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历史统计资料(水文、气象、植被)和野外调查的数据,应用高寒草甸系统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指示剂,来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水资源变化(地表水系的变化和水资源量的变化)和植被变化(高山草甸退化、草地退化、森林减少)进行研究。并结合ERDAS、MAPINFO、ARCINFO等遥感、GIS软件,通过1982年和2001年2景卫星影像的解译,验证两期湿地变化量。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用分类后比较法(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Change Detection)对研究区不同时相(1980,1990,2006年)的图像分别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分类结果,找出从某土地利用类型到另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获得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与分类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利用公式求得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度,并作出定性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近40 a来,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下,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退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很大的变化和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加剧趋势。(2)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1956~2004近40 a水文数据,其结果表明,四个不同的汇水区域(玛曲集水区、玛曲——龙羊峡集水区、大夏河集水区和洮河集水区)多年地表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地表水量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和末期,然后呈下降趋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始到2004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为严重的兼水年,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水资源总量减少了29.03%,40多年内,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减少了14.69%。(3)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总计10年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高山草地、高寒草地和湿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26%、3.73%和24.53%。而在80年代至90年代,三类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64%、24.21%和34.45%,面积减少速度大大提高。同期,高寒草地的覆盖度和河流峡谷平坦地段的灌木草地盖度下降到50~70%,局部地方植被覆盖度不足30%。(4)在研究区,分布有236.10×104ha的天然草场,退化草场面积竟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3.20%,其中重度和中度草场退化面积分别有81.40×104ha和137.00×104ha。现有荒漠化草地5.33×104ha,盐渍化草地0.55×104ha。退化草地产草量下降42%和70%。(5)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林地面积显著持续减少增加。(6)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40年内,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呈现出暖化趋势,气温升高了0.70℃,平均每10年上升0.275℃。(7)上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研究区的降雨量变化不明显,90年代比80年代有所减少,90年代与2004年相比变化不明显,总体上各地年降水量有减少趋势。(8)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由于冻土层的退化,湖水面积和湖泊河流水量都减少了。湖泊水域面积在1970s~1980s减少了0.54%,而在1980s~1990s减少了9.25%。(9)目前,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草地处于过畜过牧状态,每羊可利用草地面积仅介于0.45-0.50 ha。(10)根据1980~1990年和1990~2005年两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土地利用变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1)1987~2006年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其脆弱度为0.59,属强脆弱区。(12)分析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与各因子的关联度,得到各因子与环境脆弱度的关联序为:产草力>降水量>森林覆盖率>≥10℃的积温>农民人均纯收入>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干燥度>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相对1986年降水变化率>人均工业产值>乡镇企业占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人均粮食占有量>非农业人口比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非文盲率。(13)综合三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得到自然因素对环境脆弱度变化影响所占的比重为64.36%,经济因素所占的比重为28.57%,社会因素所占的比重为6.09%。鉴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退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结果,分别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和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整治和修复策略。这些研究结论对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的重建、修复和保护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 1.1.1 冰川、雪被和冻土的变化
  • 1.1.2 水文和水资源的变化
  • 1.1.3 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
  • 1.1.4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 1.2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 1.2.1 水环境
  • 1.2.2 植被退化
  • 1.2.3 土地退化
  • 1.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研究
  • 1.4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 1.4.1 对气候的影响
  • 1.4.2 对水环境的影响
  • 1.5 生态环境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灾害系统研究
  • 1.5.2 生态系统研究
  • 1.5.3 水资源系统研究
  • 1.6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特征
  • 2.2 气候
  • 2.2.1 气温
  • 2.2.2 降水
  • 2.2.3 风
  • 2.2.4 相对湿度
  • 2.2.5 地温
  • 2.3 生物气候类型
  • 2.4 土壤
  • 2.5 植被
  • 2.6 水文
  • 2.7 地形地貌
  • 第三章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生态环境退化
  • 3.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3.1.3 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3 试验设计
  •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 4.1 区域水资源的变化
  • 4.1.1 地表水系的变化
  • 4.1.2 地表水量的变化
  • 4.2 区域植被的变化
  • 4.2.1 高寒草地的退化
  • 4.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
  • 4.2.3 高寒草地的退化
  • 4.2.4 森林面积的变化
  • 4.3 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分析
  • 4.3.1 气温变化
  • 4.3.2 降雨量渐趋减少
  • 4.3.3 地表温度的升高
  • 4.3.4 冻土退化的影响
  • 4.3.5 过渡放牧
  • 4.3.6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5.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研究范畴
  • 5.1.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基本概念
  • 5.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提出
  • 5.1.3 LUCC研究的总体目标
  • 5.1.4 LUCC科学计划实施要点和驱动机制研究
  • 5.2 遥感图像分类
  • 5.2.1 资料来源
  • 5.2.2 研究区图像时相与合成波段选择
  • 5.2.3 土地利用分类过程与结果
  • 5.3 土地利用变化
  • 5.3.1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 5.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5.3.3 1980-1990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 5.3.4 1990-2005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 6.1 脆弱环境评价原则
  • 6.2 评价因子选取
  • 6.2.1 主要成因指标
  • 6.2.2 结果表现指标
  • 6.3 数据标准化处理和赋指标权重
  • 6.3.1 指标权重
  • 6.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6.4 评价模式
  • 6.4.1 量化评价
  • 6.4.2 生态脆弱度划分等级
  • 6.5 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 6.5.1 评价结果
  • 6.5.2 原因分析
  • 6.6 脆弱度与评价因子间的关联分析
  • 6.7 小结
  • 第七章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 7.1 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 7.1.1 恢复途径
  • 7.1.2 可持续发展对策
  • 7.2 草地生态系统的开发与管理
  • 7.2.1 开发遵循的原则和基本途径
  • 7.2.2 草地系统保护对策
  • 7.3 湿地可持续管理策略
  • 7.3.1 社区共管策略
  • 7.3.2 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
  • 7.3.3 加强科学调查与研究
  • 7.3.4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策略
  • 7.3.5 因时因地制宜策略
  • 7.3.6 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
  • 第八章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8.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 8.2 土地利用目标
  • 8.2.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 8.2.2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 第九章 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整治和修复策略
  • 9.1 整治原则
  • 9.2 建立预控和保护的整治体系
  • 9.3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脆弱生态环境治理的修复措施
  • 第十章 结论
  • 第十一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乡二元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退化研究[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7(03)
    • [2].敦煌生态环境退化因素与治理对策[J]. 林业科技通讯 2016(10)
    • [3].长治市生态环境退化及成因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4].沙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本质——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J]. 农业工程 2016(03)
    • [5].煤矿生态环境退化,累积效应不可忽视[J]. 科技传播 2010(14)
    • [6].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 甘肃地质 2008(01)
    • [7].生态扶贫的湖北实践及启示[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8(06)
    • [8].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三江源牧户草地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研究[J]. 草地学报 2015(04)
    • [9].本溪市生态环境退化及防治[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05)
    • [10].论采矿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J]. 现代农业 2010(12)
    • [11].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40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1)
    • [12].浅析冕宁县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及治理建议[J]. 福建农业 2015(05)
    • [13].我国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与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8)
    • [14].GDP增速7.5%背后[J]. 领导文萃 2012(12)
    • [15].建平县生态环境的退化原因和治理对策[J]. 辽宁林业科技 2015(06)
    • [16].浅谈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监测与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6(05)
    • [17].近10年甘肃玛曲县主要生态环境退化的遥感监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1)
    • [18].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方法——以海南省文昌市木兰湾地区概念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18(07)
    • [19].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农牧民贫困的关系及反贫困对策[J]. 草业科学 2014(08)
    • [20].阿拉善高原生态环境退化研究进展[J]. 地球环境学报 2018(02)
    • [21].江苏:绘就水韵江苏 共建绿水青山[J]. 中国水利 2017(21)
    • [22].浅议生态文明的缘起与概念[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2)
    • [23].珠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分析[J]. 热带地理 2011(05)
    • [24].易地扶贫搬迁方式的转变与创新[J]. 改革 2016(08)
    • [25].关于ESD教育中的化学与环境的思索[J]. 新课程(教研) 2011(06)
    • [26].怎样规划建设一座好的车站?[J]. 人类居住 2017(02)
    • [27].关于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2(14)
    • [28].龙粮视频[J]. 黑龙江粮食 2019(01)
    • [29].甘孜州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及对策[J]. 养殖技术顾问 2012(09)
    • [30].塔吉克斯坦贫困问题探析[J]. 西伯利亚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