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课题是以第五次信息革命以来所涌现出的,以数字艺术介入真实与虚拟公共“场所”而产生的数字公共艺术“场”性原理为研究对象,于中借鉴舒尔兹“场所”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原理进行研究,但所涉及的“场”性内容又和舒尔兹“场所”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其致力于围绕数字公共艺术和“场”性有关的综合问题进行探索。由于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艺术原有的“场所”时空关系,从而使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场”性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向,因此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拥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异质混合空间特性,包括人处在异质混合空间中,对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的混合体验。首先,数字公共艺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传统公共艺术,是由于“场”性的不同;其次,不同空间特性的数字艺术进入公共“场所”,致使呈现“场”出现了异质混合空间现象;第三,由于异质混合空间出现的“真实”与“虚拟”,体验的“在场”与“非在场”等现象,使得公众能够对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所呈现出的并置、重叠、交替等混合空间现象进行沉浸式体验。第二部分:针对“场”与数字公共艺术的张力原理进行分析,并就“气场”张力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证。一方面,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通过“张力”现象传达艺术的表现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存在着“气场”张力现象。“气场”张力的产生,依赖于单体数字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性,并与其它种类艺术间的能量相互激荡合力产生的“气场”张力现象场;还依赖于各种不同物质元素所构成的“物理气体”张力。文中还认为“气场”张力现象主要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意在证明“心物场”理论与数字公共艺术“气场”张力原理有着本质的一致性。第三部分:本文借用了本雅明在其艺术理论中的“光晕”概念,来论证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审美嬗变。由于计算机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使传统媒体(或称“场”)这一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被改变,导致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产生正因如此,传统公共艺术的“光晕”转向了新的数字公共艺术,从而使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载体)被赋予了数字艺术“光晕”的含义。就“光晕”转向的本质来说,是审美方式、审美意识的转向。最后,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原理,小仪突破了原有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还同时建立起了新的审美意识和新的文化发展方向,这种新的审美方向既是数字公共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建立新的审美关系的动力,这就使人类自身世界的逻辑创造更加具有创新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绪论一、研究的对象、涵盖的内容、方法、目的与意义二、本课题要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三、对"场"、"空间"理论研究的回顾和现状四、公共艺术、数字公共艺术的概念与范畴第一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第一节 异质空间:不同的数字艺术介入公共场所1.1 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1.2 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1.3 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1.4 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第二节 混合空间的构成:多种类数字空间艺术的并置2.1 镜像反射:虚拟空间2.2 电脑绘画:摹拟空间2.3 数字影像:复制空间2.4 网络空间:无限游牧2.5 遥在空间:远程操控2.6 音响空间:现实增强第三节 混合空间: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特性体现3.1 增强现实空间:混合空间表现3.2 异质空间:艺术混合展示第二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混合现实体验第一节 异质空间:混合现实体验的根源第二节 非"线性"读图:混合现实体验的兴趣取向第三节 "在场"与时间:混合现实体验的"场"性特征3.1 "在场"与非"在场":数字公共艺术体验的自由3.2 "此在":体验的瞬间第四节 "沉浸"、"遥在":混合现实体验的主要方式4.1 "沉浸"式数字公共艺术:混合现实体验的主体4.2 设备条件:"沉浸"式体验的关键4.3 "遥在"式数字公共艺术:"场"与"场"的跨越体验第三章 场所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因素第一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条件1.1 文化环境:体验的"土壤"1.2 图像经验:主、客体的统一1.3 性格特征:审美的取向1.4 心理期望:体验的出发点1.5 时代影响:文化的反映第二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动机2.1 庆典集会:公众体验的"盛宴"2.2 消遣娱乐:身心的愉悦2.3 宣泻释放:压力的缓解2.4 身份认同:体验的互动第三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情绪3.1 情绪类型:影响体验的结果3.2 移情与认同:情境融入3.3 情绪的成因:感知的体现第四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的张力第一节 张力:数字公共艺术感染力的体现1.1 张力的本质:两极扩张、双向统1.2 动态:产生张力1.2.1 运动:产生张力1.2.2 频闪运动:产生张力第二节 静态动感倾向:包含张力2.1 动感倾向包含张力2.2 能动的知觉活动包含张力2.3 "运动"图式包含张力2.4 形状变形包含张力2.4.1 结构变形包含张力2.4.2 构成要素曲变包含张力第三节 声、光、电、水、火等环境产生张力第五章 "气场":数字公共艺术心物场原理的体现第一节 "气场"理论的由来1.1 历史上驳杂的"气"论1.2 西学中用的"气"论第二节 "气场"张力:心物场的客观反映2.1 张力产生于心理场2.2 张力产生于物理场2.2.1 张力产生于环境场2.2.2 张力产生于同质场、异质场2.2.2.1 "场"的平衡与失衡2.2.2.2 "场"的低凹与突显第六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审美"光晕"第一节 审美的嬗变:艺术"光晕"的转向第二节 仿像、拟像:数字公共艺术"光晕"的体现结论参考书目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移动社交网络在数字公共空间上的应用[J]. 大众文艺 2013(18)
- [2].数字公共艺术的“气场”张力[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 [3].多种类空间艺术并存——论数字化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一)[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4].“诗意之场”的当代性:数字公共艺术营造城市意境[J]. 民族艺术研究 2014(06)
标签:数字公共艺术论文; 场性论文; 异质混合空间论文; 张力论文; 气场论文; 光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