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刑事判例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诉讼法学
作者: 邓修明
导师: 左卫民
关键词: 刑事,判例机制,司法确定性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当代中国,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翼,重塑公正与高效的现代型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司法的改革和创新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法院仍然面临着如何加强司法的确定性,有效地实现重要的法政策目标——法的安定性问题。就刑事司法而言,当前法律适用确定性较为欠缺的主要表征在于:在定罪量刑方面出现一些阶段性、局部性偏重、偏轻,甚至畸重、畸轻。应当说,司法要发挥安固人民权利、为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提供有效预期的基本功能,显著地依赖于司法裁判的确定性。换言之,刑事司法的确定性不仅是刑事法实现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双重机能的技术性前提,而且是法安定性价值的直接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必须有一定的张力。在刑事司法中,法制原则虽不排斥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裁量,但严格规则永远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刑事法的制度构造是以法的安定性限制法的灵活性,以罪刑法定的严格规则限制司法的自由裁量。刑事司法体现的应是以确定性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适应性。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刑事司法确定性有没有一个还算客观的日常检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刑事法律体系中高深的概念、理性的命题和严密的逻辑推演,正当、复杂、细致入微的司法程序,这些令专业人士也颇费踌躇的事物,并不是刑事司法确定性的全部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刑事司法确定性的日常检验标准应当包括“同事同判”。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民事、行政司法中,“同事不同判”往往会严重地影响到“利益信赖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在刑事司法中,涉及更多的是人的自由与
论文目录:
1. 导论: 研究的背景、方法、价值与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情况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 “刑事判例”界说
2.1 刑事判例的概念
2.2 刑事判例与其它概念的区分
2.2.1 判例与先例
2.2.2 判例与案例
2.2.3 判例与判决
2.3 刑事判例的两个理想类型
2.3.1 判例法体制下的刑事判例
2.3.2 成文法体制下的刑事判例
3. 刑事判例机制原理
3.1 刑事判例机制的定义
3.2 “前判”在司法活动中的“日常意义”
3.2.1 “前判”示范意义的基础: 法官的工作模式
3.2.2 法官的观念形态中“前判”的“示范”意义
3.2.3 法官的实际工作中“前判”的“示范”意义
3.2.4 角色冲突: “前判”约束力的意义分殊
3.2.5 小结: 法的安定性与“前判”的约束力
3.3 刑事判例机制的本体意义
3.3.1 对法安定性的维护
3.3.2 普遍性法律规范与具体事实境况的链接
3.3.3 统合司法经验、消解经验多样性
3.3.4 小结: 刑事判例机制本体意义的实践
3.4 刑事判例机制的结构
3.4.1 刑事判例机制的生发系统
3.4.2 刑事判例机制的社会传导系统
3.4.3 刑事判例机制的运行保障系统
3.5 刑事判例机制的功能
3.5.1 刑事判例机制的直接功能
3.5.2 刑事判例机制的延伸功能
4. 司法的宏观样态与微观机理: 刑事判例机制的历史解读
4.1 判例法体制与刑事判例机制
4.1.1 判例效力的流变: 英格兰司法史的一个微观视角
4.1.2 司法的“立法”化: 一个英格兰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
4.1.3 刑事判例机制背后的法治思想
4.1.4 小结: 判例机制与判例法体制的实质区别
4.2 成文法体制刑事判例机制的内生性: 以“立法理性”为中心
4.2.1 成文法判例机制形成的思想基础: 法的绝对观念
4.2.2 法的逻辑性形式理性
4.2.3 司法机制的科层式
4.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刑事判例机制
4.3.1 在“礼法”冲突、融合中的刑事判例机制
4.3.2 在“守文定罪”司法原则下的刑事判例机制
4.3.3 对元代“断例”性质的分析: 判例法抑或成文法
4.3.4 中国古代判例机制背后的人治思想
4.3.5 中国当代判例意识的觉醒
5. 中国刑事判例机制的建构
5.1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刑事判例机制
5.1.1 法治视野中刑事司法的确定性
5.1.2 司法公正与刑事司法的确定性
5.1.3 刑事司法确定性的实现路径
5.2 中国刑事司法运行现状分析
5.2.1 司法独立的困惑: 外部干扰与司法内生制衡机制的缺失
5.2.2 司法公正的困境: 民众“刑罚意识”与司法理性
5.2.3 司法公信的危机: 刑事自由裁判权的受制与保障
5.2.4 司法能力的欠缺: 法官质素与司法的现代化
5.2.5 司法效率的滞延: 刑事司法的运行方式与“迟到的”公正
5.3 刑事判例机制与我国的刑罚裁量模式
5.3.1 我国现有的刑罚裁量模式分析
5.3.2 我国刑罚裁量模式的路径选择
5.3.3 以刑事判例机制为基础建立中国特色的量刑模式
5.4 刑事判例机制与我国司法解释模式的转换
5.4.1 我国刑事司法解释的模式
5.4.2 我国刑事司法解释模式的成因
5.4.3 我国刑事司法解释模式重塑: 刑事判例机制统合法官对法律的解释
5.5 刑事判例机制的现实基础
5.5.1 历史的底蕴: 中国具有悠久的判例传统和意识
5.5.2 当代的机遇: 民主政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的方兴未艾
5.5.3 坚实的基础: 中国当代判例机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5.5.4 法官质素的提高: 法律共同体的逐渐形成
5.5.5 现代的司法装备: 判例机制高效运行的科技条件
5.6 中国当代刑事判例机制的建构
5.6.1 刑事判例机制生发系统
5.6.2 刑事判例机制社会传导系统
5.6.3 刑事判例机制运行保障系统
5.6.4 相关配套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5-12
参考文献
- [1].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 姚志坚.南京师范大学2006
- [2].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D]. 艾佳慧.北京大学2008
- [3].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D]. 常亮.中央民族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研究[D]. 韩红兴.中国人民大学2006
- [2].刑事审判中的对抗与合意[D]. 刘少军.中国政法大学2006
- [3].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国民基础重构[D]. 刘玉江.中国政法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