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水溶性黄酮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芪水溶性黄酮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苏家贤[1](2021)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牛大力是岭南地区常用药材,既可入药,又作药膳,使用十分普遍。牛大力以根入药,是多年生药材,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茎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牛大力基原植物进行不同部位的生物化学研究,有助于更系统地了解其开发价值和潜力。根据报道,牛大力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但未见关于这些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对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与累积进行研究,以期阐明牛大力上述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分布机制,为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解析牛大力根、茎、叶的黄酮醇苷成分,以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及氨基酸分析仪分别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多糖、黄酮醇苷、异黄酮、氨基酸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阐明牛大力黄酮类的组织分布情况;以牛大力根、茎、叶为材料,通过比较转录组解析牛大力各器官中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与对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解释这些成分的组织分布;通过保守基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可能调控牛大力黄酮及多糖生物合成的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候选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考察其酶促动力学参数。成果:1.通过LC-MS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部位进行代谢组分析,鉴定出2个黄酮醇苷:异槲皮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HPLC法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两个成分的器官分布情况相似,均为叶>茎>根;2.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接近,且显着高于根的含量;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多糖、氨基酸均在根中含量较高;3.通过RNA-seq获取了牛大力根、茎、叶的转录组数据,经过筛选得到:46个黄酮合成通路上游的关键基因,14个为PAL(4个DEG)、32个为4CL(7个DEG);77个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8个为DEG;7个异黄酮结构基因,其中2个为DEG;218个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261个药效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成分均可能存在合成与富集部位不一致的情况;4.筛选到29个R2R3-MYB转录因子、98个bHLH转录因子;其中,MspR2R3-MYB26属于第6亚组,具备[DE]Lx2[RK]x3Lx6Lx3R基序,可能参与了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调控;另外,牛大力转录组中可能参与到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的bHLH 包括:Ⅲ(d+e)亚组中的 bHLH14、bHLH19、bHLH20、bHLH52、bHLH77、bHLH78、bHLH87;Ⅲf 亚组的 bHLH80、bHLH30、bHLH69;Ⅶ(a+b)亚组的bHLH92、bHLH41、bHLH29、bHLH85、bHLH79、bHLH1、bHLH5。5.成功克隆并原核表达出两个查尔酮异构酶MspCHI1(type Ⅱ CHI)和MspCHI2(typeICHI);对两个重组蛋白进行酶促动力学考察,得到了重组蛋白MspCHI1 催化异甘草素的 Km 值为 49.82 μM,Vmax 值为 117.21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1催化异甘草素的Km值为32.54 μM,Vmax值为279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2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的Km值为32.95 μM,Vmax 值为 131.43 nmol·min-1。结论:1.异黄酮成分(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及多糖作为牛大力的质量指标,根部含量高于茎、叶,支持牛大力以根入药的传统用法;此外,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根部,可以考虑围绕黄酮类进行牛大力地上部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牛大力产业的附加值。2.牛大力中可能存在着黄酮在根部合成后大量运输到其他器官的情况。CHI3及多个CHS均在根部高表达,而两个异黄酮成分也在根部富集,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推测牛大力多糖合成过程为:茎枝从叶片接收了光合产物,逐渐转化为NDP,最后经由GT催化生成了终产物多糖,贮存于根部;MspMYB26含有能形成MYB-bHLH复合体交互作用功能的基序,可能参与了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牛大力可能参与黄酮生物合成调控的bHLH转录因子分布于Ⅲ(d+e)、Ⅲf、Ⅶ(a+b)亚组。3.MspCHI1是可催化异甘草素生成甘草素、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MspCHI2可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其中,MspCHI1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

姜涛[2](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杜海东[3](2021)在《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黑沙蒿多糖(Artemisia ordosica Polysaccharide,AOP)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AOP替代抗生素(金霉素)在家禽饲粮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288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日粮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6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对照组)、抗生素添加组(基础日粮+50 mg/kg金霉素,CTC组)和4个黑沙蒿多糖添加组(基础日粮+250 mg/kg AOP组、基础日粮+500 mg/kg AOP组、基础日粮+750 mg/kg AOP组、基础日粮+1000 mg/kg AOP组)。试验期42天,分为试验前期(1-21天)和试验后期(22-42天)。(1)通过称重记录试验鸡各期末体重、采食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研究AOP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AOP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添加750 mg/kg AOP显着提高了肉仔鸡ADG(P<0.05),降低了F/G(P<0.05),且随着AOP添加量的增加,ADG呈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2)通过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及肝脏、脾脏和小肠组织中免疫因子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以及组织中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AOP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00 mg/kg AOP提高了试验后期肉仔鸡脾脏指数。肉仔鸡饲粮中添加500-1000 mg/kg AOP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脾脏、肝脏和小肠组织中IL-1β、IL-2、IL-4、IL-6、Ig A、Ig G和Ig M含量(P<0.05),且随着AOP添加水平的升高免疫指标含量呈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并且,添加AOP可通过激活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促进通路相关因子TLR4、My D88、P38、JNK、ERK、NF-κB/p50、NF-κB/p65、IL-1β和IL-6的基因表达(P<0.05);此外,肉仔鸡饲粮添加750 mg/kg AOP对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调控作用优于对照组,但与CTC组无显着差异,而对小肠免疫调控作用优于对照组和CTC组。(3)通过测定肝脏、脾脏和小肠中抗氧化指标的活性或含量,及组织中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AOP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肉仔鸡饲粮添加500-1000 mg/kg AOP提高了脾脏、肝脏和小肠组织中T-AOC、GSH-Px、CAT和SOD活性(P<0.05),降低了MDA的含量,且随着AOP添加水平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呈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并且,添加AOP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促进通路相关因子Nrf2、HO-1、CAT、GSH-Px和SOD的基因表达;此外,AOP添加量为750 mg/kg时对脾脏、肝脏和小肠组织中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显着,对各组织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和CTC组。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AOP能够提升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并通过调节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免疫指标含量来提高免疫功能;通过调节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抗氧化指标来提高抗氧化功能。饲粮中添加750mg/kg AOP对肉仔鸡具有良好的促生长及免疫和抗氧化调节活性,可替代金霉素在肉仔鸡饲粮中使用。

万晓莹[4](2021)在《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方法,而酒蒸法是常用的关键技术,能增加一些中药的免疫活性,多糖类成分是这些中药表现免疫调节作用的共性有效成分之一。由于中药多糖类成分存在化学结构复杂、缺乏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等问题,其研究多集中在炮制过程中单糖或多糖含量以及初级结构的变化。另有研究报道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MW)及其分布、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和糖苷键的类型等初级结构与其免疫活性密切相关。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 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酒黄精为黄精的炮制品。酒制后黄精的刺激性降低,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增强。多糖类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精生、制品均能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酒制后药效显着增强。目前,黄精酒制的文献多集中于炮制工艺的优化、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变化,究竟酒制后哪些分子量的多糖级分与免疫活性有关还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酒制前后黄精初级结构的变化,明确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级分,可为阐明黄精酒制后增效提供科学基础。此外,依据酒制后多糖初级结构的变化,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为完善配方颗粒的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黄精和酒黄精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获得黄精酒制前后的多糖;通过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分析技术,探索炮制前后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和糖苷键类型的变化;通过建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和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价酒制前后黄精多糖及其差异级分对黄精免疫活性的影响;依据前期结果,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的研究首先从黄精主产地收集到20个批次的3个品种黄精药材,以前期研究结果为依据,制备成黄精和酒黄精饮片,并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确定来自不同产地和品种的黄精饮片多糖含量是否存在差异;其次,以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和得率为指标,对比超声法和回流法的提取效果,筛选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多糖提取和分离工艺进行优化;以蛋白清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考察多糖最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1)3个品种的黄精饮片多糖和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黄精饮片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2)黄精和酒黄精多糖最佳提取方法为回流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 0(g/mL),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最佳分离工艺参数为浓缩比1:2(g生药/mL),醇沉浓度90%;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Sevage试剂与粗多糖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3(v/v),脱蛋白次数为3次。2.酒制前后黄精多糖的初级结构对比以20批次纯化后的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HPGPC法对比分析酒制前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其次,对比1-苯基-3-甲基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和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HPLC-RID)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筛选出最佳单糖测定方法;同时建立单糖组成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不同产地和品种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再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多糖的官能团结构。最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法测定多糖的糖苷键类型及链接方式。结果显示,(1)Mw及其分布对比结果:酒制后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均发生改变,不同品种之间MW及其分布变化也存在差异。3个品种黄精酒制后多糖MW>100kDa部分的峰面积均增加,多花黄精多糖还增加了 MW为1.138×104 kDa、3 027 kDa和1 991kDa的3个色谱峰;MW<10 kDa的部分的峰面积均减少,且增加了一个寡糖峰。(2)单糖组成分析方法对比结果:PMP-HPLC法不适用于含果糖的多糖的检测;HPLC-RID法的灵敏度太低;HPLC-ELSD法检测到的单糖成分最多,效果最好。(3)指纹图谱测定结果对比:同一品种的黄精多糖单糖组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8,酒黄精多糖相似度下降至0.4,经对照品指认,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表明黄精多糖是杂多糖,酒制会导致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发生改变。(4)单糖含量测定结果:黄精多糖中果糖含量最高,为其他单糖的3-11倍,葡萄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含量相差不大,比例均在1:1:1左右;酒制后黄精多糖果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的含量均下降,葡萄糖的含量上升,但仍以果糖为主要成分;果糖和葡萄糖在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中稳定存在,甘露糖和阿拉伯糖受炮制的影响较大,部分酒黄精多糖未检测这两种单糖成分。(5)FT-IR结果:酒制前后不同产地和品种的黄精多糖官能团的构成基本相同,但酒制后C-H、C-O-H和C-O-C峰强度发生变化,且果糖和甘露糖的特征峰强度减弱,与单糖含量测定结果相符;(6)NMR结果:酒制前后黄精多糖均是由β(2→1)型糖苷键链接的果聚糖。3.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免疫活性对比研究根据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首先,以50 kDa作为截留分子量,对比透析法和超滤法对酒黄精多糖的分离效果,确定分离方法,制备得到黄精及酒黄精Mw>50 kDa和Mw<50 kDa两个多糖级分。其次,以正常和经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探究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再次,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通过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免疫器官指数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丙二醛(MDA)水平,对比黄精炮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后,结合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明确黄精炮制前后多糖免疫活性变化及主要活性部位。结果显示,(1)级分分离方法对比结果:同超滤法相比,透析膜法能更好地将酒黄精多糖分为Mw>50 kDa和Mw<50 kDa两个多糖级分。(2)体外实验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黄精和酒黄精各多糖级分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且酒黄精MW<50 kDa多糖级分促进作用更强(P<0.05);仅有酒黄精MW<50 kDa多糖级分对NO的分泌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黄精和酒黄精各多糖级分对IL-1β的分泌均无显着作用;在LPS诱导的状态下,酒黄精和黄精多糖及不同级分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和NO,说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均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酒黄精多糖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黄精多糖,说明黄精在炮制后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酒黄精多糖Mw<50 kDa级分作用强于Mw>50 kDa级分,说明Mw<50 kDa级分为酒黄精多糖的主要活性部位。黄精多糖Mw<50 kDa级分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Mw>50 kDa级分(P<0.01),但两个级分对IL-1β和NO的作用无显着性差异。(3)体内实验结果:同模型组相比,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不同级分均能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脾脏和胸腺萎缩状况,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5或P<0.01)。多糖中MW<50kDa级分的免疫恢复作用均强于Mw>50 kDa级分,且酒黄精MW<50 kDa的多糖级分的效果更好。同模型组相比,除黄精多糖对血清MDA水平无显着性作用外,经酒黄精多糖和其余多糖级分干预后小鼠血清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且酒黄精不同多糖级分的作用更强(P<0.01)。同模型组相比,经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干预后小鼠血清SOD含量均升高。结果表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均可以通过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中MDA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的效果更好。4.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以糊精和可溶性淀粉为研究对象,考察酶法去除辅料的适用性及其最佳反应条件。按《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按辅料最大加入量(辅料:浸膏粉=1:1)制备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以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为指标,通过HPGPC法建立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结果显示,(1)配方颗粒辅料去除方法的考察:高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测定没有影响。不同厂家生产的可溶性淀粉Mw及其分布情况差异较大,而糊精的差异较小。糖化酶或高温α-淀粉酶单独使用,均不能将可溶性淀粉和糊精酶解完全,两者共同作用的效果更好。高温α-淀粉酶(40 U/mL)最佳加酶量为辅料:酶用量为1:1.5(g/mL)。糖化酶(50 U/mL)最佳加酶量为辅料:酶用量为1:2(g/mL)。(2)黄精配方颗粒多糖特征图谱的建立:HPGPC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符合要求,说明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多糖的特征图谱。经酶法处理后,可溶性淀粉在Mw>10 kDa部分的糖链已完全水解,酒黄精配方颗粒多糖在这部分的色谱峰峰面积均大于黄精配方颗粒多糖。因此,可对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进行区分。结论酒制使黄精多糖Mw>100 kDa部分色谱峰的个数和峰面积增加,且在Mw<10 kDa范围内产生寡糖峰。酒制前后黄精多糖的主要单糖成分未发生改变,但阿拉伯糖、甘露糖、果糖的含量降低,葡萄糖的含量上升,且官能团数量存在差异,显示黄精酒制前后多糖的初级结构均发生改变。酒制后黄精多糖免疫调节活性增强,Mw<50 kDa级分为免疫活性最强的级分。基于HPGPC法建立的配方颗粒多糖特征指纹图谱,可成功地区分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

孙文静[5](2021)在《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糖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动物疾病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地锦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菌抗炎的功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选择地锦多糖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等方面初步筛选出3个效果较好的活性部位,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Ⅰ地锦多糖的提取纯化采用一步醇沉和分步醇沉法提取粗地锦总多糖(EHPS tc)和各分级多糖EHPS60c、EHPS70c和EHPS80c。然后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采用L25(56)正交设计对双氧水加入量、反应温度、p H值、反应时间等脱色条件进行优选。脱色后EHPStc经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地锦多糖1(EHPStp-1)和地锦多糖2(EHPStp-2),分别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多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EHPStc最优脱色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p H值为2、双氧水加入量4%时,多糖脱色率达到71.10%,保留率为63.31%,多糖含量为74.52%。经柱层析纯化后EHPStp-1糖含量提高为95.36%,EHPStp-2糖含量提高为92.35%。因此可以看出,地锦多糖经过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的洗脱纯化可以显着提高多糖含量;经验证试验发现双氧水脱色工艺有效可行。试验Ⅱ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采用红外光谱法(IR)、紫外光谱法(UVS)、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硫酸咔唑法、刚果红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方法分析各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HPStc和EHPStp-2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符合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基本特征。EHPStp-1主要包括Glc(83.1%)、Gal(6.1%)、Glc UA(1.6%);EHPStp-2主要包括Gal(25.6%)、Gal UA(22.2%)、Ara(16.6%);EHPStc主要包括Glc(53.5%)、Ara(16.8%)、Gal(14.3%)。EHPStc和EHPStp-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6.2和26.0 k Da;EHPStp-2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5.6 k Da和8.9 k Da。EHPStp-1和EHPStp-2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5.9%和27.9%。EHPStc和EHPStp-1均具有明显的三螺旋结构。EHPStp-1存在α构型的单糖;EHPStc存在α和β构型的单糖。经结构鉴定,水提醇沉提取物均为多糖,但多糖结构复杂,要得到具体的结构成分还需进一步检测。试验Ⅲ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将EHPS60c、EHPS70c、EHPS80c、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PHA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最高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筛选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将筛选出的3个多糖在31.25μg/m L时刺激淋巴细胞,分别在24 h、48 h和72 h收集细胞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周期分布情况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FN-r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15.099%,其次为EHPStp-2在相同浓度时,达到12.129%;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EHPStc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820%;其次为EHPStp-1在31.25μg/m L时,为20.499%。综合评价,筛选出EHPStc、EHPStp-1和EHPStp-2可能是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与EHPStc相比较,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和72 h后,SPF值和PI值显着升高。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EHPStc对照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IgA、IgG和IL-2、IL-4、IL-6、IFN-γ的分泌。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Ⅳ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LPS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巨噬细胞增殖的变化;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O和iNOS分泌;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FN-γ、MCP-1、MIP-1?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和MHC-II表达。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17%;其次为EHPSt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6.42%;协同LPS刺激巨噬细胞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0.29%;其次为EHPS60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7.41%。在31.25~1.953μg/m L时,EHPStc和EHPStp-1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且在31.25~15.625μg/m L时,EHPStc促进噬细胞吞噬作用显着强于EHPStp-1。EHPStc、EHPStp-1和EHPStp-2分别在31.25~1.953μg/m L和31.25~3.907μg/m L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和iNOS分泌功能显着强于其余多糖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31.25~7.813μg/m L时,EHPStp-1组对CD14和MHC-II的表达显着高于EHPStp-2组和BL组。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Ⅴ地锦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ELSIA法测定EHPStc、EHPStp-1和EHPStp-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SOD、GSH-PX、MDA及MPO含量。结果表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可显着提高小鼠SOD酶、GSH-PX酶活性,其中EHPStp-1组地锦多糖SOD酶、GSH-PX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多糖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在7.813~31.25μg/m L均能显着降低MDA含量,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EHPStc、EHPStp-1和EHPStp-2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后MPO酶活力均有显着降低。其中31.25μg/m L组MPO酶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多糖组。说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以减轻动物机体自由基损伤,保护动物机体,增强免疫功能。试验Ⅵ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环磷酰胺(CTX)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EHPStc和EHPStp-1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EHPStc组、EHPStp-1组、阳性对照组(PC组)。NC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个多糖组小鼠每天灌胃150 mg/kg EHPStc和EHPStp-1,PC组小鼠给予左旋咪唑(100 mg/kg)。实验持续24 d。第15、16、17 d腹腔注射100 mg Cy/kg bw,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NC组和MC组灌胃0.1 m L/10g生理盐水。结果显示,EHPStc和EHPStp-1在大多时间点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脾脏抗氧化指标。说明,EHPStc和EHPStp-1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综合评价EHPStp-1免疫增强活性最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锦多糖提取脱色纯化后,获得总多糖和各分级多糖,利用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抑制小鼠检测了多糖的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地锦多糖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为地锦草等中药多糖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娜[6](2021)在《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可能与NOD样受体家族含吡咯结构域-3(NLRP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激活有关。炎症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高度依赖于治疗时机,早期评估HIE的炎症严重程度对于调整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MMP-9、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时程变化规律,阐明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在HIE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体内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黄芪甲苷(AS-IV)对HIE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缺氧缺血脑损伤后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为黄芪甲苷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体质量10~14g的7日龄大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组(HI组,n=40)和假手术组(sham组,n=40)。分别于术后0 h、4 h、8 h、12 h、24 h采集标本(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8只)。HI组大鼠双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然后低氧(8%O2和92%N2)暴露2 h。Sham组仅切开皮肤并钝性分离乳鼠右侧颈总动脉,不结扎直接进行皮肤缝合。手术前后使用头颅超声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最大收缩末期血流速度(E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评价脑损伤程度。采用HE染色观察24 h内不同时间点大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的表达,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NLRP3、Caspase-1、IL-1β、MMP-9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HT22细胞氧糖剥夺(OGD)模型,将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OGD组、OGD+MMP-9抑制剂组、OGD+MMP-9激活剂组。应用CCK-8法测定HT22细胞缺氧后48 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活力,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OGD对HT22细胞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NLRP3、Caspase-1、Gasdermin蛋白(GSDMD)及IL-1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NLRP3和MMP-9在氧糖剥夺HT22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激活或阻断MMP-9对NLRP3表达的影响;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激活或阻断MMP-9对NLRP3及其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1、IL-1β、GSDMD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选取体质量10~14g的7日龄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HI组和HI+AS-IV组,每组均8只。造模方法同前。HI+AS-IV组在HI造模后,立即将AS-IV(10 mg/kg)溶于DMSO液中(10m L/kg),根据仔鼠体重进行灌胃,每8 h 1次,共记3次,24 h后异氟醚麻醉后脑部组织取样。HE染色观察AS-IV对HIE新生大鼠海马区脑组织的影响;采用Caspase-1和TUNEL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S-IV对HIE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焦亡发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S-IV对新生大鼠焦亡相关蛋白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HT22细胞OGD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OGD+AS-IV组。设置AS-IV浓度梯度(50~400μmol/L),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AS-IV对氧糖剥夺HT22细胞活力及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AS-IV对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OGD 8 h应用不同浓度AS-IV对NLRP3和MMP-9的影响;采用Caspase-1和TUNEL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AS-IV对氧糖剥夺后HT22细胞焦亡的影响。结果:1.颅脑超声结果显示HI组右侧椎基底动脉4 h血流速度加快,24 h脑实质回声增强,3只仔鼠在24 h出现椎基底动脉盗血现象;与左侧MCA比较,HI组右侧MCA术后4、24 h ESV明显降低,24 h时EDV明显降低,4 h、12 h、24 h时RI明显增高(P<0.05)。与Sham组比较,HI组右侧MCA在24 h时ESV明显降低,RI明显升高(P<0.05),左侧MCA的EDV呈进行性升高。HI后4 h,右侧海马锥体细胞层出现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固缩和碎裂,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嗜酸性变性;8 h可见较多空泡细胞,细胞排列松散、层次紊乱;12 h神经细胞嗜酸性变性明显增多;24 h神经元体积和数量减少,嗜酸性改变有所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0 h相比,NLRP3和IL-1β在4 h、8 h、12 h和24 h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Caspase-1的表达在8 h和12 h显着增强(P<0.01)。与sham组相比,HI组NLRP3 m RNA和蛋白地表达在4 h、8 h、24 h显着升高(P<0.05),Caspase-1表达在12 h显着升高(P<0.001),IL-1β表达在8 h时明显升高(P<0.01)。MMP-9变化趋势同NLRP3。2.HT22细胞在OGD环境下暴露8 h后体积开始缩小,并被碎屑包围,细胞核呈碎裂状。随着OGD时间的延长,细胞失去原有形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力,与0 h相比,8 h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01),48 h细胞存活率降至9.9±1.1%。与0 h比较,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在OGD后4 h、8 h、12 h、24 h表达均升高(P<0.01),8 h和12 h上升最明显,24 h轻度下降。上述指标在8 h和12 h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3和MMP-9在OGD 24 h内各时间点变化趋势一致,TIMP-1变化则与NLRP3和MMP-9相反。免疫荧光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T22细胞氧糖剥夺后NLRP3和MMP-9共定位在8 h和12 h明显上升,24 h轻度下降,两者在各时间点的Pearson相关系数(PCC)均大于0.8,各时间点PCC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均证实OGD后8 h 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的表达增加最明显,因此后续实验选择氧糖剥夺8 h的诱导条件进行。应用MMP-9抑制剂后,NLRP3的表达迅速下降。与OGD组比较,两者共定位明显下降(P<0.001)。应用MMP-9激动剂后,与OGD组比较,两者共定位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活或阻断MMP-9后,NLRP3和MMP9在各时间点PCC均大于0.8,各时间点PC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MMP-9抑制剂后,与OGD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抗体蛋白和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应用MMP-9激动剂后,与对照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GD组比较,pro-Caspase-1及cleaved-Caspase-1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3.HE染色显示,HI组海马区锥体细胞层细胞密度降低、排列松散、层次紊乱,部分细胞可见空泡变性和典型红色神经元;AS-IV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变性程度减轻,急性缺血性改变明显减少。采用Caspase-1和TUNEL标记焦亡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海马区可见较多焦亡细胞。与HI组比较,AS-IV治疗后焦亡细胞明显下降(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脑组织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I组比较,AS-IV治疗组脑组织NLRP3、Caspase-1及GSDMD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4.HT22细胞氧糖剥夺8 h时,应用不同浓度AS-IV进行干预。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OGD组比较,应用100~400μmol/LAS-IV干预后,HT22细胞活力均升高(P<0.05);AS-IV药物浓度在200μmol/L时能明显减轻OGD损害,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升高最明显;氧糖剥夺不同时间点应用AS-IV 200μmol/L干预HT22细胞结果显示,OGD 8 h应用黄芪甲苷治疗效果最佳。与对照组比较,OGD组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应用AS-IV100~400μmol/L三个浓度干预后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200μmol/LL和400μmol/L两个浓度为最佳浓度,两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LRP3与MMP-9共定位明显增加(P<0.001)。与OGD组比较,AS-IV在应用100~400μmol/L三个浓度干预后NLRP3和MMP-9双阳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200μmol/L和400μmol/L两个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aspase-1和TUNEL标记焦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OGD组可见较多焦亡细胞,AS-IV治疗后焦亡细胞比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1.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4~8 h,NLRP3、Caspase-1和IL-1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提示NLRP3炎症体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且其开始上调时间可能早于4小时。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的治疗靶点。2.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MMP-9表达与NLRP3有一定相关性,抑制MMP-9可显着降低NLRP3及其相关炎症介质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MMP-9可能是调控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重要介质。3.黄芪甲苷治疗可以减轻缺氧缺血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抑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组织和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炎症反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

张淑娟[7](2021)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预测黄芪、红芪中与其药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芪、红芪的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聚类分析、PCA、OPLS-DA、指纹图谱等技术和方法,对15批炙黄芪、炙红芪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黄芪中23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22个靶点,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黄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红芪中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00个靶点,其中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红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3.建立了HPLC-UV、HPLC-ELSD法测定炙黄芪饮片中8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和HPLC法测定炙红芪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炙黄芪HPLC-UV: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45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UV: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炙黄芪HPLC-ELSD: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50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ELSD:雾化温度30℃;漂移管温度105℃;氮气流量2.5 L·min-1。炙红芪HPLC:HC-C18色谱柱(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乙腈(A)-0.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2%~5%A;5~20 min,5%~16%A;20~30 min,16%~23%A;30~35 min,23%~25%A;35~40 min,25%~33%A;40~45 min,33%~36%A;45~60 min,36%~50%A;60~70 min,50%~75%A;70~75 min,75%~75%A,体积流量1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μL;柱温30℃。4.炙黄芪、炙红芪各检查项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炙黄芪、炙红芪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了炙黄芪8种成分、炙红芪5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炙黄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将15批炙红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芒柄花素、芒柄花苷、香草酸和毛蕊异黄酮。结论:1.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成分有效性出发,通过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手段,可以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筛选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路径。2.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黄芪的质量标志物是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红芪的质量标志物是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立的炙黄芪、炙红芪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评价研究。

刘佳[8](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赵有伟[9](2021)在《粗毛纤孔菌多糖制备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粗毛纤孔菌(Inonotushispid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含有多糖类、三萜类、蛋白类、多酚类和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由于粗毛纤孔菌多糖杂质多,纯度低对粗毛纤孔菌多糖研究较少,其结构尚不明确,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本课题以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工艺优化;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粗毛纤孔菌多糖溶液的脱色工艺,通过乙醇分级沉淀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粗毛纤孔菌多糖纯化;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及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粗毛纤孔菌多糖的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优化后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51 min,微波时间50 s,微波功率500 W,料液比1:33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可达85.61%。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法与超声波辅助法和热水提取法相比,提取率分别增加了17.5%,23.25%。表明超声波微波协同辅助提取粗毛纤孔菌多糖可以提高粗毛纤孔菌多糖的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从而更有效的提取粗毛纤孔菌多糖。以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溶液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考察指标,筛选10种大孔树脂并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脱色工艺,再通过乙醇分级沉淀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粗毛纤孔菌多糖进行纯化。确定了最佳吸附大孔树脂是NKA-9,最佳上样浓度为30 mg/mL,最佳洗脱流速为为1 mL/min,最佳上柱体积数为2.0 BV,在此条件下对粗毛纤孔菌多糖脱色,脱色率达到76.37%,多糖保留率达到78.18%,脱色后粗毛纤孔菌多糖纯度为36%,经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得到三种多糖的比例为5.11:1.31:0.83。对三种级分多糖进行DEAE-52纤维素纯化,65%乙醇沉淀多糖收集4个不同组分,75%乙醇沉淀多糖收集到2个不同组分,85%乙醇沉淀多糖收集到1个组分。纯化后IHP-65、IHP-75、IHP-85 纯度分别为 62.37%、73.91%、72.26%。建立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3种不同级分粗毛纤孔菌多糖IHP-65、IHP-75和IHP-85进行治疗,通过测量小鼠体重变化及免疫指标,评估三种级分粗毛纤孔菌多糖的免疫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多糖能显着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促进T、B脾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提高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2含量。对比3种级分粗毛纤孔菌多糖免疫增强活性,发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沉淀出的粗毛纤孔菌多糖免疫增强作用越好,其中85%乙醇沉淀的粗毛纤孔菌多糖IHP-85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最好,3种粗毛纤孔菌多糖免疫增强效果为IHP-85>IHP-75>IHP-65。研究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收集正常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组、IPH-65和IPH-85组小鼠粪便,采用基因测序的手段检测小鼠粪便菌群结构,探讨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免疫抑制小鼠粪便菌群的物种数量、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免疫抑制小鼠的粪便菌群生物组成发生改变,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IPH-65和IPH-85粗毛纤孔菌多糖干预后,均可增加免疫抑制小鼠粪便菌群的物种数量、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免疫抑制小鼠粪便菌群的生物组成,IPH-65和IPH-85两种多糖在门的水平上分别增加了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Firmiicutes(厚壁菌门)丰度,两种多糖均可降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ε-变形菌门)丰度。在属的水平上IPH-65组与模型组相比下调了Allo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Odoribacter 属的丰度,上调了 Alistipes、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属的丰度。IPH-85组与模型组相比下调了 Allo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的丰度,上调了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丰度。

王婷婷[10](2021)在《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花果(Ficus carica L.)是桑科的一种果树,在我国的种植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花果叶中丰富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菌和抗肿瘤等活性,然而无花果叶目前未被充分利用——春秋两季采果后,往往将无花果叶作为废物丢弃。为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合理开发利用无花果叶资源十分必要。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高效提取无花果叶中多糖成分的方法,将提取的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无花果叶多糖(FCPS)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初步研究。1.建立了冻融辅助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FTSUME)提取FCPS的工艺。通过对液料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等影响FCPS得率的提取因素进行响应面法优化,经过模型拟合得到了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冻融预处理3次,液料比为28 g/mL,提取时间12 min,微波功率为520 W。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无花果叶粗多糖得率为5.13±0.62%。FTSUME与传统热回流法(HRE)和超声微波协同法(UMSE)相比,FCPS得率分别是这两种方法的1.13倍和1.49倍;与传统热回流相比,提取时间减少了90%。2.对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纯化、分子量测定及单糖组成测定。通过Sevag法去除无花果叶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纯化后的多糖纯度由31.16%提升至54.80%,多糖回收率为66.10%。选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脱色素,然后采用透析法去除水溶性小分子杂质,其多糖回收率为83.22%,多糖的纯度为73.52%。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 G-75柱层析对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后FCPS,纯度为90.52%,回收率为88.45%,以原料计,FCPS最终得率为2.49%。测得FCPS分子量为6.59× 105 Da,单糖组成及其百分比为半乳糖(Gal)40.1%、阿拉伯糖(Ara)25.1%、葡萄糖(Glc)11.4%、半乳糖(GalA)1.9%、鼠李糖(Rha)8.2%、木糖(Xyl)3.7%、葡萄糖醛酸(GlcA)5.3%、甘露糖(Man)1.8%、夫糖(Fuc)2.5%。3.对FCPS降血糖活性初步探索,研究了 FCPS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活性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当FCPS浓度达到5 mg/mL时,FCPS对两种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2.61%和46.48%。初步研究FCPS的体内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FCPS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小鼠体重下降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小鼠平均体重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相似。FCPS三个剂量组平均空腹血糖浓度水平分别下降了 29.1%、18.6%和14.1%。阳性药物对照组和FCPS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糖耐量水平显着降低。FCPS的体内降血糖实验初步研究表明了 FCPS能有效的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水平,改善小鼠体重下降。本研究实验结果可为无花果叶中多糖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二、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现状
        1.1.1 牛大力简介
        1.1.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1.1.3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1.1.4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1.5 多糖研究进展
        1.1.6 氨基酸研究进展
        1.1.7 转录组技术是获取无参考基因组植物的功能基因的高效手段
        1.1.8 转录组结合代谢组是分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的高效组合
    1.2 选题依据和思路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活性成分比较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2.2 牛大力总黄酮成分解析
        2.2.3 牛大力根、茎、叶黄酮类成分的定量研究
        2.2.4 牛大力根、茎、叶的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2.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2.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解析
        2.3.3 牛大力根、茎、叶两个黄酮醇苷成分的定量研究
        2.3.4 牛大力根、茎、叶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3.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3.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2.4.2 牛大力的黄酮类成分鉴定
        2.4.3 牛大力活性成分的组织分布
        2.4.4 小结
第三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RNA提取
        3.2.2 RNA质量检测
        3.2.3 序列拼接及质量控制
        3.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以及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3.2.5 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
        3.2.6 进化树分析
        3.2.7 牛大力黄酮、多糖、氨基酸结构基因挖掘
        3.2.8 比较转录组测序以及转录本表达量的一致性
        3.2.9 牛大力qRT-PCR引物设计
        3.2.10 牛大力活性成分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和对应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1 转录因子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质量分析
        3.3.2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3.3 测序数据组装及质量分析
        3.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5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3.6 基因注释结果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8 牛大力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9 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0 牛大力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1 牛大力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2 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qRT-PCR验证
        3.3.13 转录因子分析
    3.4 讨论与分析
        3.4.1 牛大力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布
        3.4.2 牛大力黄酮类及多糖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3.4.3 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途径
第四章 牛大力CHIs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牛大力CHIs的筛选
        4.2.2 牛大力CHI基因的引物设计
        4.2.3 牛大力CHIs CDS的克隆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牛大力CHIs的表达载体重组子构建及鉴定
        4.2.6 牛大力CHIs的表达菌株构建及鉴定
        4.2.7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纯化
        4.2.8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大力CHIs的CDS克隆
        4.3.2 牛大力CHI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牛大力CHIs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3.4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诱导
        4.3.5 重组蛋白MspCHIs酶活测定
        4.3.6 重组蛋白MspCHIs催化活性验证
    4.4 讨论
        4.4.1 牛大力MspCHIs基因序列特点和差异性
        4.4.2 牛大力MspCHIs蛋白催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3)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多糖的生物学作用
        1.1.1 植物多糖的促生长作用
        1.1.2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理
        1.1.3 植物多糖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
    1.2 黑沙蒿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作用
        1.2.1 黑沙蒿概述
        1.2.2 黑沙蒿主要化学成分
        1.2.3 黑沙蒿生物学作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2 论文总体结论
4 创新点和待解决问题
    4.1 本论文创新点
    4.2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黄精的研究概况
    2. 多糖的研究概况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研究
    第一节 药材的收集、饮片制备及多糖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分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黄精和酒黄精粗多糖脱蛋白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总结
第二章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M_W及其分布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单糖组成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官能团和糖苷键类型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免疫活性对比研究
    第一节 黄精和酒黄精不同多糖级分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第二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黄精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去除配方颗粒辅料干扰的方法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多糖特征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总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1.1.1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1.1.2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1.1.3 地锦草的临床应用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2.2 多糖结构的研究
        1.2.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2.4 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地锦多糖的提取与脱色纯化
    2.1 材料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地锦样品的前处理
        2.2.2 地锦多糖的提取
        2.2.3 地锦多糖的含量测定
        2.2.4 地锦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
        2.2.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的优化
        2.2.6 地锦多糖的纯化
    2.3 结果
        2.3.1 地锦多糖的提取结果
        2.3.2 地锦多糖的纯化结果
        2.3.3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2.3.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验证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地锦多糖的提取方法
        2.4.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2.4.3 地锦多糖的双氧水脱色
    2.5 小结
第三章 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
    3.1 材料
        3.1.1 地锦多糖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2.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2.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3.2.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
        3.2.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3.2.7 地锦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3 结果
        3.3.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3.3.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3.3.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结果
        3.3.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结果
        3.3.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结果
        3.3.7 地锦多糖的核磁试验结果
    3.4 讨论
        3.4.1 多糖的光谱分析
        3.4.2 多糖的分子量及及糖醛酸分析
        3.4.3 多糖的核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地锦多糖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2.2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2.3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2.5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2.6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
        4.2.7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3.2 地锦多糖单独刺激时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3 地锦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4.3.5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4.3.6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4.3.7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4.4 讨论
        4.4.1 地锦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4.2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3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4.4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4.5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
        5.1.1 地锦多糖
        5.1.2 试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5.2.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2.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2.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2.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2.7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3.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5.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5.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结果
        5.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5.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
    5.4 讨论
        5.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4.5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6.1 材料
        6.1.1 地锦多糖
        6.1.2 试验动物
        6.1.3 主要仪器
        6.1.4 主要试剂
    6.2 方法
        6.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6.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
        6.2.3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6.3.2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4 讨论
        6.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7.1 材料
        7.1.1 地锦多糖
        7.1.2 试验动物
        7.1.3 主要仪器
        7.1.4 主要试剂
    7.2 方法
        7.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7.2.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2.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7.2.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7.2.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
        7.2.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2.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7.2.8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作用指标的测定
        7.2.9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3.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结果
        7.3.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7.3.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结果
        7.3.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7.3.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7.3.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7.4 讨论
        7.4.1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周期和CD4+、CD8+的影响
        7.4.2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MMP-9、NLRP3和Caspase-1 变化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在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中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黄芪甲苷调控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黄芪甲苷调控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芪的生物活性及其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小结
第三章 蜜炙黄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饮片切制
        2.2 蜜炙黄芪饮片的制备
        2.3 蜜炙黄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2.4 蜜炙黄芪的检查研究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 小结
第四章 蜜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红芪饮片切制
        2.2 蜜炙红芪饮片的制备
        2.3 蜜炙红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2.4 蜜炙红芪的检查研究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1.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2.炙黄芪、炙红芪中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提取条件选择
        3.炙黄芪中8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4.炙红芪中5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5.炙黄芪、炙红芪中各成分含量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方法
    3.2 结果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方法
    4.2 结果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信号阻断试验
    4.3 讨论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药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方法
    5.2 结果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5.2.6 信号阻断试验
    5.3 讨论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5.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粗毛纤孔菌多糖制备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粗毛纤孔菌研究现状
        1.2.1 粗毛纤孔菌
        1.2.2 粗毛纤孔菌子实体栽培技术
        1.2.3 粗毛纤孔菌菌丝体培养
        1.2.4 粗毛纤孔菌主要功能成分分析
        1.2.5 粗毛纤孔菌功能
    1.3 药用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研究
        1.3.1 热水浸提法
        1.3.2 化学辅助浸提法
        1.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3.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4 药用真菌多糖的分级纯化
        1.4.1 粗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
        1.4.2 粗多糖中色素的去除
    1.5 真菌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1.6 转移因子
    1.7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研究内容
2 超声波微波协同制备粗毛纤孔菌多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材料处理
        2.3.2 超声波微波协同制备粗毛纤孔菌多糖单因素试验
        2.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2.3.4 不同方法提取粗毛纤孔菌多糖提取率的比较
        2.3.5 粗毛纤孔菌多糖含量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4.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提取方法对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提取率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粗毛纤孔菌多糖脱色工艺研究
        3.3.3 粗毛纤孔菌多糖分级纯化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粗毛纤孔菌多糖溶液色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4.2 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粗毛纤孔菌脱色的影响
        3.4.3 多糖浓度对大孔吸附树脂NKA-9脱色效果的影响
        3.4.4 流速对大孔吸附树脂NKA-9脱色效果的影响
        3.4.5 上柱体积数对大孔吸附树脂NKA-9脱色效果的影响
        3.4.6 不同乙醇浓度沉淀粗毛纤孔菌多糖的洗脱曲线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浓度乙醇沉淀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免疫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级分粗毛纤孔菌多糖的制备
        4.3.2 实验小鼠分组及处理
        4.3.3 小鼠体重和生长状态的变化
        4.3.4 小鼠脏器指数的测定
        4.3.5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
        4.3.6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7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4.3.8 4.3.8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2含量的测定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和生长状态的影响
        4.4.2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4.3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
        4.4.4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5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4.4.6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2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肠道菌群样品的制备
        5.3.2 高通量测序
        5.3.3 生物信息分析
    5.4 试验结果
        5.4.1 测序数据的质控
        5.4.2 alpha多样性分析
        5.4.3 Beta多样性分析
        5.4.4 粗毛纤孔菌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花果
        1.1.1 无花果简介
        1.1.2 无花果中活性成分
        1.1.3 无花果的应用价值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概述
        1.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4 多糖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FCPS提取纯化工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FCPS提取方法
        2.2.1 无花果叶粗多糖提取
        2.2.2 FCPS含量的测定
        2.2.3 FTSUME提取FCPS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法优化FTSUME
        2.2.5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2.3 无花果叶粗多糖纯化
        2.3.1 蛋白质的去除
        2.3.2 大孔吸附树脂去除色素
        2.3.3 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2.3.4 DEAE-52柱层析纯化FCPS
        2.3.5 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FCPS
        2.3.6 FCPS分子量的测定
        2.3.7 FCPS单糖组成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响应面法优化FTSUME
        2.4.4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2.4.5 无花果叶粗多糖的纯化
    2.5 本章小结
3 FCPS降血糖活性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FCPS体外降血糖试验
        3.2.2 体内降血糖试验
    3.3 实验结果
        3.3.1 FCPS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3.3.2 FC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3.3.3 FCPS对小鼠饮食生活状态影响
        3.3.4 FCPS对小鼠体重变化影响
        3.3.5 FCPS对小鼠空腹血糖影响
        3.3.6 FCPS对小鼠糖耐量影响
        3.3.7 FCPS对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D]. 苏家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 杜海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D]. 万晓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 孙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D]. 张淑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粗毛纤孔菌多糖制备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D]. 赵有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10]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D]. 王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黄芪水溶性黄酮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