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童话的诗意和美好--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触摸童话的诗意和美好--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陈松梅

福清市瑞亭小学

摘要: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童话大致是其中最为纯美的一种。它们所编制创造的是一个充斥着真善美、弥漫着温暖和诗意的世界。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还原出其温暖的模样,真正的把童话教成童话,保护、延续和扩散童话的那美妙的感动,带领孩子触摸那份美好和感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童话;文体特点

梅子涵先生说:"儿童文学更有天真和梦幻,最简单地把深刻说完,最幽默地讨论了哲学,艰辛啦、危险啦,乃至生命的告终,都会很诗意也很好玩,不让你望而生畏,不让你觉得是高山险阻。"笔者以为,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童话大致是其中最为纯美的一种。它们所编制创造的是一个充斥着真善美、弥漫着温暖和诗意的世界。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还原出其温暖的模样,真正的把童话教成童话,保护、延续和扩散童话的那美妙的感动,带领孩子触摸那份美好和感动。

一、创设童话情境,愉快地进入文本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特征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先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尽情的想象着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是一个不可少的过程,它能促进理解,加强感受,赢得共鸣,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童话的情境的创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目前心理发展所处的阶段,当然,还要考虑到课文的内容,要做到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有的水平和他要达到的水平联结起来。如此,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童话所表达的内容,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并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比如人教版的四年级上册选编了日本著名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这是一个充满了悲伤的故事,鸟儿对去年的树那不离不弃的情感震撼着我们,然而文本的语言并没有竭力表现悲伤,没有哀痛欲绝的场面,但鸟儿一直追寻去年的树要为他唱起去年的歌,这样的情景,让我们越过了所有的哀痛。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文本中出入往复,变成那一只鸟,又变成那一棵树,充分进入角色,移情体验,情发辞动,使学生倾情忘我地投入。

二、关注童话语言,突出童话审美功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童话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童话的学习发展其语言能力,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总希望学生通过童话学习,能从理性的方面理解对错,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童话的学习,如果整节课都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朗诵课文以及理解课文中心是什么为主要教学目标,必定是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童话的兴趣,同时,也破坏了童话中的特有美感成分,无法触及童话的那份诗意与美好。

童话的语言有其巨大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清亮的节奏感及稚趣的韵味。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荷叶圆圆》中,"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荷叶是我的各台……荷叶是我的凉伞",《小壁虎借尾巴》中,"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他看见燕子摇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这样一些节奏鲜明的,意思复沓的语言现象在童话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样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契合了学生儿歌、儿童诗大量的阅读而形成的特有的语感图示。

三、角色朗读及故事表演,培养创造力

角色朗读及故事表演,这是极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然而,也是极为有效的方法。我们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角色的朗读与故事的表演不仅能促使儿童更加主动地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中的形象,同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训练,学生在表演技巧及理解角色心理的揣摩中,丰富了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允许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语言、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1]。实践证明,小学生都非常喜欢扮演童话中的角色,在童话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心理特点的把握。比如在《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扮演小木偶的同学说话的语气要愉快,充满欢乐,扮演熊警官的同学说话的语气要显得霸气而威严,而当小木偶得到所有表情的时候,那"哇"的一声,充满委屈,而那各种神态的表演又是需要用心体会去表演出来的。教材中的很多童话题材的文章都很适合角色扮演的表演,比如《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小蝌蚪找妈妈》等,学生如果能把课文中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作表演,把文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四、适度地进行写作拓展,放飞想象翅膀

"童话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因此,在阅读中,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不能以理性、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学习中的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如,笔者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时,我就紧紧抓住文中的几个空白点,如,巨人在文中三次生气的话,让学生想象每一次说话的背后,别人在想什么,他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神态,孩子们面对巨人一次次的生气,会想什么,想对巨人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走入文本,变成文中的巨人,变成文中的孩子们,倾情投入,忘我体验上,着力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适当补白,从而去丰厚文本内容,实现对童话语言的诗意学习。

其次,童话的故事结尾,往往有一种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常常希望能够知道故事还可能发生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训练点,引导学生的写作活动,放飞想象的翅膀[2]。比如在《小木偶的故事》一文的教学,课末可引导学生想象,拥有了所有表情的小木偶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他会去做些什么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训练。又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青蛙如果它跳出了水井,它又会去做些什么事情?它还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续编。如此想象,学生进得了文本,又出得了文本,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我们应当关注其特有的语言特点,运用又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把童话教成童话,不急于在童话教学中附加过多的语文知识,小心翼翼地保护、延续童话那美妙的诗意与感动,相信,这样的童话教学,才是童话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1]王东凯.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1(09).

[2]李萍.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0(13).

标签:;  ;  ;  

触摸童话的诗意和美好--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