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分析

上扬子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分析

论文摘要

美国页岩气工业性开发的巨大成功激起人们对我国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产生极大兴趣。因此,有必要转变勘探思路,以页岩气理论来指导油气勘探,以期取得该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天然气的突破。论文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背景—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有利区预测为主线,采用地质类比研究方法对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应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研究区页岩气发育有利区进行初步预测。上扬子地区在演化过程中先后历经了多期次改造,具有早期沉降、晚期隆升、沉降期长、隆升期短的特点;研究区在早期深水陆棚和热水深水陆棚区带发育了牛蹄塘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五峰—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主要为—套浅水—深水陆棚相沉积;牛蹄塘组主要形成以川南宜宾和湘西输东鄂西为两个黑色页岩发育中心,五峰-龙马溪组主要形成以川南宜宾-长宁-泸州和渝东鄂西石柱-彭水-利川-恩施为两个黑色页岩发育中心。下古生界两套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也有少量Ⅱ1型干酪根,总体有机碳含量较高,但变化范围大,其中牛蹄塘组一般为0.04%-14.3%,平均为3.42%,五峰—龙马溪组为0.07%-7.94%,平均为2.54%;两套页岩总体演化程度较高,牛蹄塘组一般为1.29%-5.5%,平均为3.01%,五峰—龙马溪组为1.04%-4.3%,平均为2.59%,基本都处于过成熟阶段。脆性矿物含量都大于40%,以石英为主,粘土矿物含量小于50%,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页岩储层孔隙类型丰富,主要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渗透率大部分小于0.01mD,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7%之间,表明研究区两套海相页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等温吸附模拟及现场解吸结果显示,两套黑色页岩含气量大部分在1.0—3.0m3/t之间。控制页岩气聚集的因素包括页岩自身的地球化学指标、矿物组成、物性指标以及外部的深度、温度、湿度、压力等条件。其中有机碳类型及丰度、总烃含量、成熟度、含气量、脆性矿物含量、粘土矿物含量、孔隙度、孔隙特征等指标是控制页岩气聚集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页岩气发育区块(远景区、有利区和核心区)预测模型和参数选取标准,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两套目的层系页岩气成藏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下寒武统页岩气藏发育有利区为川西南的资阳-自贡和川南的宜宾-泸州-习水,黔北的岑巩-江口-松桃、渝东南的秀山、湘西的龙山、鄂西的咸丰-恩施-利川和川北的巫溪以南等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为川西南的自贡、川南的宜宾-泸州、川东的綦江-南川和黔北的道真,渝东的石柱-武隆-彭水-黔江、渝东南的酉阳、黔东北的沿河、鄂西的利川-恩施-宜昌-开县和湘西龙山等地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
  • 2 页岩形成地质背景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2.1.1 下寒武统
  • 2.1.2 上奥陶-下志留统
  • 2.2 构造演化
  • 2.3 沉积背景
  • 3 页岩气成藏条件
  • 3.1 页岩生气条件
  • 3.1.1 干酪根类型和显微组分
  • 3.1.2 有机碳含量
  • 3.1.3 成熟度
  • 3.1.4 生烃史
  • 3.2 页岩气聚集条件
  • 3.2.1 岩矿组成
  • 3.2.2 物性指标
  • 3.2.3 含气量
  • 3.2.4 气显异常
  • 3.3 保存条件
  • 3.3.1 区域盖层
  • 3.3.2 构造条件
  • 3.3.3 水文地质条件
  • 4 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
  • 4.1 远景区
  • 4.2 有利区
  • 4.3 核心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上扬子区膏岩盖层的测井识别[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1)
    • [2].上扬子地区震旦纪沉积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2015(06)
    • [3].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分析[J]. 海洋地质动态 2010(06)
    • [4].华南上扬子区深部温度估算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20(06)
    • [5].中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优质储层特征及优选[J]. 煤炭技术 2016(04)
    • [6].中上扬子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颗粒灰岩类型及储集性能[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02)
    • [7].上扬子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力学性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8].中上扬子地区早寒武世(纽芬兰世-第二世)岩相古地理[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2(03)
    • [9].华南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几丁虫生物地层[J]. 地层学杂志 2016(02)
    • [10].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古地理学报 2014(04)
    • [11].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9)
    • [12].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1)
    • [13].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研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4].上扬子西北缘宁强湾牛蹄塘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7(01)
    • [15].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2)
    • [16].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 [17].大地电磁测深在中上扬子地区油气调查中的作用[J]. 物探与化探 2015(01)
    • [18].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纪第三世—芙蓉世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2015(02)
    • [19].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J]. 地学前缘 2010(03)
    • [20].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潜力[J]. 中国石油勘探 2009(03)
    • [21].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2)
    • [22].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评价与油气生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2)
    • [23].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中国上扬子区页岩气潜力[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01)
    • [24].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J]. 古地理学报 2011(01)
    • [25].华南上扬子区奥陶纪特马豆克阶的海平面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6].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J]. 石化技术 2017(04)
    • [27].中上扬子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变形样式与油气保存[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1)
    • [28].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J]. 地质学报 2011(04)
    • [29].中上扬子寒武系蒸发岩岩相古地理[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0(03)
    • [30].页岩气成藏条件及中上扬子区志留系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J]. 地质科技情报 2011(06)

    标签:;  ;  ;  ;  ;  ;  

    上扬子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