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石油城市是指以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以油气开采和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中国有二十多座石油城市,其中约2/3正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弱小、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和城市功能欠缺等。围绕这些制约因素,论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模式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论文构建了石油城市的RESE系统,并指出其演化遵循Logistic曲线(简称S形曲线)的演进规律,即石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受到石油资源的储量、区域环境容量、科技进步贡献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论文在借鉴洛杉矶市等发展替代产业的成功模式和总结大庆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模式,即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建区域和谐社会、实现城市功能转型,具体包括以下4个分模式: 1.资源和环境保护模式。论文指出资源和环境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实现其价值与功能均衡的过程中,需要在合理开发与利用中进行有效保护。从保护途径上看,环境污染应实施总量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越其自我更新的速度,油气资源应限量开采而实现最优耗竭,同时优化协调配置各种资源。从实现路径上看,市场是手段、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公众是基础,应充分协调“三元主体”的共同行为。 2.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模式。论文提出石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的模式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从横向来看,产业发展应趋向高新化、集约化、增值化和生态化。从纵向来看,产业结构应依循二一三的次序演进,从石油工业“一柱擎天”向石油、石化和其它产业协调发展,使新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成为城市主导和支柱产业。 3.区域科技创新模式。论文提出科技创新模式为:依托现有石油科研的优势,以重点行业、接续产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优先突破领域,建立政、产、学、研、金、介完整的科技链条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新体系。从组织形式来看,重点建立健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人才支持机制。从运行方式来看,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论文研究的背景1.2 论文研究的意义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综述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6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2.1 有关城市经济学的理论2.2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3 有关资源经济学的理论2.4 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理论2.4.1 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2.4.2 有关产业组织的理论2.5 本章小结第3章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模式构建3.1 石油城市概述3.1.1 石油城市的内涵3.1.2 石油城市的类型3.1.3 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3.1.4 石油城市的发展障碍3.2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属性3.2.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3.2.2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3.2.3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3.2.4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3.2.5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3.3 国内外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结与借鉴3.3.1 国外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3.3.2 国内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总结3.4 石油城市RESE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模式3.4.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RESE系统分析3.4.2 石油城市RESE系统的演变机理与规律3.4.3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模式的构建3.4.4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模式的功能3.5 本章小结第4章 石油城市资源与环境保护模式4.1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及功能4.1.1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价值的内涵4.1.2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构成4.1.3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的功能均衡4.2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4.2.1 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4.2.2 城市区域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4.3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途径分析4.3.1 石油城市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分析4.3.2 石油城市污染总量控制的途径分析4.3.3 石油城市宏观政策调控的途径分析4.4 石油城市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4.4.1 石油城市政府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实现路径4.4.2 石油城市企业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实现路径4.4.3 石油城市公众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实现路径4.5 本章小结第5章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模式5.1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5.1.1 石油城市产业发展与演进的规律5.1.2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5.2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障碍5.2.1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障碍表现5.2.2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障碍的原因5.3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途径5.3.1 石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思路5.3.2 石油城市接续产业的培育与发展5.3.3 石油城市民营经济和企业的发展5.3.4 石油城市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发展5.3.5 石油城市所辖县域经济的发展5.4 石油城市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实证研究5.4.1 石油城市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5.4.2 石油城市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5.4.3 石油城市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估方法5.4.4 大庆市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5.5 本章小结第6章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模式6.1 科技创新与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联系6.1.1 科技创新是石油城市产业演进的根本动力6.1.2 科技创新是石油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核心6.1.3 科技创新是石油城市企业集群发展的支撑6.1.4 科技创新是石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的保障6.2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分析与构建6.2.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6.2.2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6.2.3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6.3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6.3.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机制6.3.2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创新机制6.3.3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企业孵化机制6.3.4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机制6.4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6.4.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投入机制6.4.2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区域合作机制6.4.3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协调机制6.4.4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中介服务机制6.4.5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市场竞争机制6.5 本章小结第7章 石油城市和谐社会创建模式7.1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分析7.1.1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7.1.2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因素7.1.3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7.1.4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7.2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7.2.1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机制7.2.2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7.2.3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流动机制7.2.4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机制7.3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7.3.1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管理组织创新7.3.2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法规创新7.3.3 石油城市创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方式创新7.4 本章小结第8章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与分析8.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及方法8.1.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8.1.2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8.1.3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8.1.4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8.2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8.2.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数据获取8.2.2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分析过程8.2.3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8.3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8.3.1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体分析8.3.2 石油城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分析8.3.3 石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分析8.3.4 石油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8.3.5 石油城市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的分析8.4 本章小结第9章 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9.1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促进城市经济转型9.1.1 强化环境建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9.1.2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1.3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协调发展9.1.4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企业集聚发展9.1.5 争取政策支持,保证城市持续发展9.2 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提高资源供给能力9.2.1 加强油气勘探,增加可采储量9.2.2 增加节约意识,挖掘节水潜力9.2.3 依靠综合手段,严格土地管理9.2.4 加强草地保护,科学发展畜牧业9.2.5 保护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9.3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容量9.3.1 结合地域实际,科学编制规划9.3.2 实施限量排放,严格控制污染9.3.3 加强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9.3.4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9.4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9.4.1 建立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竞争能力9.4.2 健全合作体系,促进科技交流活动9.4.3 健全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9.4.4 健全教育体系,促进人才优化配置9.5 实施社会功能健全战略,创建石油城市和谐社会9.5.1 健全保障体系,促进城市就业9.5.2 整合文卫资源,提高健康水平9.5.3 开展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区9.5.4 强化民主法治,完善管理体制9.6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油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与途径[J]. 理论学刊 2010(04)
- [2].让石油城市的灵魂诗意地栖居[J]. 大庆社会科学 2012(06)
- [3].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5(06)
- [4].略论石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关联[J]. 化工管理 2017(22)
- [5].从现代城市管理角度看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J]. 大庆社会科学 2012(02)
- [6].我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探析[J]. 理论月刊 2010(05)
- [7].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路径[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8].石油城市转型期土地协调利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 [9].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AHP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02)
- [10].石油城市休斯敦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J]. 企业经济 2010(07)
- [11].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01)
- [12].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发生过程、机理及程度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03)
- [13].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07)
- [14].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以东营市为例[J]. 河南科学 2013(08)
- [15].基于RS与GIS的大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06)
- [16].渤海西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7].石油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0(04)
标签:石油城市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模式论文; 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