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建康医院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目的:探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64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便于患者的日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老年转子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106-0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呈现出高发的趋势[1]。老年转子间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而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丧失生活的信心。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髓内钉固定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已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重要形式。该手术方法较为简单,且创伤小、固定性强、感染率低,有利于骨折处的恢复。本文主要研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所选取的64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在58~83岁之间,平均年龄(68.6±3.27)岁。Evens分型为:Ⅱ型17例,Ⅲ型31例,Ⅳ型12例,Ⅴ型4例。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治疗:常规消毒后结合患者的实际骨折粉程度,选择适当的外弧形切口方法,后外侧入路,以充分暴露转子间骨折,并复位骨折块,在将大转子解剖后复位,并以此作为安装假体与测量肢体长度的标准。在大小转子骨折部位复位之后,可以使用钢丝环扎固定,并以小转子方向来确定倾角,选用标准的骨水泥技术向髓腔填充骨水泥。如果骨距完整,可以适当保留1~1.5cm来植入股骨柄,并保持10~15°前倾,选择适宜长度的双极人工骨头复位安装,在复位完成后放置引流管并对伤口进行依次缝合。
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让患肢内收10~15°,在X线透视之下,由大转子顶端向近端做纵行切口,切口长度约为5cm。在充分显露股骨大转子之后,在由大转子顶端或是偏外侧短作为进针点,以插入导针并予以充分扩髓,之后结合患者的实际骨折程度,来选择适当的PFNA主钉,并注意调整主钉深度,在近端瞄准器下插入导针。同时还要选择适宜的螺旋刀片,沿着导针扩孔后导入,加大锁定,钻入远端锁定螺钉,并在髓内钉近端拧入主钉尾帽。
1.3效果评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采用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1.4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表示用“x-±s”,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n),组间率用(%)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手术情况对比
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10.2±28.6)mL,手术时间为(89.6±15.71)min,住院时间为(13.7±3.26)d;实验组治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54.6±25.4)mL,手术时间为(52.6±8.44)min,住院时间为(11.5±2.37)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后Harris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为(79.6±5.41)分;实验组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为(86.5±6.31)分(P<0.05)。
3.讨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当前临床上一般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该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良好,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然而,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很容易致使患者术后出现关节脱位现象,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同时,由于老年人多伴随有骨质疏松的症状,术后的内固定较容易失效,加之,髋螺钉通常固定在股骨外侧的骨皮质,所以,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致使内侧的皮质压缩,并切割股骨头,形成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不良状况,增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髋螺钉滑动加压钉抗旋转能力相对较差,易致使髋内翻,大大增加了固定失败率。
随着髓内钉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髓内钉固定这一微创髓内固定手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的髋螺钉力臂较短、弯矩较小,且具有滑动加压特征,利用螺旋刀片直接捶击形式打入股骨头颈内,从而避免了患者松质骨的丢失。另外,宽大的螺旋刀片在打入骨质过程汇总,会挤压到周围的松质骨,进而让原本疏松的骨质变得更密集,大大提升了抗拔除力,且抗旋转作用良好。当前,随着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应用,主钉外侧的平面设计,大大减小了插入时及术后的外侧壁压力,降低了股骨干骨折的发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的创伤小、疗效好等特征,且具备生物力学优点,术后感染率较轻,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4]。同时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螺旋刀片系统,弥补了传统髓内钉固定弯矩小、力臂短等缺陷,操作较为简便,且稳定性较强。
从此次研究结果也可看出,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当前,临床上对于选用何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中,相较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其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肢功能;但对于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仍需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成世高,王万春.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2):8373-8378.
[2]林勇,林雪平.动力髋螺旋刀系统与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06(26):4202-4207.
[3]裴军朋,杨文龙.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3(44):7193-7201.
[4]曾健聪,沈友任.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0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