粉变化
  • 1.3.3 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研究
  • 1.3.4 胚胎发育过程特异蛋白质的研究
  • 1.3.4.1 合子胚发育时期特异蛋白的研究
  • 1.3.4.2 植物胚胎发育时期特异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调控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油松雌配子体的发育及卵细胞受精前后细胞学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雌球果外观形态
  • 2.2.2 雌配子体的发育
  • 2.2.2.1 游离核时期
  • 2.2.2.2 细胞壁的形成
  • 2.2.2.3 颈卵器和卵细胞的形成
  • 2.2.3 受精前后卵细胞的变化及分析
  • 2.2.4 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淀粉及糊粉粒分布的显微观察及分析
  • 3 油松受精前后胚珠全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质的提取(丙酮沉淀法)
  • 3.2.2 蛋白质双向电泳
  • 3.2.2.1 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IEF)
  • 3.2.2.2 第二向电泳:(SDS-PAGE,按分子量大小分离)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问题与讨论
  • 一、蛋白泡的结构与功能
  • 二、胚珠特异蛋白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分层策略的凝胶图像间蛋白点匹配算法[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2(03)
    • [2].基于特征点的凝胶图像蛋白点匹配算法[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3].木薯非胚性与胚性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差异初步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4)
    • [4].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建立及其初步分析[J]. 中国家禽 2010(10)
    • [5].大麦条纹病侵染对大麦叶片蛋白组的影响[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06)
    • [6].蛋白负染方法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评价[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7)
    • [7].白鲢鱼肌原纤维蛋白双向电泳分析体系的建立[J]. 食品科学 2017(01)
    • [8].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地下茎处差异蛋白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3)
    • [9].家蚕5龄第3天血液蛋白的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J]. 蚕业科学 2008(04)
    • [10].bFGF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质组变化[J]. 微循环学杂志 2008(01)
    • [11].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差异蛋白组的质谱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1)
    • [12].福建柏叶片全蛋白3种提取方法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1)
    • [13].基于相似度图的凝胶图像间蛋白点特征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0)
    • [1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证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0)
    • [15].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野牛草叶片蛋白的方法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2)
    • [1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02)
    • [17].蛋白电泳凝胶放置时间对蛋白丰度的影响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05)
    • [18].盐胁迫条件下蒲公英叶片蛋白的双向电泳及其图谱分析[J]. 食品科技 2013(05)
    • [19].质谱技术鉴定体外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细胞骨架蛋白[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2)
    • [20].陕农138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差异的比较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03)
    • [21].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建立和优化[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5)
    • [22].干旱胁迫下桑叶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J]. 蚕业科学 2012(06)
    • [23].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与耐药者尿蛋白质组学比较[J]. 现代医学 2016(01)
    • [24].沙漠小球藻的蛋白双向电泳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09)
    • [25].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大豆根部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1)
    • [26].不同抗冷级别的棉苗低温诱导蛋白比较[J]. 棉花学报 2010(03)
    • [27].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与鉴定癫痫疾病的差异蛋白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10)
    • [28].粒子滤波在图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8(04)
    • [29].基于模糊聚类的微弱蛋白点分割算法[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03)
    • [30].鲫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与部分蛋白点的质谱鉴定[J]. 水产学报 2016(04)

    标签:;  ;  ;  ;  

    油松雌配子体及其蛋白泡发育的细胞学和特异蛋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