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王通是隋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以“明王道、复周孔”为己任,推行王道政治,培养佐世贤才。其伦理思想、文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想在隋代以降影响深远。然究其思想渊源,离不开王氏家风家学的熏陶和影响。本文试图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王氏家风家学对王通价值取向、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对王通及其思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王通;家风;《中说》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
王通出身于儒学世家,于龙门白牛溪讲学授业,著书立说,以“明王道、复周孔”为己任,推行王道政治,培养佐世贤才。无论是其退而讲学的立世态度,还是其影响深远的思想表达,都受到王氏家风家学的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更迭频繁,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家族的兴衰往往与家族的声望地位紧密联系。王氏先祖出于对家族前途的期许与忧虑导致王氏各代都十分注重家风家学的培养。因为家风是维系家门的纲。它看似无形,却靠着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价值取向而形成某种固定的文化秩序。能不能让家族成员认同这一文化秩序并传承这一文化秩序,是家族门第能否延续的根本。而家学则是家族门第的根基,是庇荫后代安身立命的传家之宝。家族子弟欲立身处世,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才能;欲保持其门第的显赫,也极需要家学的发扬光大。文中子一脉的太原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传家、忠君孝悌为特点的家风,对文中子思想、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经学一统局面被打破,玄、儒、佛、道各种思潮竞相发展,文中子一脉的的太原王氏虽有文名,但仍以儒学传家。杜淹《文中子世家》云:“罕生秀皆以文学显,秀生二子,长曰玄谟,次曰玄则,玄谟以将略升,玄则以儒术进。”王氏四十一世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人称“王先生”,曾作《时变论》六篇。杜淹《文中子世家》云:“玄则字彦发,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旅,兄何为哉?’遂究道德,考经籍,谓功业不可以小成也,故卒为鸿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阕美。”《中说》卷第一《王道篇》云:“盖先生之述曰《时变论》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礼竭矣。”文中子五代祖王涣,为江州府君,著《五经决录》五篇。《中说》卷第一《王道篇》云:“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经决录》五篇,其言圣贤之述之意备矣。”文中子四代祖王虬,为晋阳穆公,著《政大论》八篇。《文中子中说?王道篇》云:“晋阳穆公之述曰《政大论》八篇,其言帝王之道著矣。”文中子三代祖王彦,为同州刺史,著《政小论》八篇。《中说》卷一《王道篇》云:“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论》八篇,其言王霸之业尽矣。”文中子祖父王杰,曾作《皇极谠义》九篇。《中说》卷一《王道篇》云:“安康献公之述曰《皇极谠义》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故而王勃在《送劼赴太学序》中鼓励自己要去上太学的弟弟时云:“今之游太学者多矣,咸一切从速,百端进取。……且吾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未有不久于其道,而求苟出者也。故能立经陈训,删书定礼,扬魁梧之风,树清白之业,使吾徒子徒孙有所取也。”
王氏以儒学传家的家风对文中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文中子的《续六经》中可见一斑。文中子受王玄则《时变论》的影响,作《续诗》三百六十篇。《中说?王道篇》云:“吾欲续《诗》,考诸集记,不足徵也,吾得《时变论》焉。”《续诗》采集了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六代的作品,以正风俗人心。《中说?事君篇》云:“子谓《续诗》之有化,其犹先王之有雅乎?《续诗》之有政,其有列国之有风乎?”文中子续《诗》的目的在于净化社会风气,有益于王道政治,延续其先祖王玄则《时变论》“化俗推移之理”的基本精神。王氏以儒学传家,推崇五帝三王之道。然而魏晋以来社会混乱,王道沦丧,学人著述虽多,然纷乱而于事理不明。《中说?王道篇》云:“文中子曰:吾视迁、固而下,述作何其纷纷乎?帝王之道暗而不明乎?天人之义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参而不一乎?陈事者乱而无绪乎?”文中子为倡王道而作《续书》。《续书》的精神主旨与其四世祖王虬的《政大论》一脉相承。《中说?王道篇》云:“吾欲续《书》,按诸载录,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论》焉。”文中子作《易赞》亦是受家学影响。
长期以来,孝悌被视为儒家道德的根本。将孝悌原则推而广之,运用于国家社稷就是忠君爱国。在忠君不恂二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忠君孝悌成为文中子一脉的王氏家族门风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文中子六代祖王玄谟虽为武将,但并不拥兵自重,自立政权,能在主少无德,多有杀戮的政治环境下亦能忠君不二,故《宋书》评曰:“玄谟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当少帝失道,多所杀戮,而能冒履不测,倾心辅弼,斯可谓忘身殉国者欤。”王氏一门武将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向以儒传家,修习儒家经典的其他人。文中子先祖因政权更迭,不忍二其主,而数度迁移。杜淹《文中子世家》:“九代祖寓,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在《中说》后附录的《录关子明事》中云:“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不平袁粲之死,耻食齐粟,故萧氏受禅而穆公北奔,即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时穆公春秋五十二矣。”文中子四代祖王虬衔建元篡宋之耻,始北事于魏,太和中为并州刺史,家河汾。《文中子世家》云“焕生虬,虬始北事魏,太和中为并州刺史,家河汾,曰晋阳穆公。生同州刺史彦。”王绩在《游北山赋序》中亦云:“穆公感建元之耻,归于洛阳。”文中子三代祖王彦亦是因为政治事件而举家迁移。王绩在《游北山赋序》云:“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文中子一脉直到王通的祖父安康献公受田于龙门,才三代安居于河汾。深受儒学思想熏陶的文中子,忧国忧民,少而有志。在其退居白牛溪讲学时,尤其注重对学生治国安邦,忠君爱民等民族气节的培养。他在私学授徒讲学的过程中,以《续六经》为教材、讲义,倡导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为初唐培养了大批忠君爱国的志士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