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来强调“言外之意”,“外之意”。美学理论中的“计白为墨”从来都是家们追求的目标。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好的文本必然留有足够的“空白与定”便使文本具有召唤功能,便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读者生共鸣。然而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中的“留白”学与当代方接受美学中的空白定理论并非完全相同,论的重和探讨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由于中方文化背景,理论思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诸多差,在诗歌汉英翻中造成的困难和障碍也随处可,因而在翻过程中也就可能生诸如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缺失。虽然国内外学者之前就在翻中引入美学范畴中的“留白”法尝试诗歌翻,但其论也较为零散。基于这种状,笔者尝试综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略与方学与接受美学中的空白定理论,探究其生成和出的原因,探讨其在文学翻中的表方式和处理略,并其对诗歌翻的启发与意义。求从最大程度还原诗歌高度浓缩性与模糊性的语言魅力。本研究在方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略对许渊冲先生翻的《唐诗三百新》进行分描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文字、文学及文化等度着,通过具体的诗歌翻实例分描了“留白”略在诗歌翻当中的体和运用,及在翻理论中引入“留白”略的影和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简介部分,主要简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及论文整体结构。第二章为文综,主要回顾了国内外诗歌及其翻理论的状况和一些学者对留白略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先简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发展历程,其次了接受美学与留白略的关系。第四章为分论了留白在翻过程中的生成及原因。第五章为本文的具体研究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方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留白”为切入,较为细地分了“留白”略在中国古诗歌翻过程当中的体和运用。第六章为本研究的小结及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奇之美的呈现——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影片《早春二月》的解读[J]. 戏剧之家 2020(18)
- [2].《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与意向性[J]. 视听 2017(02)
- [3].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与表现[J]. 艺术教育 2017(Z6)
- [4].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J]. 文艺争鸣 2017(07)
- [5].中国传统美学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浅探[J]. 福建茶叶 2017(11)
- [6].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世界表达[J]. 文教资料 2014(31)
- [7].和谐之美——论新都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与传承[J]. 赤子(下旬) 2016(03)
- [8].珠宝东方意境[J]. 时尚北京 2017(02)
- [9].从中国传统美学解读米斯·凡德洛的设计哲学[J]. 明日风尚 2017(05)
- [10].浅析中国传统美学在油画中的运用[J]. 明日风尚 2017(14)
- [11].浅析当代中国水彩风景画中的意境之美[J]. 明日风尚 2017(16)
- [12].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审视摄影[J]. 中国文艺家 2017(09)
- [1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文化形态特征研究[J]. 大众文艺 2018(13)
- [14].浅论周易与中国传统美学[J]. 才智 2016(05)
- [15].论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平面设计文化韵味的影响[J]. 美与时代(上) 2014(12)
- [16].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7)
- [17].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J]. 人民周刊 2017(22)
- [18].如意结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初探[J]. 艺术品鉴 2015(10)
- [19].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及当代价值[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 [20].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J]. 美术大观 2016(05)
- [21].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 青年文学家 2011(16)
- [2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人生[J]. 保定学院学报 2008(03)
- [23].试从文房用具谈中国传统美学文化[J]. 大众文艺 2017(23)
- [24].选题策划《古为今用——中国传统美学人文与当代设计》序言[J]. 包装工程 2016(12)
- [25].中学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美学的蕴意的融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6)
- [26].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价值研究[J]. 艺术大观 2020(33)
- [27].论道法自然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J]. 浙江学刊 2008(03)
- [28].中国传统美学视域下的清供图发展刍议[J]. 美术文献 2020(05)
- [29].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J]. 美术大观 2013(06)
- [30].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浅述[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