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幼稚/记忆T细胞亚群的变化

41例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幼稚/记忆T细胞亚群的变化

一、41例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Naive/MemoryT细胞亚群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0)在《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CD39+和(或)PD-1+T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CD39是一种作用于腺苷通路的胞外核苷酸酶,在胞外环境下,CD39将ATP水解为AMP,AMP在另一种胞外核苷酸酶CD73的作用下继续水解产生腺苷(adenosine,ADO)。研究表明,慢性HIV-1感染者CD39+CD4 Treg的表达与疾病进展相关,并且在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上CD39表达上调,进一步分析发现CD39与PD-1共同表达百分比高达66%,而PD-1作为一个效应细胞的耗竭性标志,CD39也被证实是CD8的耗竭性标志。同时,CD39+CD8 T细胞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且在肿瘤免疫中CD39+CD8 T细胞是特异性抗原富集的一群细胞。然而,关于CD39、PD-1在慢性HIV-1感染者CD8 T细胞中的变化特点及作用机制尚未报道,CD39+PD-1+在CD4 T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也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D39及PD-1在慢性HIV-1感染者T细胞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入组71例HIV-1感染者,其中包括40例典型进展者、21例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者以及10例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失败患者,另外入组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1)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HIV-1感染者及健康对照样本外周血CD4 T、CD8 T细胞上CD39和PD-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其与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CD4细胞内病毒指标的相关性分析;(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Rs和INRs患者的HIV病毒库,分析CD39+PD-1+CD4细胞与HIV病毒库的关系;(3)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HIV-1感染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A2AR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CD39+/-、PD-1+/-CD8 T细胞亚群中A2AR的MFI值;(4)体外实验观察外源性腺苷CADO的存在下,CD8 T细胞亚群功能的变化;(5)采用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进行体外实验,观察靶向腺苷通路和(或)PD-1通路干预后整体CD8 T细胞及HIV特异性T细胞功能的变化;(6)通过体外实验检测CD4 T细胞群P24的表达,观察HIV特异性T细胞对潜伏病毒库的杀伤功能。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上CD39+、PD-1+以及CD39+PD-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其中典型进展者中尤为显着,接受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CD39及PD-1的表达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免疫重建失败患者CD39+PD-1+CD4细胞亚群占比显着高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完全应答者;(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CD39+CD8 T、PD-1+CD8 T、CD39+PD-1+CD8 T及CD39+PD-1+CD4细胞频率均与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CD39+CD8 T、CD39+PD-1+CD8 T细胞及CD39+PD-1+CD4 T细胞频率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3)抗病毒治疗两年以上患者CD39+PD-1+CD4 T细胞亚群占比与HIV脱氧核糖核酸(HIV DNA)正相关,与细胞相关的未剪接HIV核糖核酸(HIV us RNA)正相关;(4)流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A2AR在CD39+CD8 T、PD-1+CD8 T细胞表达高于对应的阴性细胞群;(5)与对照组相比,CADO存在的条件下,慢性HIV-1感染者CD8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降低;(6)体外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靶向腺苷通路和/或PD-1通路干预后整体CD8 T细胞及HI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增强,同时HIV特异性T细胞对潜伏病毒库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CD39及PD-1的表达升高提示免疫细胞效应功能的减弱,与艾滋病疾病进展呈负性相关,同时,CD39+PD-1+CD4细胞与ART后免疫重建失败相关,其机制可能是CD39+PD-1+CD4细胞促进HIV建立潜伏病毒库。结论:本研究阐明了CD39及PD-1在HIV-1慢性感染者T细胞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通过靶向腺苷通路和(或)PD-1/PD-L1通路观察效应细胞功能的变化,发现了可能作为免疫检查点的新的CD39细胞分子,为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吕婷霞[2](2020)在《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HIV相关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与免疫重建不全及严重的非AIDS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HIV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内外尝试在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药物来改善HIV/AIDS相关的异常免疫反应,但尚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作为雷公藤甲素改构的化合物,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在风湿性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探讨LLDT-8对健康人T细胞激活及增殖的影响并首次在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模型中探讨其对异常免疫激活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实验比较LLDT-8和雷公藤甲素对HEK 293T细胞的毒性及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差异,继而进一步探讨两者对非特异性刺激后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T细胞激活及增殖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以6只SIV mac239感染的中国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在感染后第14周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其中2只为对照组,仅接受ART治疗,另外4只为实验组,在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LDT-8,两组动物均在感染后第33周中断ART治疗,实验组继续给予LLDT-8直至实验终点(第48周)。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免疫激活及炎症因子(CRP、IL-6、TNF-α、IP-10)的差异,以及中断ART治疗后两组血浆病毒载量反弹的时间及SIV病毒储存库有无差异。[结果]1.浓度为1000 ng/mL的LLDT-8处理HEK 293T细胞72h后,细胞存活率>60%,100 ng/mL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下的细胞存活率相当。100 ng/mL浓度下的LLDT-8和雷公藤甲素均能抑制NF-κB报告基因的活性[(7.04±3.79)vs(0.29±0.07)],两者的抑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12)。2.同对照组相比,LLDT-8 可使 CD38+CD4+/CD4+%(56.53±5.14%vs 28.6±8.5%,P=0.06)、HLA-DR+CD4+/CD4+%(18.55±1.38%vs 5.37±1.62%,P=0.00)、PD1+CD4+/CD4+%(58.05±5.05%vs 27.8±2.5%,P=0.03)明显降低,LLDT-8和雷公藤甲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0.63、0.32)。经PHA刺激后的健康人PBMCs中CD4+T细胞增殖情况可达17.44±1.93%,加入雷公藤甲素和LLDT-8后,CD4+T细胞增殖分别减低至1.79±0.64%、5.2±1.1%,LLDT-8的作用稍弱于雷公藤甲素(P=0.03)。3.SIV mac239感染14周后的中国恒河猴的T细胞激活水平显着高于感染前(CD38+CD8+/CD8+%[83.1%(IQR:81.6-86.5)vs 20.8%(IQR:18.7-28.8)]、HLA-DR+CD8+/CD8+%[15.6%(IQR:13.3-21.7)vs 0.3%(IQR:0.1-0.6)]),但CRP、IL-6、IP-10、TNF-α较感染前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47、>0.99、0.53、0.97);启动ART治疗1个月后,两组CD4+T、CD8+T细胞上CD38+HLA-DR+双阳性细胞的表达量及CRP水平均较感染14周明显升高。ART治疗的同时加用LLDT-8对T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无明显影响。中断治疗后,两组恒河猴病毒载量均在2周时反弹,且LLDT-8对储存库没有影响。[结论]1.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LLDT-8较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更低,但两者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程度相当;2.LLDT-8可抑制CD4+T细胞激活,相同剂量下LLDT-8抑制CD4+T细胞激活水平的能力与雷公藤甲素之间无差异;同等剂量下LLDT-8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稍弱雷公藤甲素;3.SIV mac239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后,T细胞激活水平显着高于感染前,是否使用LLDT-8干预对治疗过程中的T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无影响。4.中断ART治疗后,血浆病毒载量在2周内反弹,且LLDT-8对恒河猴病毒反弹的时间及病毒储存库均没有明显影响。

潘建华[3](2020)在《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探究疟原虫感染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TNBC)模型的肿瘤抑制及其抗肿瘤免疫学机制。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在肿瘤引流性淋巴结(DLN)中遇到DC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CD8+T细胞分化为效应和记忆细胞亚群,然后通过血液进入肿瘤组织和其他组织以杀死肿瘤细胞,并提供长期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防止复发;CD4+T细胞能辅助CD8+T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促进CTL的细胞杀伤、迁移和侵袭能力。我们的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能够显着抑制TNBC肿瘤的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通过多色流式分析结果发现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外周血和DLN的效应细胞和记忆T细胞均明显增加。共刺激免疫检查点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而T细胞的活化会通过上调共抑制分子而触发了负反馈调节。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疟原虫感染小鼠中,CD8+T细胞上的共刺激(CD40L,GITR和OX-40)和共抑制(PD-1,CTLA-4,TIM-3,LAG3)免疫检查点上调;CD4+T细胞上的共刺激(CD40L,GITR)和共抑制(PD-1,CTLA-4,TIM-3,LAG3)免疫检查点也上调。重要的是,即使共抑制免疫检查点上调,疟原虫感染小鼠外周血或DLN中CD8+效应和记忆T细胞中的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量仍显着增加。以上结果提示,疟原虫感染对小鼠4T1乳腺癌的影响可能与诱导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这一发现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旨在建立一种使用流式细胞术对人体免疫细胞进行精细分群的检测方法,评估该检测方法的方法学性能及探讨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依据机体免疫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免疫表型特点,设计针对各免疫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案。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组合,通过不同细胞的抗原表达谱对各免疫细胞亚群进行精细分型,并结合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细胞亚群进行百分比和绝对计数分析。通过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分析评估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对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分析正常人各免疫细胞亚群百分含量和绝对计数结果的分布情况,计算各细胞亚群的中位值、上限值、下限值。选择3例艾滋病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分析各免疫细胞亚群在艾滋病毒感染者样本中的变化,并用t检验,比较艾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本方法通过检测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组合将机体免疫反应所涉及的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进行初步分型及定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抗原表达谱,对各类细胞的功能亚群及活化状态进行进一步细分,可识别机体67个免疫细胞亚群,能更精准全面地评估各细胞亚群的功能状态情况。批内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67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绝大部分细胞亚群的CV值均小于20%,中位置为3.87%和5.70%,其中有9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百分含量结果均小于5%;有9个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均小于20个/ul。批间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67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绝大部分细胞亚群的CV值均小于20%中位置为5.13%和6.25%,其中有6个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百分含量结果均小于5%;有6个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CV值大于20%,这些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结果均小于20个/ul。此外本方法初步总结了中国人群各免疫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的中位置、低值和高值结果范围,可作为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的参考。使用本方法对艾滋病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艾滋病组与健康对照组67个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显示,艾滋病组比健康对照组升高的细胞亚群有19个,包括T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未成熟自然杀伤细胞、初始B淋巴细胞、B2细胞、CD4+效应T细胞、CD4+效应记忆T细胞、CD4+CD27-分化/衰老T细胞、CD8+效应T细胞、CD8+效应记忆T细胞、CD8+CD27-分化/衰老T细胞、CD8+CD28-分化/衰老T细胞、CD8+CD57+分化/衰老T细胞、早期活化单核细胞、晚期活化T细胞、晚期活化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16阳性髓样树突状细胞、记忆调节T细胞、自然调节性T细胞,以上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或绝对计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组结果比健康对照组降低的细胞亚群有14个,包括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成熟自然杀伤细胞、中间态单核细胞、边缘区B淋巴细胞、记忆性B细胞、B1细胞、CD4+初始T细胞、CD4+中央记忆T细胞、CD8+初始T细胞、CD8+中央记忆T细胞、浆样树突状细胞、中期活化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初始调节T细胞,以上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或绝对计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4个细胞亚群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组合结合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能对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涉及的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涉及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总量及功能亚群进行精细分型,综合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本方法重复性较好,初步建立的中国人群的各免疫细胞亚群的参考范围可作为临床使用的参考,识别细胞群的异常变化。本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范围很广,本文以艾滋病为例对各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做了初步分析,部分结果验证了现有研究结论,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异常指标,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陈曦[4](2020)在《CD54分子表达对HIV感染者CD4+T细胞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的全球传染病,其中CD4+T细胞计数的减少是HIV感染的最重要特征。目前关于CD4+T细胞计数的减少原因及机制仍有待研究。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无需特异性致敏就能够杀伤微生物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同种异体细胞。NK细胞还可以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且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反应来促进或抑制T细胞功能。最近的研究证明,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EB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中,NK细胞可通过识别和杀死T细胞直接负向调节T细胞的应答。目前的研究认为,NK对T细胞不仅可通过细胞因子对T细胞发挥调节作用,还可以通过识别和杀死活化T细胞来直接负调节T细胞应答。Vieillard等人进行了体外实验,发现在HIV感染者CD4+T细胞上,NK细胞的活化性配体NKp44L有较高的表达,表达NKp44L的CD4+T细胞极易被NK细胞杀伤,并且在猿猴HIV(SHIV)实验中发现NKp44L大多表达在未感染的CD4+T上,导致未感染的CD4+T大量死亡。同时,Richard等人还发现HIV-1 Vpr蛋白能显着上调旁观者CD4+T细胞上NKG2D配体ULBP-2的表达,而表达该配体的CD4+T细胞非常容易被未活化的NK细胞杀伤。事实上,CD4+T细胞上能表达多种NK细胞受体的配体,它们是否也能影响NK细胞对CD4+T细胞的调节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RNA-Seq)结果分析,发现HIV感染者CD54(也称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CD54及其配体LFA-1的表型特征及与HIV感染后免疫恢复关系(论文1);发现了CD4+T细胞高表达的CD54分子可介导NK细胞对CD4+T细胞的杀伤,造成CD4+T细胞的数量减少(论文2);最后探讨了影响CD54分子表达的因素——趋化因子IP-10及相关机制,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来抑制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从而减少NK细胞对CD4+T细胞杀伤,为今后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论文3)。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CD54及其配体LFA-1的表型特征及与免疫恢复关系研究的实验对象包括ART治疗后的20例HIV感染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20例HIV感染者均接受ART治疗2年并且病毒载量小于20copies/mL。根据其CD4+T细胞的计数分为免疫应答者(CD4+T细胞>500cells/μl)和免疫不应答者(CD4+T细胞<350cells/μl)。健康对照者为随机抽取的HIV抗体阴性的健康男性,年龄与HIV感染者匹配。CD54在CD4+T细胞减少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未治疗HIV感染者和健康对照两个人群。HIV感染者入选标准:成年男性,感染1年内未接受ART治疗;健康对照入选标准:健康成年男性,HIV阴性,乙肝、丙肝等阴性。IP-10对CD4+T细胞上CD54表达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中所有的CD4+T和NK细胞均分选自健康对照者的PBMCs。2.CD4+T细胞绝对计数用EDTA抗凝负压真空采血管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取TriTEST CD4-FITC/CD8-PE/CD3-PerCP混合染料加入到流式管中,再将全血加入,室温避光染色,随后加入溶血素且室温避光。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上进行检测,并用MultiSET软件进行计算CD3+/CD4+,CD3+/CD8+T各亚群细胞绝对数和相应百分比。3.HIV病毒载量检测采集研究对象全血并分离出血浆用于检测。使用美国ROCHE公司提供的COBAS AMPLICOR自动载量分析仪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病毒载量。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后在其中加入PBS稀释混匀,缓慢加入到Ficoll液面上,离心后小心吸取细胞层用PBS离心洗涤两次。5.从外周血中分选CD4+T细胞和NK细胞计数细胞调整浓度至5*107/ml,依据细胞数量加入相应的抗体室温孵育后将Magnetic Particles加入流式管内孵育。随后补充PBS至2.5mL将流式管插入磁极中室温静置。将磁极和管一同倾倒可负选出CD4+T细胞和NK细胞。6.HIV-1 NL4-3感染用PHA和IL-2刺激CD4+T细胞2天后,用HIV-1 NL4-3毒株与CD4+T细胞孵育2h,随后离心弃掉病毒,将CD4+T细胞培养2天,用PBS离心洗涤。7.CD3/CD28刺激CD4+T细胞活化分选CD4+T细胞后,加入Anti-CD3/CD28培养2天后用PBS离心洗涤并进行流式染色,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8.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流式细胞仪采用UltraComp eBeads?Compensation Beads进行补偿校准。使用多个Panel进行流式检测:(1)CD54对CD4+T细胞及各亚群活化、老化影响测定:Panel 1:CD3-PerCP-Cy5.5、CD4-APC-Cy7和PE-IgG1κisotype;Panel 2:CD3-PerCP-Cy5.5、CD4-APC-Cy7、CD45RA-FITC、CCR7-BV421、CD54-PE、CD38-APC和HLA-DR-PE-Cy7;Panel 3:CD3-Per CP-Cy5.5、CD4-APC-Cy7、CD45RA-FITC、CCR7-BV421、CD54-PE和CD57。(2)LFA-1表达水平的测定:CD3-PerCP-Cy5.5、CD56-PE-Cy7、LFA-1-APC和APC-IgG1κisotype。(3)细胞内P24测定:CD3-PerCP-Cy5.5,CD4-APC-Cy7,CD54-PE,PE-IgG1κisotype和FITC HIV-1 core Antigen。9.NK细胞介导对CD4+T细胞的杀伤NK细胞培养基中加入刺激物IL-12/IL-15/IL-18;CD4+T细胞培养基中加入刺激物Anti-CD3/CD28。培养2 d后将CD4+T细胞与自体NK细胞以一定效靶比共培养5 h,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0.封闭CD54检测NK细胞的杀伤情况分选CD4+T细胞和NK细胞后,用Anti-CD3/CD28刺激CD4+T细胞,用IL-12/IL-15/IL-18刺激NK细胞。2 d后,在CD4+T细胞中加入anti-CD54封闭抗体,在对照管中加入isotype control抗体孵育,1 h后与自体NK细胞以5:1效靶比共培养5 h,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1.siRNA转染siRNA和非特异性StealthRNAi?双链阴性对照均购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根据推荐方案,使用Lipofectamine?RNAiMAX试剂逆向转染法。12.RNA提取收集细胞在其中加入Buffer RLT后Vortex 30 s,加入350μL 70%无水乙醇用枪尖混匀并转移至放置在收集柱中,离心并弃掉液体;随后在其中加入Buffer RW1,离心并弃掉液体;在其中加入DNase I中加入Buffer RDD,混匀会后将直接加在RNeasy MinElute spin管的膜上,在实验台上室温静置离心并弃掉收集柱;放在一个新的收集柱上,加入Buffer RPE,离心并弃掉液体;加入80%无水乙醇,离心并弃掉收集柱;放在一个新的收集柱上,开盖全速离心;放在一个EP管上,将RNase-free水直接加在RNeasy MinElute spin管的膜上,静置全速离心洗脱并获得RNA。13.逆转录及RT-qPCR逆转录反应试剂为PrimeScript?RT reagents Kits。在冰上配置反应体系,并加入相应的RNA模板。随后将小EP管放入梯度PCR扩增仪并按照相应的反应条件进行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的试剂为SYBR?Premix Ex Taq?II。在冰上避光配置反应体系,并加入相应的DNA模板,随后将小EP管放入LightCycler480实时定量荧光PCR仪中。根据2-ΔΔCt方法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14.NK细胞介导对CD4+T细胞的杀伤机制实验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PBMC中分选NK和CD4+T细胞。NK细胞用IL-12/15/18刺激2 d或先转染si-LFA-1 1d后再刺激1 d,同时CD4+T细胞用CD3/CD28刺激2 d。随后按照以下培养方式培养:(1):单独CD4+T细胞;(2):单独NK细胞;(3):CD4+T细胞和NK细胞1:5培养;(4):CD4+T细胞提前1h与anti-CD54 blocking抗体孵育后再和NK细胞1:5共培养;(5):CD4+T细胞与转染si-LFA-1的NK细胞1:5培养。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5.IP-10及其抗体对CD54表达影响的检测(1)IP-10浓度梯度对CD54表达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与不同浓度的IP-10孵育。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及mRNA水平的检测。(2)IP-10、IP-10 mAb和anti-CXCR3对CD54表达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4份。(1):CD4+T细胞;(2):加入IP-10;(3):加入IP-10和IP-10mAb;(4):加入IP-10和anti-CXCR3。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6.ERK磷酸化及cofilin磷酸化(p-cofilin)检测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4份。(1):对照组;(2):加入IP-10;(3):加入IP-10和IP-10mAb;(4):加入IP-10和anti-CXCR3。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7.F-actin检测(1)IP-10、IP-10 mAb、anti-CXCR3和Jasplakinolide(Jas;actin抑制剂)对F-actin极化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6份。(1):对照组;(2):加入IP-10;(3):加入IP-10和IP-10mAb;(4):加入IP-10和anti-CXCR3;(5):加入Jas;(6):加入IP-10和Jas。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IP-10和si-cofilin对F-actin极化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4份。(1):CD4+T细胞转染si-control;(2):CD4+T细胞转染si-cofilin;(3):CD4+T细胞转染si-control后加入IP-10继续孵育;(4):CD4+T细胞转染si-cofilin后加入IP-10继续孵育。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8.NF-κB/p65磷酸化检测(1)IP-10、IP-10 mAb、anti-CXCR3和PD98059(ERK抑制剂)对NF-κB/p65磷酸化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6份。(1):对照组;(2):加入IP-10;(3):加入IP-10和IP-10mAb;(4):加入IP-10和anti-CXCR3;(5):加入PD98059;(6):加入IP-10和PD98059。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IP-10和Jas(actin抑制剂)对NF-κB/p65磷酸化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4份。(1):对照组;(2):加入IP-10;(3):加入Jas;(4):加入IP-10和Jas。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19.NF-κB/p65磷酸化对CD54表达影响的检测(1)IP-10和si-RelA/p65对CD54 mRNA和表达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4份。(1):CD4+T细胞转染si-control;(2):CD4+T细胞转染si-RelA/p65;(3):CD4+T细胞转染si-control后加入IP-10继续孵育;(4):CD4+T细胞转染si-RelA/p65后加入IP-10继续孵育。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IP-10和PDTC(NF-κB/p65抑制剂)对CD54表达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3份。(1):对照组;(2):加入IP-10;(3):加入PDTC后加入加入IP-10。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0.二甲双胍作用的检测(1)二甲双胍对NF-κB/p65磷酸化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2份。(1):加DMSO;(2):加入metformin。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对CD54表达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CD4+T细胞后分成5份。(1):加DMSO;(2)-(5):加入不同浓度的metformin。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3)二甲双胍对NK杀伤CD4+T细胞的影响:从PBMC中分选出NK细胞及CD4+T细胞。NK细胞用IL-12/IL-15/IL-18刺激2 d。同时自体的CD4+T细胞用IP-10刺激1d后,在CD4+T细胞中加入PDTC或者metformin接着孵育1 d。将自体NK细胞与CD4+T细胞以5:1效靶比共培养5 h。收集细胞进行流式检测。21.统计学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非参数Wilcoxon配对符合秩和检验用于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Spearman’s rank检验用于两组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p值<0.05(双尾)认为具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0.0(美国IBM)和Prism Version 6.0软件(美国GraphPad Software)进行所有数据分析。结果:一、CD54及其配体LFA-1的表型特征及与免疫恢复关系的研究1.CD54在HIV感染者CD4+T细胞上高表达进行RNA-Seq的分析发现在HIV感染者中,ULBP-2和NKP44L的水平并没有显着升高,而CD54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分选CD4+T细胞验证证实,未治疗的HIV感染者CD4+T细胞上CD54 mRNA水平显着上调。进一步流式结果表明,未治疗的HIV感染者CD4+T细胞上有较高的CD54表达。2.CD54在HIV感染者CD4+T细胞亚群表达的水平升高对20例HIV感染者(IR和INR)和10例健康对照的PBMC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HIV感染者CD4+T细胞Tcm、Tem和Na?ve亚群中CD54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3.表达CD54的CD4+T细胞活化和老化的水平明显升高HC和HIV感染者CD4+CD54+T细胞CD38、HLA-DR和CD57的表达均升高;并且HIV感染者CD4+CD54-T细胞和CD4+CD54+T细胞CD38、HLA-DR和CD57的表达均高于HC。4.INRCD4+T细胞及各亚群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RINR的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明显高于IR。将IR和INR合并分析CD54表达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发现,CD4+T细胞上CD54表达与CD4+T细胞计数呈明显的负相关。进一步将IR和INR的亚群比较发现,INRCD4+T细胞的Tcm、Tem和Na?ve亚群中CD54的表达均高于IR。5.INR表达CD54的CD4+T细胞活化和老化的水平明显升高将IR和INR的CD4+T细胞根据CD54的表达分成CD4+CD54-T细胞和CD4+CD54+T细胞两群发现,IR和INR的CD4+CD54+T细胞CD38、HLA-DR和CD57的表达均升高;并且INRCD4+CD54-T细胞和CD4+CD54+T细胞CD38、HLA-DR和CD57的表达均高于IR。6.活化的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增加CD54不仅在感染的CD4+T细胞上增加,在未感染的CD4+T细胞上也增加。体外活化CD4+T细胞结果显示,活化后的CD4+T细胞上CD54表达的百分比和平均荧光强度都有明显的升高。并且在共聚焦显微镜下也观测到相同的结果。7.CD54的配体LFA-1在HIV感染后表达升高检测CD54的配体LFA-1在NK细胞上表达发现,HIV感染者NK细胞上LFA-1的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比较IR和HIR后发现,INR NK细胞上CD54的表达也明显高于IR。进一步分析得出CD54表达与LFA-1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二、CD54在CD4+T细胞减少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正常人活化的CD4+T细胞可被自体NK细胞杀伤正常人未经过CD3/CD28活化的CD4+T细胞并不能被自体的NK细胞杀伤,但经过CD3/CD28活化后的CD4+T细胞可以被自体的NK细胞杀伤,并且随着效靶比的升高,CD4+T细胞的死亡情况愈加显着。2.HIV感染者的CD4+T细胞可被自体NK细胞杀伤HIV感染者中,CD4+T细胞无论是否经过CD3/CD28活化,均可被自体的NK细胞杀伤,并且随着效靶比的升高,CD4+T细胞的死亡情况愈加显着。3.封闭CD54可降低自体NK细胞对CD4+T细胞的杀伤体外用anti-CD54 blocking抗体封闭了CD4+T细胞表面的CD54后,NK细胞对自体CD4+T细胞的杀伤降低,并且随着anti-CD54 blocking抗体浓度的增加,杀伤效果会随之下降。4.CD54-LFA-1参与自体NK细胞对CD4+T细胞的杀伤将敲减CD54的CD4+T细胞与自体的NK细胞共培养后发现NK细胞对自体CD4+T细胞的杀伤明显减低。之后将敲减了LFA-1的NK细胞与自体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发现NK对CD4+T细胞的杀伤也减低。5.CD54-LFA-1信号激活CD4+T细胞内Caspase-3自体NK细胞和CD4+T细胞共培养培养,检测结果证明NK细胞与CD4+T细胞共孵育后CD4+T细胞内的Caspase-3的活性明显增加。封闭CD4+T细胞上的CD54后,CD4+T细胞内Caspase-3的活性明显减低。6.CD54-LFA-1信号促进NK细胞产生IFN-γ和Perforin自体NK细胞和CD4+T细胞共培养培养,检测结果证实,与CD4+T细胞共孵育后,NK细胞INF-γ的产生的百分比和MFI明显增加,而敲减LFA-1后,NK细胞INF-γ的产生的百分比和MFI明显降低。Perforin检测也显示相似的结果。三、IP-10对CD4+T细胞上CD54表达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1.IP-10促进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随着IP-10浓度梯度的增加,CD4+T细胞CD54的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比较发现IP-10能够明显促进CD4+T细胞上CD54表达和mRNA水平。IP-10阻断实验发现当IP-10与IP-10的竞争抗体IP-10mAb共孵育后,CD4+T细胞上CD54表达明显下降;或者封闭了IP-10的受体CXCR3后,CD4+T细胞上CD54表达明显下降。2.IP-10可促进ERK—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IP-10能够明显促进ERK磷酸化,而通过IP-10mAb或anti-CXCR3来抑制IP-10作用后,ERK磷酸化的水平明显下降。同时,IP-10能够明显促进NF-κB/p65磷酸化,而通过IP-10mAb或anti-CXCR3来抑制IP-10作用后,NF-κB/p65磷酸化的水平明显下降。加入IP-10可逆转PD98059对NF-κB/p65磷酸化的抑制。3.IP-10可促进p-cofilin去磷酸化IP-10促进cofilin发生了去磷酸化,并且加入IP-10mAb或anti-CXCR3后p-cofilin的表达又会明显升高。随后也证实加入IP-10后,表达CD54的细胞上p-cofilin的水平明显下降。4.IP-10可促进actin极化IP-10促进F-actin的MFI升高即说明actin的极化增强,并且加入IP-10mAb或anti-CXCR3后actin MFI下降。加入Jas后发现F-actin MFI明显降低,但同时加入IP-10和Jas后F-actin MFI升高。在CD4+T细胞转入si-cofilin可使CD4+T细胞F-actin的MFI明显下降,即使在敲减cofilin后加入IP-10,F-actin的MFI也无明显升高,说明cofilin是调节actin非常重要的上游信号分子。5.IP-10可促进cofilin—actin—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加入IP-10相比,加入actin抑制剂后CD4+T细胞中NF-κB/p65磷酸化明显下降,同时加入IP-10和Jas后CD4+T细胞中NF-κB/p65磷酸化虽也下降,但相较于加入Jas有所升高。转染si-cofilin的CD4+T细胞NF-κB/p65磷酸化明显下降,而同时转染IP-10和si-cofilin后,NF-κB/p65磷酸化虽也下降,但相较于单独转染si-cofilin有所升高。6.NF-κB/p65磷酸化可促进CD54的转录和表达NF-κB/p65磷酸化与CD54的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在CD4+T细胞中转入si-RelA/p65后,CD54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而在加入IP-10后与对照相比,转入si-RelA/p65的CD4+T细胞CD54的mRNA水平也明显降低。同时发现在CD4+T细胞中转入si-RelA/p65后,CD54的表达明显降低,而在加入IP-10后与对照相比,转入si-RelA/p65的CD4+T细胞CD54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加入IP-10相比,加入PDTC的CD4+T细胞NF-κB/p65磷酸化明显可促进CD54的转录和表达情况。7.二甲双胍可抑制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CD4+T细胞中NF-κB/p65的磷酸化及CD54表达被二甲双胍抑制,并且与加入IP-10相比,加入二甲双胍后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也降低。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高CD54的表达降低地更加显着。加入PDTC或者二甲双胍后能明显抑制NK细胞对CD4+T细胞的杀伤。结论:1.HIV感染后CD54的水平显着升高,并且HIV感染者CD54表达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2.CD54不仅在HIV感染的CD4+T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未感染即活化的CD4+T细胞也明显升高。3.正常人和HIV感染者活化的CD4+T细胞均能够被自体NK细胞杀伤,而该过程由CD4+T细胞上的CD54介导。4.CD54-LFA-1参与自体NK细胞对CD4+T细胞的杀伤,该通路一方面能够激活CD4+T细胞内Caspase-3信号促进CD4+T细胞的凋亡,另一方面能促进NK细胞产生IFN-γ和Perforin通过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对CD4+T细胞杀伤。5.IP-10可促进ERK—NF-κB信号通路和促进cofilin—actin—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而CD4+T细胞内的NF-κB磷酸化可促进CD54分子的转录和表达。6.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来抑制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从而减少NK细胞对CD4+T细胞杀伤。

姚惠[5](2019)在《HIV感染进程中外周血CD4+PD-1+、CD8+PD-1+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及其引发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程进展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作为免疫负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在T细胞上的表达上调与T细胞功能耗竭紧密相关;在病毒的慢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中,PD-1在CD4+、CD8+T细胞群体上均呈现异常上调表达,并对机体的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负性调节作用。此外,以表达叉状头转录因子 3(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p3,Foxp3)为特征的 CD4+CD25+调节性 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其也以CD4+CD25high为特征)对机体的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也发挥着显着的抑制作用。然而,CD4+PD-1+、CD8+PD-1+T细胞群体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HIV感染及AIDS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该研究分析了以CD4+T细胞计数(细胞个数/mm3)为主要标准(WS 293-2008)进行分期的Ⅰ期(HIV阳性,CD4+T细胞≥ 500),Ⅱ 期(HIV 阳性,200<CD4+T 细胞≤500)到Ⅲ期(HIV 阳性,CD4+T 细胞<200)患者感染进展过程中CD4+PD-1+、CD8+PD-1+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并探讨了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HIV/AIDS患者外周血,利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然后采用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数量,采用多色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CD4+PD-1+、CD8+PD-1+T细胞群体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采用酶免化学发光法检测HI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V-RNA。数据统计及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结果]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比例在HIV/AIDS Ⅱ期和Ⅲ期患者外周血明显下降,CD8+T细胞比例在HIV/AIDS 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外周血明显上升;在HIV/AIDS 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中,CD4+T细胞比例呈逐期明显下降,而CD8+T细胞比例呈逐期明显上升;HIV/AIDS患者CD4+T细胞比例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呈显着正相关,CD8+T细胞比例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呈显着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AIDS Ⅱ期和Ⅲ期患者CD4+T细胞中CD4+PD-1+群体的比例显着增加,且同时明显高于Ⅰ期患者;HIV/AIDS患者CD4+PD-1+群体的比例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呈显着性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AIDS各期患者CD8+T细胞中CD8+PD-1+群体的比例均显着增加,但在不同分期间无差异;HIV/AIDS患者CD8+PD-1+群体的比例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间无明显相关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AIDS各期患者CD4+CD25hig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显着增加,但在不同分期间无差异;HIV/AIDS患者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CD4+PD-1+和CD8+PD-1+群体的比例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CD4+PD-1+、CD8+PD-1+T细胞及CD4+CD25hig调节性T细胞比例在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发生了上调,并进一步揭示了 PD-1在CD4+T细胞的上调表达及Treg比例增加与HIV感染进展呈正相关;提示HIV/AIDS患者体内PD-1的表达上调和Treg 比例的失衡可能增强了机体抗HIV感染免疫能力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加剧了疾病的进展;为HIV感染、AIDS的进展提供了潜在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和临床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荆凡辉[6](2019)在《HIV感染者外周血总HIV DNA水平的变化与病毒反弹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HIV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问世以来,已经将其从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变为慢性可控性的疾病,但由于HIV储存库的存在,HIV感染者仍需终生服药。外周血总HIVDNA是应用最广泛的HIV储存库的检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HIV感染者常规检测的指标有CD4+T细胞(以下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但对于已经取得病毒学抑制且免疫重建良好的感染者,急需新的检测指标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此外,对于HIV功能性治愈的探索,缺少一个能用于预测病毒学反弹的生物学标记物。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外周血总HIV DNA是否在病毒载量升高前发生动态变化,从而能够帮助预测病毒学反弹。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本课题组构建的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的队列患者,以及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门诊规律随访的HIV感染者中选取HIV感染慢性期初治患者。病毒学反弹(以下简称反弹)定义为取得病毒学抑制后,出现一次HIV RNA>400拷贝/mL,或者连续两次>50拷贝/mL,且两次间隔>30天;病毒载量一过性升高(以下简称升高)定义为取得病毒学抑制后,出现一次50拷贝/mL<HIV RNA<400拷贝/mL,在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随即恢复HIV RNA<50拷贝/mL。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ART期间发生病毒反弹或升高的患者,对其在病毒反弹或升高发生之前48周、36周、24周、12周及反弹或升高时外周血总HIV DNA、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8+T细胞(以下简称CD8细胞)表达HLA-DR或CD38的比例进行检测,探究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筛选了 2725例患者,最终入选的患者共76例,其中31例在ART过程中发生病毒载量一过性升高,41例在ART过程中发生病毒反弹,另有4例患者以上两种事件均发生。所有患者中,80%的患者为男性,中位随访时间为6.5年,ART开始后达到病毒学抑制的中位时间为24周,发生病毒反弹或升高的中位时间均为72周。在病毒反弹或病毒升高前48周内,总HIVDNA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并未先于病毒载量升高,甚至在病毒反弹或病毒升高时,总HIVDNA也未见显着升高。病毒反弹前48周的总HIVDNA与前24周、前12周及反弹时的总HIVDNA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测量点总HIVDNA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各测量点的HIVDNA值减去事件发生时HIVDNA值,对4组差值的均值与0进行比较,除反弹前36周及升高前48周外,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事件发生前48周内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各测量点间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22例患者进行了 T细胞亚群的检查,分析其CD8细胞表达HLA-DR或CD38的比例,在事件发生前5个测量点间也没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免疫重建水平和免疫激活水平未曾先于病毒升高或病毒反弹发生变化。结论HIV感染者外周血总HIVDNA在病毒反弹发生前没有先于病毒载量出现升高,故无法用于预测病毒载量升高的发生。

唐蓓蓓[7](2019)在《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免疫激活相关CD4+CD38+T、CD8+CD38+T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证HIV/AIDS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与其表达相关免疫活化标志物CD38分子的影响。方法:纳入110例来自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爱中心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中西药组和HAART组各55例。试验中HAART组脱落共5例(外出务工1例、药物副作用3例、依从性差1例);中西药组脱落共14例(外出务工2例、药物副作用1例、自动退出2例、依从性差9例);实际完成试验91例,HAART组50例,中西药组41例。HAART组给予一线治疗方案AZT/TDF+3TC+EFV/NVP或二线治疗方案AZT/TDF+3TC+LPV/r。服药方法:AZT,300mg,Bid;TDF,300mg,Qd;3TC,300mg,Qd;EFV,600mg,Qn空腹睡前服用;NVP,200mg,前14日Qd,后Bid;LPV/r(1片含LPV 200 mg,RTV 50 mg),2片/次,Bid。中西药组在HAART基础上加参灵扶正胶囊(0.37g×4粒,Tid)。疗程为6月。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38+T、CD8+CD38+T细胞比率,并收集患者治疗前后CD4+T、CD8+T细胞计数、HIVVL、血常规、肝肾功能,采用SPSS 22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T、CD8+T细胞计数变化和免疫激活CD4+CD38+T、CD8+CD38+T细胞表达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HIVVL和安全性情况。结果:1、治疗前HAART组和中西药组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328.56±224.94)/μl、(341.78±154.94)/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ART组和中西药组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603.54±245.31)/μl、(613±259.07)/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HIV感染受试者CD4+T细胞计数均有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HAART组和中西药组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1155.56±447.25)/μl、(1077.90±441.42)/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ART组和中西药组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806.24±441.42)/μl、(784.17±497.19)/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HIV感染受试者CD8+T细胞计数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AART组CD8+CD38+T细胞比率为(21.57±7.26)%、CD4+CD38+T细胞比率为(22.87±6.64)%,中西药组CD8+CD38+T细胞比率为(19.73±4.88)%、CD4+CD38+T细胞比率为(21.20±7.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ART组CD8+CD38+T细胞比率为(10.29±6.81)%,CD4+CD38+T细胞比率为(11.23±6.37)%,中西药组CD8+CD38+T细胞比率为(8.79±4.76)%,CD4+CD38+T细胞比率为(9.51±6.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CD8+T、CD4+T细胞对CD38的表达比率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HAART组和中西药组的HIVVL均低于检测水平(HIVVL<20拷贝/ml)。5、治疗后HAART组HIV感染受试者有2例WBC异常、10例HGB异常、3例PLT异常、1例ALT异常、2例Cr异常,中西药组有2例WBC异常、13例HGB异常、4例PLT异常、1例ALT异常、2例Cr异常,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ART组18例总胆红素异常,中西药组6例总胆红素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灵扶正胶囊可改善HAART对肝脏的毒副作用,不减弱HAART对HIV复制的抑制,对提高脾虚湿盛型HIV/AIDS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和免疫激活相关CD4+CD38+T和CD8+CD38+T细胞比率无显着影响。

咸庆飞[8](2019)在《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AART是当前公认的治疗HIV/AIDS患者的最有效方案,自问世以来,使得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均大大提升,但仍有15%-20%的患者即使病毒载量很低,仍不能有效的恢复免疫,这类患者被称为免疫重建不全者。当前,针对免疫重建不全的治疗,现代医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积极探索针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的中医干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认为艾滋病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在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肾与免疫关系密切。温补脾肾法可调节免疫,促进免疫重建,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温补脾肾方药能够显着提高免疫。目前,我国男男性接触者(MSM)成为了艾滋病预防的重点,是新发感染的一个主体。与其他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患者相比,MSM人群具有独立的艾滋病特征及免疫学特点。前期研究发现脾肾阳虚是MSM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证型之一。本研究运用温肾健脾方药对MSM艾滋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疗效进行观察,试图从能量代谢途径探讨温肾健脾方药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今后艾滋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2部分:研究1温肾健脾法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温补脾肾的免疫2号颗粒治疗114例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者,观察温肾健脾中药对其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的改善情况,为优化MSM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2013年9月到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14例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者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免疫2号颗粒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免疫2号颗粒,治疗7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指标(CD4+、CD8+、CD45RA+、CD45RO+)、WHO生存质量量表等疗效指标及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观察免疫2号颗粒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免疫指标比较1.1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222.81 ±67.15)cells/ul上升至(285.55±87.92)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60周、第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第60周、第7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上升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各访视点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cells/ul的例数逐渐增多,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72周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上升大于50cells/ul的病例有2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45.76%。对照组治疗72周后有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32.72%。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3治疗后两组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30%为免疫重建有效,在第72周时,治疗组45例有效,对照组28例有效。两组比较在第7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4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669.63 ±277.34)cells/ul上升至(797.39±319.55)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0.38±0.17上升至0.42±0.2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治疗后两组CD45RA+淋巴细胞数量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从基线(50.63±44.95)cells/ul至(59.37±28.98)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A+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41.24±51.80)cells/ul 上升至(188.18±76.81)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在第 48 周、第60周、第7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比较2.1两组症状改善率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乏力、纳呆、腹胀、畏寒、口淡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症状总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25.97±12.23下降至11.21±6.2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总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07.98±19.18下降至89.14± 13.3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1温肾健脾法治疗MSM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免疫,提高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并提高患者的免疫重建有效率,促进免疫重建。2温肾健脾法治疗MSM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乏力、纳呆、腹胀、畏寒、口淡,提高生存质量。研究2从能量代谢水平探讨温补脾肾法对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4例MSM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临床观察,从细胞水平能量代谢和整体水平能量代谢角度入手探讨温肾健脾中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者进行观察。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温肾健脾方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温肾健脾方,治疗24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免疫指标(CD4+、CD8+)、细胞凋亡指标、红外热值等疗效指标及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结果1免疫指标比较1.1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215.61 ±82.46)cells/ul上升至(269.88±69.96)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第2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cells/ul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上升大于50cells/ul的病例,治疗组治疗24周有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1.90%。对照组治疗24周有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27.27%。组间比较,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3治疗后两组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30%为免疫重建有效,上升<30%为无效。在第24周时,治疗组12例有效,对照组6例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4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呈上升趋势,从基线(732.45 ±231.32)cells/ul上升至(777.93±342.57)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0.36±0.46上升至0.45±0.2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比较2.1治疗后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5.47±2.29下降至0.31±0.2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治疗后淋巴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4.60±3.14下降至1.38±1.1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脏腑热值的比较3.1治疗后三焦热值的比较上焦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上焦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焦△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下焦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治疗后五脏热值的比较肺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肺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脾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肾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治疗后经穴热值的比较命门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未见显着上升(P>0.05),组间比较,两组命门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脉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督脉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阙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神阙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比较4.1两组症状改善率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乏力、腹胀、腰膝酸软、四肢凉冷、口淡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3.43±6.21下降至7.85±3.1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1温肾健脾方可以减少淋巴细胞凋亡,提高肾、命门、督脉的热值,改善细胞和整体水平能量代谢,从而提高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提高免疫重建有效率,促进免疫重建。2脾肾阳虚是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主要证候,能量代谢障碍是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病理基础。研究提示能量代谢障碍是脾肾阳虚的物质基础,能量代谢的改善可能是温肾健脾中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王莉彦[9](2019)在《HIV相关microRNAs表达的临床意义及AIDS患者长期治疗随访研究》文中认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使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从一个致死性疾病转变为目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但是目前的药物仅能抑制而不能根除病毒,故寻找更有效的诊疗手段一直都是研究热点,其中微小RNA(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靶向治疗、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基因疗法为疾病治愈提供了可能。同时,疗效的保证建立在及时诊断、规范给药的前提下。为了确认AIDS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性,我们对长期治疗的AIDS病人进行了生存随访的分析,了解疗效及依从性的情况,以期总结经验,优化策略,提升患者生活品质。故本研究从探索方法和新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力求为优化HIV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及综合治疗策略。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从基础层面找寻新治疗靶点。miRNA作为重要的宿主因子,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 V)感染的过程中与之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细胞内许多miRNAs对HIV具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HIV也会反过来影响miRNA的表达,导致表达谱的改变。miRNA或可成为HIV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我们利用基因芯片分析HIV感染者(包括治疗者与未治疗者)与健康人群PBMC中miRNA的表达谱,发现这三组人群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相互区分。相较于健康人群,HIV感染者的 hsa-miR-423-5p 等 3 条 miRNAs 表达升高;hsa-miR-3667-5p 等 7 条 miRNAs 表现下调;hsa-miR-937在治疗者中下降,未治疗者则相对健康人上升。总体而言,miRNA在感染HIV后呈现为下调的趋势。随后,我们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在扩大样本量(总计150例)后经定量PCR验证。其中,hsa-miR-191-5p在HIV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即感染者中表达较正常对照显着下降。进一步在体外细胞模型验证,hsa-miR-191-5p对HIV的复制表现出了抑制作用。为探求其作用机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与文献检索等手段对靶分子进行预测。经定量PCR和构建报告基因,发现hsa-miR-191-5p可能是通过抑制CCR1和(或)NUP50实现对HIV的抑制效应,在进一步探究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我们为了解目前治疗的有效性、最大程度降低其副作用、提高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分析了 6位治疗30年左右并随访至今的珍贵德国病例。这些病人目前平均年龄为58.33岁,均为男性,经男男性接触感染。首次诊断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28.83岁,平均CD4+T淋巴细胞只有226.67/μL,而病毒载量平均高达1.3×105 copies/mL。除HIV感染以外,同时还伴有多种机会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以及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已达到HIV感染晚期,即AIDS期。一经诊断,他们马上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并坚持每3个月在医院接受一次随访。我们将每5年的随访结果汇总,整理成图表,发现经过30年左右的治疗,目前这些病人的CD4+T细胞都达到了正常水平,平均778.67/μL,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值(<20 copies/mL),机会性感染均已治愈,其他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代谢异常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治疗。分析历年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病人的血常规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以及生化指标检查结果,绝大部分都逐渐趋近或达到了正常水平,仅少数指标仍有异常。总体CD8+T细胞目前水平为 905.50/μL,HLADR 活化细胞 359.17/μL,CD4/CD8 比值为 1.17。偏高 CD8+T细胞计数以及HLADR,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正常的CD4与CD8比值(病人1除外,已达到2.8),表明了持续的免疫激活。这些患者最初均患有代谢相关疾病。治疗前的平均血糖5.83 mmol·L-1,但目前为4.97 mmol·L-1。经治疗,病人1和病人4的血脂虽有控制但尚未调整到正常水平,其余患者平均胆固醇4.5 mmol·L-1,甘油三酯1.09 mmol·L-1。在患病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存在,病人出现抑郁、睡眠障碍、偏头痛等情况,医生诊断后,采用药物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经明显改善。从随访过程中的检查结果以及病情记录来看,通过积极的治疗,他们的身体状况有明显好转。以上结果提示,只要病人依从性好,与医护积极沟通,及时处理并发症、继发疾病以及在当前治疗方案失败后更换合适有效的药物,即使在初次诊断已经达到了艾滋病期,患者仍可以长期生存。只要艾滋病患者尽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积极随访,最终甚至能够达到与正常人无异的生存状态,实现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高。综上,本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1)HIV 感染后可引起 PBMC 中 hsa-miR-191-5p 显着下调;hsa-miR-191-5p 可以抑制HIV复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CR1和(或)NUP50实现,为进一步探究潜在治疗靶标提供了科学依据。(2)只要HIV感染者尽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积极随访,即使已患艾滋病,仍可以长期生存,甚至能够达到与正常人无异的生存状态,实现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高。

郑国栋[10](2018)在《HIV-1新发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部分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IL-2、IFN-γ、IL-6在HIV-1新发感染者的HAART治疗的0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体内含量变化的动态分析,探讨IL-2、IFN-γ、IL-6在HIV-1感染治疗者、HIV-1感染未治疗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IL-2、IFN-γ、IL-6含量与CD4+T细胞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筛选和确诊三组人群:HIV-1新发感染者接受HAART治疗组30例,HIV-1新发感染者未接受HAART治疗组20例,正常健康人群组50份;在新发感染者中,对30例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1新发感染者在启动HAART治疗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在HAART治疗前0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四个时间点采集感染者的血标本,同时也对20例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1感染者进行四个时间点的血样采集。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各组在HAART治疗后0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IL-2、IFN-γ、IL-6的含量;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T淋巴细胞数。同时检测50份正常健康人群血浆中的IL-2、IFN-γ、IL-6的浓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HAART治疗组,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CD4+T细胞数呈明显上升趋势,CD8+T细胞数呈明显下降趋势,CD4+/CD8+比值有上升趋势。而未接受HAART治疗组,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体内的CD4+T细胞数有下降趋势,CD8+T细胞数有上升趋势,CD4+/CD8+比值有下降趋势。(2)30例患者在接受HAART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与治疗前0个月相比较,血浆中的IL-2的浓度呈升高趋势,t=14.70,t=23.72,t=50.20,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IL-6的浓度呈下降趋势,t=-15.03,t=-18.29,t=-13.51,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IFN-γ浓度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t=8.62,t=14.68,t=27.80,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20例患者未接受HAART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与0个月相比较,血浆中的IL-2的浓度呈下降趋势,t=11.92,t=15.88,t=14.79,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IL-6的浓度呈上升趋势,t=-19.26,t=-22.99,t=-33.50,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IFN-γ浓度也有缓慢下降的趋势t=6.73,t=9.90,t=13.10,P值均小于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CD4+T/CD8+T细胞与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血浆内的IL-2与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在HAART治疗前0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均呈显着正相关,其P值均<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个月r=0.627;3个月r=0.746;6个月r=0.672;12个月r=0.618。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患者血浆内的IL-6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在HAART治疗前0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均呈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与P值分别为0个月r=-0.835,P<0.001;3个月r=-0.731,P<0.001;6个月r=-0.663,P<0.001;12个月r=-0.431,P=0.018。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患者血浆内的IFN-γ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在HAART治疗前0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与P值分别为0个月r=0.501,P=0.005;3个月r=0.471,P=0.009;6个月r=0.434,P=0.016;12个月r=0.605,P<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5)患者血浆内的IL-2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在未接受HAART 0、3、6、12个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0个月r=0.861,P<0.001;3个月r=0.780,P<0.001;6个月r=0.801,P<0.001;12个月r=0.473,P=0.035。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患者血浆内的IL-6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在未接受HAART 0、3、6、12个月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0个月r=-0.801,P<0.001;3个月r=-0.508,P=0.022;6个月r=-0.675,P=001;12个月r=-0.473,P=0.033。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患者血浆内的IFN-γ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在未接受HAART 0、3、6、12个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0个月r=0.769,P<0.001;3个月r=0.597,P=0.005;6个月r=0.797,P<0.001;12个月r=0.680,P=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结论(1)在HAART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的HIV-1感染者,机体内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提示IL-2和IFN-γ可能在抗HIV病毒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重建。(2)在HAART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的HIV-1感染者,机体内细胞因子IL-6水平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提示IL-6可能在HIV感染复制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41例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Naive/MemoryT细胞亚群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1例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Naive/MemoryT细胞亚群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CD39+和(或)PD-1+T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入组情况和排除标准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2)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LLDT-8的细胞毒性检测及对健康人PBMC的激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试剂
        1.3 耗材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HEK 293T细胞复苏
        3.2 细胞传代培养
        3.3 健康人全血的获取
        3.4 PBMC的分离
        3.5 LLDT-8及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检测
        3.6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检测
        3.7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增殖的检测
        3.8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激活的检测
        3.9 数据分析及统
    4 实验结果
        4.1 LLDT-8及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
        4.2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4.3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
        4.4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s的增殖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LLDT-8干预对SIVMAC239感染的中国恒河猴免疫激活及病毒储存库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株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攻毒方式
        4.2 ART方案及药物配制
        4.3 LLDT-8混悬液的配制
        4.4 标本处理及PBMC分离
        4.5 流式细胞检测
        4.6 Luminex多因子检测
        4.7 炎症因子检测
        4.8 血浆病毒RNA提取及病毒载量的检测
        4.9 SIV储存库的检测
        4.10 转氨酶测定
        4.11 数据分析与软件统计
    5 实验结果
        5.1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病毒载量的变化
        5.2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的变化
        5.3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T淋巴细胞激活情况
        5.4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变化
        5.5 开启ART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5.6 LLDT-8干预对SIV病毒储存库的影响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相关免疫激活及炎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传代
        2.3 细胞冻存
        2.4 小鼠疟原虫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2.5 疟原虫感染率计算
        2.6 小鼠乳腺癌原位模型
        2.7 淋巴结细胞的制备
        2.8 外周血全血流式分析
        2.9 淋巴结细胞流式分析
    结果
        1.疟原虫感染显着抑制小鼠4T1乳腺癌的生长
        2.抗体滴定
        3.多色流式方案
        4.疟原虫感染促进T细胞的活化
        5.疟原虫感染对T细胞免疫检查点的影响
        6.疟原虫感染增强CD8+T细胞的细胞杀伤作用
    讨论
第二部分 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
        2.仪器及试剂
        2.1 仪器
        2.2 试剂
        2.3 试剂配置
        3.全血细胞计数
        4.流式细胞样本染色
        4.1 调整细胞浓度
        4.2 细胞膜表面(Tube1~Tube7)的染色
        4.3 调节T细胞亚群分析组合(Tube8)的染色
        5.流式细胞样本检测
        5.1 流式细胞仪质量控制
        5.2 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案调试
        5.3 流式细胞数据获取
        6.流式细胞数据分析
        7.方法学性能评估
        7.1 精密度分析
        7.2 正常人群各免疫细胞亚群结果分析
        8.精细免疫细胞亚群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变化
        9.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流式细胞检测方案设计及分析策略
        1.1 免疫细胞初步分析
        1.2 树突细胞亚群分析
        1.3 B细胞亚群分析
        1.4 T细胞亚群分析
        2.免疫分型检测方法的精密度验证
        2.1 批内精密度结果
        2.2 批间精密度
        3.正常人各细胞亚群的结果分布
        4.艾滋病患者免疫细胞亚群结果
        4.1 固有免疫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4.2 适应性免疫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4.3 免疫功能状态相关细胞亚群的变化
    讨论
        1.方法学性能分析
        2.正常人群结果分布
        3.艾滋病患者免疫细胞亚群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CD54分子表达对HIV感染者CD4+T细胞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CD54及其配体LFA-1的表型特征及与免疫恢复关系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D4~+T细胞绝对计数
        2.3.2 HIV病毒载量检测
        2.3.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2.3.4 CD4~+T淋巴细胞分选
        2.3.5 HIV-1NL4-3感染
        2.3.6 CD3/CD28 刺激CD4~+T 细胞活化
        2.3.7 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2.3.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CD54在HIV感染者CD4~+T 细胞上高表达
        3.2 CD54在HIV感染者CD4~+T 细胞亚群表达的水平升高
        3.3 表达CD54的CD4~+T细胞活化和老化的水平明显升高
        3.4 INR CD4~+T 细胞及各亚群CD54 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R
        3.5 INR表达CD54的CD4~+T 细胞活化和老化的水平明显升高
        3.6 活化的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增加
        3.7 CD54 的配体LFA-1在HIV感染后表达升高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CD54在CD4~+T细胞减少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从外周血中分选CD4~+T细胞和NK细胞
        2.3.2 NK细胞介导对CD4~+T细胞的杀伤
        2.3.3 封闭CD54检测NK细胞的杀伤情况
        2.3.4 siRNA转染
        2.3.5 RNA提取
        2.3.6 逆转录及RT-q PCR
        2.3.7 NK细胞介导对CD4~+T细胞的杀伤机制实验
        2.3.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正常人活化的CD4~+T细胞可被自体NK细胞杀伤
        3.2 HIV感染者的CD4~+T 细胞可被自体NK细胞杀伤
        3.3 封闭CD54 可降低自体NK细胞对CD4~+T 细胞的杀伤
        3.4 CD54-LFA-1 参与自体NK细胞对CD4~+T 细胞的杀伤
        3.5 CD54-LFA-1 信号激活CD4~+T 细胞内Caspase-
        3.6 CD54-LFA-1 信号促进NK细胞产生IFN-γ和 Perforin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IP-10对CD4~+T细胞上CD54 表达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从外周血中分选CD4~+T细胞和NK细胞
        2.3.2 IP-10及其抗体对CD54表达影响的检测
        2.3.3 ERK磷酸化检测
        2.3.4 cofilin磷酸化(p-cofilin)检测
        2.3.5 F-actin检测
        2.3.6 NF-κB/p65磷酸化检测
        2.3.7 NF-κB/p65 磷酸化对CD54 表达影响的检测
        2.3.8 二甲双胍作用的检测
        2.3.9 siRNA转染
        2.3.10 RNA提取
        2.3.11 逆转录及RT-q PCR
        2.3.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IP-10 促进CD4~+T 细胞上CD54 的表达
        3.2 IP-10 可促进ERK—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3.3 IP-10 可促进p-cofilin去磷酸化
        3.4 IP-10 可促进actin极化
        3.5 IP-10 可促进cofilin—actin—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3.6 NF-κB/p65 磷酸化可促进CD54 的转录和表达
        3.7 二甲双胍可抑制CD4~+T细胞上CD54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HIV感染进程中外周血CD4+PD-1+、CD8+PD-1+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前言
    二、HIV感染的免疫应答与病程进展
        1.HIV感染、进展及艾滋病的形成与发生
        2.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免疫应答的特性和功能状态
    三、HIV感染与CD4~+,CD8~+ T细胞上PD-1表达的关系
        1.共抑制分子与T细胞耗竭
        2.PD-1的生物学特性
        3.PD-1/PD-L1介导的T细胞耗竭在HIV感染中的作用
    四、HIV感染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五、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材料与试剂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PD-1表达的检测
    2.2 CD4~+CD25~(high) T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2.3 HIV血清学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病例的临床基本数据
    3.2 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 T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
    3.3 HIVAIDS患者外周血CD8~+ T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
    3.4 PD-1在HIV/AIDS各期患者CD4~+ T细胞上表达分析及其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
    3.5 PD-1在HIV/AIDS各期患者CD8~+ T细胞上表达分析及其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
    3.6 HIV/AIDS各期患者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分布特点
    3.7 HIV/AIDS各期患者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PD-1在患者CD4~+和CD8~+ T细胞上表达水平的关系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调节性T细胞在HIV感染中的特性、作用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表型和功能
    2.Treg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
    3.淋巴结内的Tregs
    4.Treg的免疫抑制机制
    5.Tregs在HIV/SIV感染中的作用
        5.1 在HIV/SIV感染中Tregs细胞比例的变化
        5.2 Treg在HIV感染中的抑制作用
        5.3 Tregs作为HIV/SIV的宿主
    6.调节性T细胞的控制疗法
        6.1 通过靶向CD25剔除Treg
        6.2 通过靶向CCR4剔除Treg
        6.3 利用环磷酰胺剔除Treg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词表
致谢

(6)HIV感染者外周血总HIV DNA水平的变化与病毒反弹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服药依从性的判定
    三、标本采集和处理
    四、总HIV DNA的测定
    五、血浆HIV病毒载量的检测
    六、耐药基因的检测
    七、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八、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一、入选患者的基本特征
    二、病毒反弹和病毒升高前48周内总HIV DNA的变化
    三、病毒反弹时HIV耐药基因较基线(ART开始前)的变化
    四、病毒反弹和病毒升高前48周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免疫激活相关CD4+CD38+T、CD8+CD38+T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试验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试验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试验用药
        2.2.2 用药疗程与随访
        2.2.3 观察项目
        2.2.4 评价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样本采集与处理
        2.3.2 主要试剂
        2.3.3 主要仪器
        2.3.4 主要耗材
        2.3.5 流式细胞检测
        2.3.6 设门方案
    2.4 统计方法
    2.5 试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比较情况
    3.3 两组外周血CD8~+T细胞计数比较情况
    3.4 两组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达CD38 比率比较情况
    3.5 两组HIVVL情况
    3.6 两组药物安全性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艾滋病免疫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HIV与免疫激活
        4.1.2 微生物易位
        4.1.3 异常的免疫细胞
        4.1.4 细胞因子风暴
        4.1.5 共感染
        4.1.6 代谢异常
    4.2 中医对HIV/AIDS病机讨论
        4.2.1 病性属湿热、毒邪
        4.2.2 伏后发病
        4.2.3 以虚为主、虚实夹杂
    4.3 广西HIV/AIDS患者证候病机特点
    4.4 HIV/AIDS中医证候实质研究
    4.5 中医对HIV/AIDS的治疗
    4.6 参灵扶正胶囊组方分析
    4.7 参灵扶正胶囊对CD4~+T细胞计数的影响
    4.8 参灵扶正胶囊对CD8~+T细胞计数的影响
    4.9 参灵扶正胶囊对CD4~+CD38~+T和CD8~+CD38~+T细胞比率的影响
    4.10 治疗后两组HIVVL情况
    4.11 治疗后两组安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1 西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进展
        1 免疫病理改变及免疫重建
        2 HAART介导的免疫重建的局限性
        3 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
        4 免疫重建不全的西医治疗进展
    综述2 中医药免疫调节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 艾滋病免疫调节的中医药防治
        3 中医药介入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
    综述3 从脾肾论治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HIV/AIDS患者的思路
        1 脾肾与免疫关系密切
        2 脾肾是治疗艾滋病免疫失调的重要脏腑
        3 从脾肾调节艾滋病免疫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1 温肾健脾法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目的
        1.2 研究设计
        1.3 受试者选择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临床症状计分标准(表6-1,2,3)
        1.7 疗效评价
        1.8 统计分析
        1.9 病例报告表
        1.10 标本采集及检测仪器与方法
        1.11 伦理学要求
        1.12 质量控制
        1.13 服药药物计算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治疗结果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指标分析
        3.2 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分析
        3.3 用药分析
        4 结论
    研究2 基于温肾健脾法探讨中医药对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能量机制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受试者选择
        1.3 随机与设盲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脏腑热值的采集
        1.7 试验流程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指标分析
        3.2 临床症状分析
        3.3 细胞凋亡指标分析
        3.4 红外检测指标分析
        3.5 用药分析
        4 结论
第三部分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件

(9)HIV相关microRNAs表达的临床意义及AIDS患者长期治疗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HIV感染与microRNAs表达的关联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IV感染者及正常健康人群的PBMC中miRNA表达差异
        3.2 差异基因对HIV复制的影响
        3.3 差异基因抑制HIV复制的机制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AIDS患者的长期治疗随访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及诊疗经过
        3.2 历年随访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HIV-1新发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部分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分组与标本收集
    2 用药方案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 胶体金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4.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4.3 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4.4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2的浓度
        4.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的浓度
        4.6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6的浓度
        4.7 流式细胞仪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计数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致谢

四、41例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Naive/MemoryT细胞亚群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CD39+和(或)PD-1+T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李静.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D]. 吕婷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一、疟原虫感染在小鼠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 二、精细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艾滋病监测中的应用[D]. 潘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CD54分子表达对HIV感染者CD4+T细胞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HIV感染进程中外周血CD4+PD-1+、CD8+PD-1+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D]. 姚惠. 苏州大学, 2019(02)
  • [6]HIV感染者外周血总HIV DNA水平的变化与病毒反弹的关系[D]. 荆凡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免疫激活相关CD4+CD38+T、CD8+CD38+T细胞的影响[D]. 唐蓓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D]. 咸庆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9]HIV相关microRNAs表达的临床意义及AIDS患者长期治疗随访研究[D]. 王莉彦. 浙江大学, 2019(03)
  • [10]HIV-1新发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部分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分析[D]. 郑国栋. 青岛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41例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幼稚/记忆T细胞亚群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