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论文-高婧,李响,周芸,潘海峰

全血黏度论文-高婧,李响,周芸,潘海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血黏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楂叶提取物,指纹图谱,全血黏度,谱效关系

全血黏度论文文献综述

高婧,李响,周芸,潘海峰[1](2018)在《山楂叶不同提取物对血瘀大鼠全血黏度影响的谱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山楂叶不同提取部位指纹图谱与其降低血瘀大鼠全血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指纹图谱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山楂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MATLAB软件的逐步后退分析方法,计算指纹图谱共有峰(X)与全血黏度药效值(Y)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指纹图谱共有峰有32个,其中X_9、X_(10)、X_(11)、X_(13)、X_(14)、X_(15)、X_(17)、X_(19)、X_(27)、X_(29)和Y具有相关性,组成功效成分组;X_(10)、X_(11)、X_(13)、X_(19)、X_(29)与Y呈负相关,有可能是活性单体成分,其中X_(14)为牡荆素葡萄糖苷,X_(17)为牡荆素,X_(19)为芦丁。结论利用MATLAB统计软件计算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山楂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6期)

王庆梅[2](2017)在《高压氧联合舒血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一组临床综合征,诱发因素为对脑组织进行供应的一支或几支动脉受到阻碍,以极快的速度减少受阻动脉供应范围内的脑组织血流量,有缺血性坏死发生在相应脑组织~([1])。中老年人是缺血性脑血管的高发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7年03期)

杨圣俊,赵景茹,李娜,陈景红,杨宝明[3](2017)在《全血黏度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血黏度与脑小血管病(SVD)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和脑小血管病组35例,根据头颅MRI表现将SVD组分为脑白质病变(WML)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I)组,比较SVD组、WML组、LI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全血黏度及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并对全血黏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血黏度的增高与SVD及WML的发生相关(OR=1.518;1.503),当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P<0.05;全血黏度的增高与LI的发生相关(OR=1.272),然而调整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后,P>0.05。结论全血黏度的增高可能是脑小血管病特别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脑小血管病特别是脑白质病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黄旭成,曾莎莎[4](2016)在《老年肺栓塞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的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肺栓塞患者血液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研究指标变化与肺栓塞的联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就诊我院的112例老年肺栓塞病人为观察组,再随机将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名老年人设为对照组。入院后两组均检测红细胞压积、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51.22±4.70)%vs(41.87±4.82)%,P<0.01;女性:(48.12±5.10)%vs(37.92±5.23)%,P<0.01;观察组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5.56±1.23)m Pa·s vs(4.52±0.27)m Pa·s,P<0.01;女性:(5.43±1.52)m Pa·s vs(4.19±0.32)m Pa·s,P<0.01;中切变率下观察组的全血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14.32±2.89)m Pa·s vs(8.23±1.21)m Pa·s,P<0.01;女性:(13.86±2.43)m Pa·s vs(7.56±1.32)m Pa·s,P<0.01;低切变率下观察组的全血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23.22±4.98)m Pa·s vs(14.24±2.29)m Pa·s,P<0.01;女性:(22.52±4.83)m Pa·s vs(12.59±2.02)m Pa·s,P<0.01;观察组的血浆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男性:(1.92±0.55)m Pa·s vs(1.69±0.08)m Pa·s,P<0.01;女性:(1.89±0.49)m Pa·s vs(1.65±0.04)m Pa·s,P<0.01。结论:老年人血液较为黏稠,易患血栓性疾病,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当老年人发生肺栓塞时,全血黏度显着增加、血浆黏度显着升高、红细胞压积显着增大,故这些指标的波动可监测肺栓塞患者的发病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费阳,王薇,钟堃,何法霖,王治国[5](2016)在《全国137家临床实验室全血黏度参考区间的现况调查和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137家实验室全血黏度参考区间现状,期望得到合血黏度参考区间相关资料并为其参考区间的进一步规范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软件系统,收集参加2014年全血黏度参考区间调查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所有实验室的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按照仪器对各实验室进行分组并对每个仪器组的参考区间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参加ESR参考区间的实验室为137家。参考区间比例最高的为仪器试剂厂家说明书(81.02%,111/137),然后依次为实验室自己确定(10.95%,15/137),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4.38%,6/137)和其他(3.65%,5/137)。仅有48.18%(66/137)的参与实验室在使用参考区间前对其进行验证。大多数参与实验室都按照性别对参考区间进行区分。全血黏度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不同仪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室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参考区间,或者至少能够验证由其他途径获得的参考区间。同时经常与临床沟通,以便在参考区间不适用时进行一定的修改。(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6年03期)

薛菁[6](2015)在《室温下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黏度检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室温(25℃)条件下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全血黏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从我院体检健康人群中选择30名志愿者,空腹抽取静脉血20 m L分置于5根试管中,在室温(25℃)下放置30 min、2 h、4 h、6 h、8 h后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结果室温下全血黏度值随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4 h之内测量值比较差异尚不显着,超过4 h则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流变检验中全血黏度的检测结果受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影响较大,原则上采血后应尽快送检,在室温下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5年22期)

[7](2015)在《老年女性全血黏度(230s~(-1))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编委,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葛淼教授于2013年在《Experimental Gevontology》(IF=3.80)发表了题为"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whole blood viscosity(230s-1)of old women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目的:为制定中国老年女性全血黏度(230s-1)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收集中国70个单位测定的6 707例健康老年女性(60-89岁)全血黏度(230s-1)参考值,70个单位分布于(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8](2014)在《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节点全血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检测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的变化,研究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揭示慢性脊柱病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将36只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2只。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4、8和12周时,检测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8周之后,RF组和SF组大鼠在高切(150/s)、中切(60/s)和低切变速率(10/s)下的全血黏度皆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12周后各组大鼠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骨错缝、筋出槽可导致大鼠全血黏度升高,增加血脉瘀阻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脊柱病损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4年12期)

季淑娟[9](2014)在《真空采集系统采集全血黏度标本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真空采集系统采集全血黏度标本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取在2013年我院接受全血黏度检验的临床患者98例,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单双日期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标本采集,观察组患者采取真空采集系统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对两种方法的采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标本血量>5ml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血量为≤4ml和4~5ml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标本一次采集成功率为98.0%(48/49),对照组为79.6%(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真空采集系统可有效提高一次采集成功率和全血黏度标本合格率,对于临床检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4年33期)

杨旭军,李军[10](2014)在《红细胞压积对全血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的流变性质以及其组成成份与血液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属于生物医学领域。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的一项最基本的指标,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而红细胞压积又是影响血液黏度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玉溪市第十一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1-01)

全血黏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一组临床综合征,诱发因素为对脑组织进行供应的一支或几支动脉受到阻碍,以极快的速度减少受阻动脉供应范围内的脑组织血流量,有缺血性坏死发生在相应脑组织~([1])。中老年人是缺血性脑血管的高发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血黏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婧,李响,周芸,潘海峰.山楂叶不同提取物对血瘀大鼠全血黏度影响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8

[2].王庆梅.高压氧联合舒血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

[3].杨圣俊,赵景茹,李娜,陈景红,杨宝明.全血黏度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

[4].黄旭成,曾莎莎.老年肺栓塞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的检测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

[5].费阳,王薇,钟堃,何法霖,王治国.全国137家临床实验室全血黏度参考区间的现况调查和分析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

[6].薛菁.室温下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黏度检测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

[7]..老年女性全血黏度(230s~(-1))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2015

[8].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节点全血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2014

[9].季淑娟.真空采集系统采集全血黏度标本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10].杨旭军,李军.红细胞压积对全血黏度的影响[C].玉溪市第十一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  ;  

全血黏度论文-高婧,李响,周芸,潘海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