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同义反复是从哲学借过来的一个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值始终为真的命题。其意味着单从形式而言该命题始终为真。同义反复表面上看是一种累赘表达方式,似乎不传达任何信息,然而在交际中却具有特殊的价值。同义反复话语给语用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光看形式这些命题总是为真,因而从表面看他们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当我们考察其用途时,显而易见,他们是具有确定的意义的。 同义反复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语言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基于会话含意理论的激进语用观、单纯的语义分析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的工作机制。本文依据关联理论,认为这种同义反复表达方式是具体语境中说话人为了获取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认知效果而选择的话语形式。 从关联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同义反复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做出适当评估的结果,所表达的话语意义应能在对方的认知环境中产生某种语境效果。而且,作为说话人有意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符合他表达的某种需要。因此,听话人在理解同义反复时应认为该话语传达了最佳关联,即理解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话语的语境效果要匹配。 在大量语言证据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本文作者认为,同义反复不仅是一种语言事实,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种交际需要。本文将重点就这种语言现象展开讨论,力求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其本质和积极功能。本文首先评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及辩论,然后运用关联理论,从语用认知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机制做出解释。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同义反复的定义,同时说明了研究同义反复的意义。作者首先介绍了同义反复的起源,然后引用了不同辞典给出的定义,最后说明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同义反复的研究。传统修辞学把同义反复话语看成是一种辞格,它可以产生积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的角度看同义反复的工作机制[J]. 林区教学 2017(09)
- [2].同义反复话语的信息冗余性及其交际功能[J]. 外国语文 2018(06)
- [3].同义反复语的关联解读[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11)
- [4].同义反复话语的认知阐释[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 [5].形容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语用分析[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01)
- [6].结构和代码在同义反复中的分析[J]. 海外英语 2018(01)
- [7].对同义反复语的语用分析[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8].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0)
- [9].诗就是诗[J]. 诗歌月刊 2018(02)
- [10].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02)
- [11].系统功能认知视域下英语名词性“同义反复”的元功能分析[J]. 外语研究 2016(01)
- [12].知识创造财富[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7)
- [13].浅谈英语的同义反复修辞格[J]. 科技风 2008(10)
- [14].关于“城市小说”的札记[J]. 上海文化 2014(11)
- [15].微异见[J]. 当代工人 2014(21)
- [16].同义反复的类指解读[J]. 中国外语 2017(01)
- [17].汉英词语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和翻译策略[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8].符号与广告文化——鲍德里亚的广告观评析[J]. 新闻世界 2012(08)
- [19].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J]. 天风 2015(12)
- [20].小学课堂答疑解惑的方法[J].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12)
- [21].闽商:斯土有斯人[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9(07)
- [22].英语“同义反复”构式的认知解读及其在汉语中的表达[J]. 绥化学院学报 2008(02)
- [23].对“无意义”的一点认识[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7)
- [24].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 职教论坛 2008(23)
- [25].超越题材[J]. 中国诗歌 2019(03)
- [26].浅论教育的素质[J]. 中国教师 2009(S1)
- [27].他与他的美人们——让·莱昂·热罗姆[J]. 新青年(珍情) 2016(02)
- [28].论理论经济学的危机与革命——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总序[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09)
- [29].“劳动非商品论”批判——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之三[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11)
- [30].一种关于记忆的文本[J]. 中国电视(纪录) 2009(03)